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自动驾驶的“吞金兽”批量IPO,这个赛道稳了么?

自动驾驶领域的地平线、黑芝麻、文远、小马、知行科技相继上市或走在上市路上。

已经入行的人们,一会儿想想中国汽车保有量,被打满了鸡血;一会儿想想不断变化的技术路线,以及技术、政策、市场上的不确定性,又忐忑不安。

在收到许多关于自动驾驶领域就业的咨询之后,抽象出来了一些共性问题。

本文尝试粗浅地分析一下这个行业内的主要玩家及其发展路线,为软件技术人员在自动驾驶储的职业发展、就业选择做一些微薄的贡献。

最早大概2010年时,Google公布了基于三件套(高精地图、高精定位、激光雷达)的无人车概念。

之后几年,一堆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们陆续成立:

上海的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

华为汽车的前身“2012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

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成立于2015年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

大疆车载2016年立项

武汉的黑芝麻成立于2016年

苏州的Momenta成立于2016年

苏州的知行科技成立于2016年

北京的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

广州的文远知行成立于2017年

主要的头部玩家集中在那几年内成立,当前不是巧合,而是处于市场、技术前沿的精英们感知到了自动驾驶即将大爆发的趋势

当然,他们可以感知得到即将大爆发,但谁也判断不出来什么时间爆发,因为这里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了。

不过没事,只要有人愿意为这个买单就行了,于是纷纷放弃大厂的高薪岗位追求梦想,拿着投资人的钱去点燃那星星之火。

需求是庞大的、理想是丰满的、唯有现实是骨感的。

“三件套”用来做概念当然没问题,进入这个领域的要么是学霸、要么是大厂高管,谁还没整过Demo、给老板画过饼?

但谈到商业落地的时候,投资人会说,你先把方案卖出去再说。

大家一起烧了几年钱,一旦定点、量产,各种问题就出来了:地图、定位的数据不准,激光雷达在极端天气之下的弱鸡表现等等。

搞L2的还能为整车厂讲营销故事的时候加点料,搞L4的就特别单纯——纯烧钱。

当大家渐渐看到瓶颈时,伴随着大模型的发展,端到端来了。

2024年初,特斯拉把规则变成了神经网络,将摄像头拍到的图像给到神经网络后直接输出最终的控制信号。

一堆做规控的软件技术人感受到了危机,因为搞自动驾驶的都开始团队调整,弱化规控、加大感知。

新兴领域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风口也不是永远向上吹,吹一吹、停一停的情况很常见

企业一边怀揣梦想,绘制着美好前景,一边卷生卷死,动不动倒闭。

像理想汽车在业务发展好的时候会大幅度招人,给出来的月base高出市场平均水平近万,但财务不理想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地优化组织结构。

总体来讲,站在风口上的软件技术人感受就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既有超出市场一般水位的高薪、庞大的市场想象力、个人走向人生巅峰的梦想,也有高强度的工作、随时变化的技术路线

就在这些不确定性中,杀出了一堆的头部玩家,比如:

小鹏、理想等整车厂商,华为、地平线、大疆等供应商。

资本市场上,虽然年年烧钱、年年亏损,但那些自动驾驶头部公司的股票还是有人愿意买。

在这些自动驾驶玩家当中,车企的自动驾驶发展路线是个很有意思的事。

长城汽车很早之前就有“智能驾驶前瞻部”,在2019年确认了自动驾驶的发展大趋势之后,剥离出来引入外部投资成立了控股子公司“毫末智行”。

长城控股毫末智行,也是毫末智行的最大客户,在几十款车型上都使用了毫末智行的方案。

但是到了2023年底,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玩家像华为、理想、小鹏等都摆脱了对高精地图依赖,并在2024年开始演进到“端到端大模型”技术路线,而毫末智行却没有声音了。

比如,长城蓝山最初使用毫末的方案,今年却使用了深圳元戎启行的方案,为表“诚意”,长城更是投资1亿美元成为元戎启行的股东。

这倒也不是长城要放弃毫末智行,毕竟除了毫末智行、元戎启行这两家的方案之外,长城还使用了Momenta、大疆卓驭的方案。

这里的核心逻辑是:从整车厂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是工具、过程,整车体验带来的销量提升才是目标、结果

不只是长城汽车这样看,其它传统车企也这样看,比如:

