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建议「年轻人毕业后无须急于工作,可以考虑先啃老
复旦大学中文系某梁教授“有条件啃老”的言论,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他建议年轻人毕业后可以“啃老”几年,将此定义为一种自我探索,而非消极躺平。
这种观点在当下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对年轻人成长的支持,也有人质疑这是否会加剧“啃老”现象的负面影响。
何不食肉糜
有人批评梁老师以为的啃老,毕业后的几年是年轻人探索自我、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
他鼓励年轻人利用这段时间去挖掘兴趣、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最终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
但年轻人实际上的啃老,在家待着刷抖音、玩游戏,间歇性踌躇满志后第二天继续躺平。
梁老师以为被啃的老,家长不着急,并鼓励孩子多元化的看待世界,多尝试,减少焦虑,寻求爱好。实际上被啃的老,家长天天着急,“你这种废物啥也干不了,在家给我丢人。”
梁老师以为的年轻人家境,父母月收入合计一两万,有房有车。实际上大多是普通老百姓,一日三餐奋斗终身。
严峻就业的托词
有人批评为当前就业严峻形势下找的一些托词。作为一名教授去做一个研究,去讲一些建议的依据是事实数据。
年轻人就业情况,年轻人心理情况,年轻人和父母之间的不同结构都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下,断然去给年轻人建议全部都可以归结为耍流氓。
张雪峰曾经在视频中无数次循环的一句话:我做的每个建议都是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所给出的特定情况,并不具备普适性。但总有媒体用夸张的标题和不将前提背景的进行言论放大。这位教授没做好建议学术的严谨性。这些媒体也没做好对于言论传播的准确性。
年轻人可以择业,无法择爹。有条件的家庭,子女本来就无须“急于工作”。
“有条件”家庭,子女毕业很少急着赶招聘会的。一方面,富人不是孩子毕业那天才富的,读书时就把出路安排好了,有什么好急的。
富爸爸们头痛的并不是孩子找不到出路,而是耍个性不愿意按照铺好的路子走。这正是因为他们试错成本低,很松弛。
另一方面,富家子弟早就应啃尽啃了,用不着教授呼吁。杭州很多商二代本来就在家庭的港湾游弋。美其名日负责线上运营的副总经理,帮老爸查查账,看看后台数据,骂骂畜养的牛马,努力工作到两点出门兜风喝茶泡妞。需要你建议嘛?这么多年一直都这样啃的。
真的急于找工作的,往往是原生家庭不大行的群 体。挟泰山以超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教授的智慧,应该去解决这类实际问题,而不是说些正确的废话。
努力奋斗,改变命运
同学们一定不要盲目听从所谓的专家教授,抓住应届生求职的黄金时间,获得好工作,才能用高起点。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就是要努力奋斗,改变命运而不是随波逐流。
#校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牛客创作赏金赛##我的求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