牛客咖啡杯拆解,反推PCB元件和设计思路

在牛客的牛币兑换商城中,有一款性价比很高的定制周边:牛可乐保温杯

其实去年这款周边刚刚上架后就已经兑换了,今天闲着没事研究研究(其实是摔倒地上PCB板弹出来了)。

拆解

首先查看外观,无论是手感还是观感,都是蛮不错的一个小杯子,群友基本上人手一个了:

杯盖上有一个温度显示模块,支持触摸显示,且不同温度下,旁边水滴形状指示灯的颜色不同,温度高时会变成红色。

将黑色磨砂半透明的塑料板打开,就能看到其中的LED电路板。

将电路板拿出,会发现结构其实挺简单的:

仔细观摩PCB板,仅由一个磨掉了丝印的单片机,一个LED板和一个温敏电阻组成,触摸是通过包裹金属的海绵垫实现的。

温敏电阻没有固定,所以温度显示其实并不准确,误差可能在5~10℃;背面是供电的纽扣电池CR2032,盲猜功耗非常低,应该支持个一两年都没问题。

核心元件

  • 定制/低成本MCU(单片机)丝印被磨掉,可能是厂商定制或通用型低成本芯片(如国产OTP/MCU)。集成触摸功能(通过电容感应实现开关/模式切换,无需外接触摸IC)。无内置ADC,通过GPIO充放电时间模拟温度测量。
  • 温敏电阻(NTC热敏电阻)用于感知温度,通过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实现粗略测温。成本极低(约几分钱),但精度差(误差5-10°C)。
  • LED指示灯可能为单色或多色LED(如红绿双色),通过颜色/闪烁表示温度范围(如红色=高温、蓝色=低温)。直接由MCU的GPIO驱动,串联限流电阻。

外围电路

  • RC充放电电路由温敏电阻(NTC)和固定电容组成,通过测量电容充放电时间推算温度(替代传统ADC)。原理:MCU控制GPIO对电容充放电,利用NTC电阻值变化影响充放电时间,通过计时器间接计算温度(低成本但误差大)。
  • 限流电阻与LED串联,防止电流过大烧毁LED或MCU引脚(典型值100-470Ω)。
  • 纽扣电池接口可能为CR2032等纽扣电池焊盘,直接为MCU和LED供电(无稳压电路,依赖电池电压稳定性)。
  • 触摸感应焊盘集成在MCU内部,通过PCB上的铜箔区域实现触摸功能(如切换显示单位/开关)。

设计特点

  • 极致成本控制单面PCB,无复杂布线,元件数量极少(仅MCU、电阻、电容、LED、温敏电阻)。使用COB(Chip on Board)封装或SOT23等小封装元件,降低硬件成本。
  • 软件简化温度通过分段阈值判断(如30°C/50°C/70°C),LED显示对应颜色区间,而非精确数值。充放电计时误差可能被环境温度、电池电压波动放大,导致测温不准。

可能的电路工作流程

  1. 测温:MCU通过GPIO对NTC+电容组成的RC电路充放电,计时达到阈值电压的时间。时间长短反映NTC阻值,进而推算温度(粗略分段)。
  2. 显示:LED根据温度区间显示颜色(如红=高温,蓝=低温,绿=适中)。
  3. 触摸控制:手指接触PCB上的铜箔区域,改变电容值,触发MCU内置触摸逻辑(如切换°C/°F)。

拍完照片装回去继续用,上面的内容纯属瞎猜,我的硬件电路能力几乎为0,猜错了还望专业的同学指正~

最后,还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找到了这款杯子的介绍页:“智能温显咖啡杯”

#牛客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
18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1:04 北京
保温杯拆解很专业
2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0:42 福建
[赞真牛啊,太能整活儿了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4:23 北京
这就叫专业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0:47 江西
保温杯拆解好详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1:55 北京
这杯子竟然还有温度显示啊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4:33 湖北
硬核拆解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4:38 北京
牛逼克拉斯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5:03 北京
成本控制真是极致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5:18 江西
保温杯拆解好详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5:42 福建
真牛大佬就是不一样,我的也温度显示也摔出来了,我把温度pcb扔在一边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6:33 北京
这杯子喝水真不方便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17:43 江苏
@神哥了不得 保温杯专业拆解来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21:12 安徽
遇上专业的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7 23:51 河南
你是我见过最帅的牛客男孩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8 00:56 广东
人手一个我的去哪里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8 09:26 辽宁
保温杯拆解好详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8 14:51 广东
不是哥们 拆完还装回去吗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8 14:53 北京
你是我见过最帅的牛客男孩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09 12:56 浙江
你是我见过最帅的牛客男孩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2-10 15:46 江苏

相关推荐

#聊聊我眼中的AI#我是22级硕士研究生,大概22年底,ChatGPT-3.5发布的时候,我就注册了账号尝试使用,那会儿的感觉就是“颠覆”二字。但2022/2023两年给导师写过近10篇本子,还都和大模型没关系,一直到2023年下半年才初见端倪,专家们开始说“2024年热门肯定是AI大模型”。课题组一直有研究AI,但基本上没有传承,2024年初导师开始要求我们研究大模型,这期间问过我好几个“愚蠢”的问题:“咱的3090训练大模型不够用?”“那为啥人家学校都能研究大模型,他们都有A100吗?”“你要想着去解决科学问题,比如能不能提升推理时间,能不能比世界第一更强!”“咱的显卡也是够用的,你看那台服务器就有两块4090D,那台有4060……”所以我认为AI不是科研项目,它不依赖学术界的主导。AI是一个工程领域,需要应用数学家和大量工程师的大规模投入,涉及购买GPU、建造服务器、数据处理和模型训练等,远非在办公室/会议室/酒桌上讨论可行性的问题。全球范围内,像中国和美国的大型AI模型,都是由企业主导的,而非大学或研究机构。因此,中国的学术界只能在旁边观望,已经没有话语权,也不应将美国的论文当作标杆。中国的学者普遍没有参与一线AI项目,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觉得中国在AI领域落后,而实际在一线工作的美国公司认为中国并不差,甚至在某些领域有所领先。这种现象恰恰揭示了产学之间思维范式的根本差异。高校的科研体系本质上是围绕学科建设与论文产出的"盆景式创新",而企业驱动的AI革命则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雨林型进化"。当院士们还在用论文引用数丈量科研价值时,DeepSeek的工程师们已经在用每秒浮点运算次数重构认知边界。这并非学术界的失职,而是技术代际更替的必然——就像蒸汽机不会诞生于牛津大学的经院哲学,AI大模型时代的创新主场注定要回归到产业实践的熔炉之中。
在思考的熊熊很讨厌吃香菜:毕业生连工作都找不到,送外卖的送外卖,做保安的做保安,所以高校都在干什么,高校肯定在搞笑啊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牛客60635362号:腾讯也是面试造火箭,工作拧螺丝吗?
投递腾讯等公司10个岗位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26
4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