长安汽车,既有陶吉带队自研,也跟华为、纵目科技合作。

中国一汽,主要使用大疆车载(卓驭)的自动驾驶方案,同时也不忘跟华为传点绯闻,说不定哪天就来一次。

上汽集团,既有研发总院的方案,同时还跟Momenta、纽劢科技、天瞳威视等一堆自动驾驶供应商合作,最近市场上还风传他家要用投资华为引望。

其它像吉利、比亚迪也基本是一个路数,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汽车是大型复杂制造业,每一个头部车企都是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之后,具备了与其制造业特点匹配的强大惯性之后才能杀出来,成长到今天的模样。

也正因如此,所有传统车企在面对自动驾驶这个完全不同的新赛道时,过去成功的基因变成了限制

我们不用深挖原因、分析背景,这个规律几乎百试百灵。

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软件技术人要想在自动驾驶技术路线上深入走下去,就不建议去传统车企当甲方、干集成

要么去蔚小理这种坚决搞自研的新势力车企,要么去华为引望、大疆卓驭、地平线这种供应商。

以上这一点是进入自动驾驶领域时很重要的就业选择逻辑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包括:不要去那些玩票的企业

比如商汤,主业还没整出足够强大的现金流供给,就跑到自动驾驶领域来搞“绝影”,等到大模型赛道出现之后,又把绝影剥离出去成为独立运营的公司。

市场上主流自动驾驶企业这么多年都还没捞到回头钱,商汤入局这么晚,入门就要打Boss。

软件技术就业角度来看,首先选择当然是去头部企业做头部业务,次要选择,可以去头部企业做创新业务、去细分领域龙头做核心业务、去甲方干集成,去腰尾部的乙方。

各大车企都在加码自研智驾技术,作为第三方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商,像Momenta这样的厂商市场地位愈发尴尬

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说过:自动驾驶里面没有百亿美金公司,要么你就是千亿美金,要么你就被收购或者被淘汰

在自动驾驶这个资金、人才密度超高,技术又可以进行标准化规模复制的领域中,这个逻辑被很多人认同。

这就意味着,今天市场上所有的玩家,最后只有少数头部玩家才能存活下去,所有的腰尾部的玩家都很难

接下来,简单拆解一下自动驾驶这个领域的主要环节和参与者。

1、车规级芯片厂商

既有地平线征程5、TI、黑芝麻、Mobileeye、瑞萨这些用于低阶自驾的,也有英伟达、Tesla、地平线征程6、华为昇腾610等用于高阶。

2、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

主要有文远知行、轻舟、小马智行、元戎启行、Momenta、大疆等独立供应商。

3、终端

整车厂商分为几大流派,长安、一汽、上汽、东方、奇瑞等国企,吉利、长城、比亚迪等私企,蔚小理等新势力。

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整车厂都选择了自研。

以上这些不同链条的企业在主业上看起来泾渭分明,实际上大部分玩家都在跨界渗透,比如:

蔚来、小鹏、Momenta自研自动驾驶芯片成功流片的同时,地平线、英伟达等公司也在搞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百度从软件、算法切入,大疆从无人机的技术积累切入,而华为则从通信开始切入。

商业理论一直告诉我们要守住自己的优势,再适度多元化,但在一个市场快速上升期没有哪家能按住冲动,互相跨界试探才是常态。

高端芯片被英伟达把持着,地平线、华为不会甘心只做低端。

搞自动驾驶的整车厂都习惯了英伟达芯片,换芯片很困难,地平线就瞄准大量不具备自研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中小车企,为他们提供SuperDrive这种自动驾驶产品快速落地的从硬到软件一条龙服务。

L3~L5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 ASP(平均销售价格)大约是L1~L2的十 倍,巨大的收益面前,没有谁能按住资本扩张的冲动,一堆L2厂商也在向更高阶发展。

这样的混战之下,市场上主要玩家的生存到底怎么样?

接下来我们对自动驾驶涉及到的各关键头部企业做个标记,希望对大家的职业发展、就业选择有一些帮助,这个过程充满了作者的主观判断,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理性而充分的碰撞交流才能为这个社区贡献更大的价值,拒绝喷水。

在芯片领域,地平线和黑芝麻这两家公司在2015、2016年先后成立,经过十几轮的融资之后,也都上市了。

亏损这件事其实大家还能忍,毕竟大家都处在烧钱砸研发搞市场的阶段,为未来买单嘛。

但地平线的营收是黑芝麻的几倍,定点、量产的车型比黑芝麻高出太多,这个就不能忍了。

大家都清楚,越是标准化、高投入的科技领域,赢者通吃的效应越明显,行业老大吊打老二、老三直到老N的局面比比皆是

反应到资本市场上,地平线的市值(最近数据600多亿)就高出了黑芝麻(最新数据100多亿)的几倍。

自动驾驶这种软件、算法为主导的技术领域,怎么少得了科技大厂的参与呢

我们看下百度自动驾驶的主要发展时间线:

