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金信 :解决AI时代的算力、应用、生态协同挑战
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面对行业场景的复杂需求、底层算力的供给压力、技术架构的快速迭代以及产业链协同等多方挑战,构建适配千行百业的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成为行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命题。
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行业数字底座“源启”作为数字化转型创新经典案例,亮相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对接会”。
数字基础设施
为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底座支撑
计算机进入商业计算领域60多年来,如今已发展到智能化、深度协同时代,计算架构和场景不断发生变化。“当前,行业普遍采用云原生+平台化策略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既需要云原生、容器化等方法来屏蔽计算架构的底层差异,实现更灵活的调度,以便让应用更好地协同;同时,为支撑上层成百上千的应用,需要采用平台化方式,用技术平台管理下层基础设施,为上层应用提供统一支持。”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中电金信研究院院长况文川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分享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路径和思考。他指出,目前,行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不同行业对应用场景需求不同,如金融行业的高并发交易处理、电力行业的低时延要求;应用集群化趋势带来的管控运维的复杂性;以及中国企业对隐私和商业信息的保护要求导致行业定制化和自主可控需求增加等等。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子主动服务国家信息自主安全战略,积极布局计算产业链关键环节,以自身创新成果,赋能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基于此,中电金信结合在金融行业十余年的分布式和大数据技术体系探索,依托中国电子全栈自主计算产业链,锻造行业数字底座“源启”。“源启”采用新一代技术架构,依照系统工程方法论,进行全栈信息技术产品的验证、适配、定制和调优,实现软硬一体化设计和垂直打穿,打造可靠替代传统架构的技术底座,满足行业应用对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极致体验、高速构建和绿色持续的要求,打造新质生产力,助力经济社会深度数字化转型。
融合型基础设施
解决算力、应用、生态协同
随着智能化发展,数字基础设施逐渐向融合型发展,这也成为拉动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在底层算力方面,融合型基础设施能够将不同厂商的各类CPU、GPU芯片适配调优,提升性能;中间层则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提供公有云或者大型数据中心边缘计算以及端侧的计算架构能力;在上层,融合型基础设施能够为企业提供满足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类数据智能服务,最终支撑应用、数据和AI逐渐融合。而在建立融合型基础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更多企业、机构、科技力量、科研院校以及行业协会通力合作。
目前,“源启”经历了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持续打磨,已成为初具雏形的融合型基础设施,并在300多项系统工程中落地应用。以华润银行金融交易云项目为例,作为央企中首家基于中国电子全栈自主计算产业链 +“源启”打造的全栈国产化金融基础设施,该项目整合了16家厂商35项信创软硬件产品,解决超过260项兼容适配及配置优化类问题,已支撑17个金融交易类系统的架构转型。在AI基础设施方面,源启行业AI平台助力国内金融、能源、制造和高科技行业高效利用多元化的智能算力,帮助行业客户打造针对性的数据标注能力,实现规模化的端到端AI模型开发,通过大规模、多样化的智能模型接入、适配和调度,提升模型的利用效率,降低推理成本,从而在应用开发、质量检测、业务运营、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实现提质增效。
面对打造行业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过程中的产业化问题、各类企业的高度定制化需求,以及长期的稳定运行挑战,中电金信呼吁行业侧与产业侧加大协同力度,开放场景,共同进行软硬件供应链管理,探索适度开源协作,共享“从0到1”的实践成果,加快从“0-10”、“10-100”的进程,共同推动行业数字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和应用现代化升级。
#中电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