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届四段大厂」大厂实习越多越好吗?
前言: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画饼是别人的事情"
比起 "业务很核心的","暑期包转正的","进来我带你飞" 这些画饼说辞,家人们饼还没吃够吗?
成长是: "拥有完整的新人培养流程,专属新人任务", "+1 每一次 one one 中的交流","业务沟通中思路越来越多","周会上分享你自己的Idea"
当别人愿意花时间在你身上培养时,哪怕不核心也会变得核心
"简历上的实习越多越好吗"
因人而异,有人愿意在一个业务中持续学习,有人喜欢在跑路过程中提升视野,认识新的朋友或老师
但,不要单纯为了丰富履历而疯狂跑路,不要单纯为了自己技术专一而死磕岗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实习产出方法 :
业务产出(p0 -- 主要成长点):
- 技术评审文档落地, 与产品讨论需求合理性 (站在产品视角,开发前端需求)
- 技术 review (汲取研发同事的意见,不做开发无用功)
- 搭建数据看板 (需求价值依靠真实数据去佐证)
例子:
- 在一个接一个日常需求中,我能感知到业务全链路
- 利用产品视角,学习业务是怎么运行的,哪些点可以优化
- ‼️重点:技术的学习从代码层面提升到业务所在领域的专业知识(广告,电商,内容付费知识)
- 反面例子是:阿里升p8 失败,反思自己需要好好学 Node后端,被锐评说这样更升不上了
提效产出(p1 -- 业务之外的探索):
三大步骤: “抓问题” “找资源” "捞数据"
"抓问题"
抓,就是从你日常业务,或者同事经常吐槽的点中,抓到最核心的问题。 那我自己经历举个例子~
"组里有时候在做页面的性能测试,需要实习生来贡献精力做这些杂活,生成测试报告需要2~4分钟,有一天老大让我做40篇性能报告..........",这是在腾讯里刷到同事文章里的一段话。 好巧不巧,我也有这部分的活要做
所以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 没有提效工具,所以需要实习生来处理。
这个问题已经被同事处理了,留下了源代码和思路,但是这个工具只流动于原作者的组里,现在我这里缺失,并且刚需。
问题变成了: “我缺失工具,但工具有现成资源可用”
2.
"每周五我们都有技术分享大会,需要分享实用的技术工具或前沿技术,但是大家工作量饱和,哪怕分享技术也会因为文档格式和规范的修改浪费大部分时间........."
所以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有现成文档模板,做不到对每一个分享的技术进行规范修改
我观察后发现,完全可以用ai工具进行提效,把内容和规范要求全部投给ai,让其帮忙完善修改,这样大大节省我们动手改的时间
问题变成了: “我缺少对口ai,ai的训练”
3.
"我是一个高强度冲浪的运营s实习生,接到运营一个新活动的需求,我该怎么让活动的指标变得好看呢,........."
所以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指标量冲上去,但是缺人
我拥有高强度冲浪的人设,完全可以把活动推广到日活高的用户,再加上整活文案,吸引抽象高日活群体来点击
问题变成了: “找合适的用户,和抽象文案”
“拉资源”
承接上文
- 【问题一】,文档库里找到了源码和技术思路,现在资源到齐,需要把它跑起来,再定制化解决问题
首先,GPT写简易的DEMO,运行后将源码核心内容融入到DEMO中。再按照技术思路将其优化
其次,使用这个工具,能否解决自己手头问题。发现了组里特殊权限的数据不能处理,需要搭配新的工具使用
最后,段位高的同事试用和寻找新问题
2.【问题二】,有司内大模型平台,按照对应步骤拉模型,将文档规范上传,自处理一批训练数据处理,再按照流程应用一波。
先拿已分享的文档进行测试,看能否符合规范要求。有不合适的文档就再加入数据里,走一遍流程。
确保,大部分文档都可以符合规范,再找一批诡异的排版格式进行特殊测试
最后,让经常搞文档的同事试用一波
3.【问题三】,在和活动强属性相关的社群里面,寻找高活用户,进行第一波测试和宣传数据收集。
抽象文案,在某书等热门社区里面,寻找热度最高的节日或爆料事件中,一些高赞评论,或者爆梗,结合到活动里
核心: 司内资源 + 同事资源 + 社群资源,结合来解决问题
"准包装"
收集同事使用的感受和评价,将处理后的问题数据进行量化显示,最后对比相同事件,查看我们的收益比和突破亮点。
核心 : 同事等用户使用的反馈,量化数据的美观增长,同类对比得出个人产出亮点
按照这三个步骤坐下来,我们的产出有面又有里。核心步骤是前两部的完成,最后进行产出包装。
切记: 做工具时,拥有不要想着从 0 到 1 去实现,思考可行性,尽全力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搭建,最短时间最快捷径达到我们需要的效果
校招规划方法论:
- 正式入职后,拥有丰富实习经验的同学,在短期内与同批校招生会有技术差距
- 时间拉平到1-2年后,技术差距相近,区分水平依靠的是个人软实力
明晰定位:
实习生需要从基础的工作做起,建立自己的思考。在秋招前,努力丰富自己的八股基础+算法能力,在此之上再去拓宽视角,提升业务思维
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是别人选择培养你的门槛,和你可塑性的证明
后记:
始终觉得,路是越走越宽的,当你觉得选择越来越少时,可能已经到了牛角尖~
不要局限在工作中,拓宽兴趣爱好,认识新的过客!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