2013年,成立自动驾驶部门。

2014年,启动“百度无人驾驶汽车”研发计划。

2015年,自动驾驶事业部成立。

2018年,与长城汽车合作

2020年,与一汽解放集团合作,共同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的应用。

2023年,文心大模型成为了主角,百度重心从智能驾驶转向文心一言。

我查了查数据,自2015年正式成立事业部以来,百度砸了将近1500亿。

多年的重金投入,换回来一大堆专利,以及自动驾驶领域“黄浦军校”的名号

迄今为止,知名的自动驾驶企业中有百度背景的就有:

北京地平线创始人余凯

深圳元戎启行创始人周光

广州文远知行创始人韩旭

北京小马智行创始人彭军和楼天城

长安汽车首席驾驶技术官陶吉

北京毫末智行创始人顾维灏

但是在商言商,“军校”里的人才培养起来之后都给别人送去了,自己的成绩却一言难尽:

从集度到极越,自己的造车业务在2024年估计不到一万的的销量。

可以变现的商业化业务“萝卜快跑”截至2024年10月28日才800多万单。

800多万单是个什么规模呢?无论是订单量、车队规模,还是路测里程,萝卜快跑都是全国第一。

但这点体量相对于百度的庞大体量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如果说百度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那么华为就是在高压强的重金投入之下结出了好大的果子。

我们看下华为汽车的主要时间线:

2014年,在“2012实验室”成立车联网实验室

2015年,拿到奥迪、奔驰的通信模块订单,成为汽车产业链上的供应商

2017年,与清华大学联合秘密研发自动驾驶汽车被媒体曝光

2019年,正式成立一级部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

2021年,华为联合北汽推出阿尔法 S 华为 HI 版

2024年,问界的销量 18.1 万辆,智界的销量 1.3 万辆

站在今天这个节点上看,华为十年磨剑,投入了多少未知,但明显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2022年,营收20亿、亏损75亿。

2023年,营收47亿、亏损55亿。

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营收暴增到了104亿的同时,扭亏为盈,净利润22亿。

华为做业务的打法一向很清晰,找到市场规模大、有技术壁垒的科技行业,高压强、重投入,砸人砸钱做到行业头部之后,攫取超额利润

回顾华为发展史,可以看到很多案例:

2001年卖掉的安圣电气,造就了今天汇川技术、蓝海华腾、麦格米特、英威腾、三晶电气等一堆上市企业的那把星星之火。

2006年卖掉的华为3Com,即今天新华三的前身。

2019年剥离出去的X86服务器业务,即今天的超聚变。

2020年剥离出去的荣耀手机。

2023年卖掉的海缆通信网络业务“华为海洋”。

还有很多还在华为体系内但都是多元化创新成功案例的光伏逆变器、云计算、昇腾GPU等等。

当然也包含今天咱们聊到的汽车,十年投入,在24年上半年时机成熟,净利润率一下就暴涨到20%多

对于想专注在汽车软件技术的人来讲,去华为引望这样的大厂有几个特点:

1、可以内部活水

想换业务线、换主管、换城市了,可以选择的地方比较多。

2、加班猛

这个不用多讲了,奋斗者文化。

3、技术体系深厚

产品多、业务多,再加上多年技术积累带来的方法论沉淀,大厂的视野大厂的作战方式,对工程师都是一笔财富。

4、制度成熟

自动驾驶领域太多的创业公司,那些中小企业无论估值多少、有什么样的牛人带路,进去之后的工作环境太容易受某个主管的影响,有随机性。

我在职业生涯早期是经历过几个小公司的,亲身经历来看,小公司的流动率为什么一般都比大公司高,核心就是这个逻辑。

而在华为汽车虽然剥离了出来,但那只是股权、商务的事,在管理上依然是深深的华为烙印。

大厂的烙印意味着确定性比较大的工作环境。

5、履历背书

对于走私企路线的人来说,履历背书特别重要。

绝大多数人都要频繁跳槽,而跳槽时那几次短短的面试是无法全面考察候选人的,这时有没有大厂履历就特别重要了。

即使大厂也有混子,但至少简历筛选这一关基本都是可以过去。

市场上为什么相信大厂履历的背书呢?为什么人们会认为985、211本科毕业的人比普通双非本科的人优秀呢?

都是相同的道理:优秀的人、优秀的环境。

如果在中国市场上如果找几家跟华为风格相似的高科技企业,大疆一定在里面。

在很多方面,大疆跟华为如出一辙:卷、瞄准的领域就高压强投入、技术导向、给钱多等等

2016年的时候,大疆创始人汪滔公开表示,无人机市场即将接近饱和,大疆的收入达到200亿元就已经见顶。

不管是当时只有36岁的汪滔,还是大疆这家有追求的高科技企业,都不可能止步不前的,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就成了很重要的事。

于是,大疆自动驾驶在2016年立项,准备将大疆无人机积累的感知、定位、决策、规划等技术,迁移到汽车自动驾驶领域。

到了2024年,随着业务成熟度提升,大疆车载更名为卓驭科技,与大疆集团独立,正式成为一家独立的自动驾驶Teri1厂商。

在第三方供应商中,除了华为之外如果再找几家未来赢面最高的企业,我认为一定会有大疆,原因如下:

1、产品特色

大疆技术路线是纯视觉,在市场上的打法清晰——“极致性价比”。

2、量产

2024年,大疆将有20款搭载大疆智驾系统的汽车上市,一半来自大众。

3、高投入

截止 2023 年底,核心研发人员超 1000 人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1000人在业办是个什么水准,可以对比下看看其它供应商的数据

深圳的元戎启行 800多人

广州的文远知行 1800名研发人员

苏州的知行科技 200多研发

北京的地平线 1400名研发人员

武汉的黑芝麻 950名研发人员

讲完赢面最大的几家头部公司之后,再讲讲做得不错的创业公司。

从2015年百度正式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开始算起,过去10年以来,自动驾驶这个江湖其实已经洗牌过好几次了。

烧掉了海量热钱,大浪淘沙之后,到今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玩家先后冲击上市:

广州的文远知行、苏州的Momenta和知行科技、北京的小马智行和地平线等。

上市就算成功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路线还在快速迭代,市场竞争还是无比激烈,远没有到放马南山的时候,这时冲击上市更多的是为了拿钱续命。

我们看看那些正冲击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头部企业2023年关键经营指标,这个市场明显还在剧烈地争抢阶段:

文远知行,营收4亿、亏损19亿

知行科技,营收12亿、亏损2亿

小马智行,营收5亿、亏损9亿

纵目科技,营收4.9亿、亏损5.1亿

Momenta,营收15亿、亏损67亿

黑芝麻智能,营收3亿、亏损48亿

地平线机器人:营收15亿、亏损67亿

除了企业自身要拿续钱之外,风投资本拿给创业公司的钱背后也都从市场募集过来的,风投需要慢慢退出给背后的股东们回报利润。

从风投角度来说,只要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想象力,就会推动企业尽快上市,方便自己套现退出

在这些创业公司烧了十年钱之后,背后的资本也到了推动企业上市,套现回报股东的时候了:

地平线机器人,2016年创立至今,累计32轮融资23亿美元

黑芝麻智能,2016年创立至今,累计10轮融资6.95亿美元

元戎启行,2019年创立至今,累计6轮融资超过5亿美

文远知行,2017年创立至今,累计7轮融资超过11亿美元

Momenta,2016年创立至今,累计7轮融资超过12亿美元

知行科技,2016年创立至今,累计10轮融资超过15亿

小马智行,2016年创立至今,累计11轮融资13亿美元

这一个个的数字既是巨额的融资,也是沉淀淀的责任。

创业公司对外宣传当然要讲科技、讲改变世界、讲梦想,但归根结底,让背后出钱的大大小小股东们赚钱才是最大的道德

对这些冲击上市的企业来说,上市不是结束,只是新一轮竞赛的开始,而且这一轮会更快、更激烈

因为在一级市场靠讲故事,以及部分证明逻辑自洽的数据就可以了,而在二级市场,最终要看你能不能赚钱,以及赚多少钱。

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想象力和不确定性的领域,你愿不愿意赌?赌注就是自己的职业生涯。

宏观分析往往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如果你在职业发展、就业选择等方面有任何问题,欢迎私信我交流

#牛客创作赏金赛##牛客激励计划##自动驾驶##校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
建议收藏系列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该系列文章都是作者花费大量业余时间整理、分享出来的,建议软件技术方向的同学收藏、阅读。

全部评论
中肯的,讲的很明白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4-12-11 09:46 陕西
感谢分享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4-12-20 19:21 上海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4-12-09 22:14 广东

相关推荐

2024-12-24 23:36
门头沟学院 Java
途牛 Java后端 20w左右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沈飞 工艺岗 总包N-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秘牛友
2024-12-13 15:04
小鹏汽车 自动驾驶算法 总包40 硕士双一流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6
19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