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真题 | 诺瓦科技[20240812]

到现在为止,我依旧认为诺瓦科技是我面试公司中问的最全面的一家公司

笔试和其他公司笔试比较相同了,嵌入式选择题(C,C++,linux,嵌入式基础),可以在牛客网上刷一下,原题挺多,一道编程:链表,结构体相关的操作,两道问答题。

@[toc]

面试(52min)

(1)自我介绍:我是xxx,就读于xxx,…

当然,以下是一个针对嵌入式系统面试的自我介绍模板框架,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技能进行调整和补充:

面试官您好,

我是[您的姓名],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今天的面试,向您展示我在嵌入式系统领域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我毕业于[毕业院校],主修[专业名称],自[毕业年份]以来,我一直致力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专业技能方面

  • 嵌入式编程语言:我熟练掌握C/C++编程语言,熟悉其内存管理、指针操作及优化技巧,在多个项目中成功实现了高效的嵌入式软件设计。同时,我也对Python有一定的了解,用于辅助嵌入式系统的数据分析与脚本编写。

  • 微控制器与处理器:我熟悉多种微控制器架构,如ARM Cortex-M系列、AVR、PIC等,以及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如ARM Cortex-A系列。我能够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合适的硬件平台,并进行相应的软件开发与调试。

  • 硬件接口与通信协议:我精通多种硬件接口技术,包括SPI、I2C、UART、CAN等,能够设计并实现复杂的设备间通信。同时,我也对以太网、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协议有所研究,并在项目中成功应用。

  • 嵌入式操作系统:我熟悉RTOS(实时操作系统)如FreeRTOS、RT-Thread,以及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我能够理解并优化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中断管理、同步机制等,以满足项目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 开发工具与调试:我熟练使用Keil MDK、IAR EWARM、Eclipse CDT等IDE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同时也精通JTAG、SWD等调试技术,能够快速定位并解决软件问题。

项目经验

(这里简要介绍一两个与嵌入式系统相关的项目,突出您的技术贡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 在[项目名称]中,我负责了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控制软件开发,实现了对多传感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处理,并通过CAN总线与上位机进行高效通信。通过优化算法和代码结构,我成功将系统响应时间缩短了30%,并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准确性。

  • 在另一个项目中,我参与了基于ARM Cortex-A处理器的智能设备开发,负责Linux系统下的驱动程序编写和应用程序开发。通过深入理解Linux内核机制,我成功解决了设备驱动与上层应用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提升了产品的整体性能。

个人品质与职业规划

我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并承担压力。对于嵌入式系统领域,我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未来,我希望能在嵌入式系统的高级开发、架构设计或项目管理等方面有更深入的发展,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感谢您给我这次面试的机会,期待能有机会加入贵公司,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调整上述模板中的具体内容,使其更加贴合您的个人经历和求职意向。缩减一下内容。

(2)通信协议了解过吗(SPI,I2C,UART)?

一、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

1. 时序说明: SPI是一种高速的、全双工、同步的通信总线,通过四根线(SS/CS、SCK、SDI/MOSI、SDO/MISO)实现数据交换。其时序通常包括在SCK(时钟信号)的控制下,SDI和SDO分别在时钟的上升沿或下降沿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SPI支持四种工作模式(SP0, SP1, SP2, SP3),通过CPOL(时钟极性)和CPHA(时钟相位)的设置来确定数据的采样和发送时刻。

2. 实现方式: SPI的实现通常涉及配置主机或从机的SPI接口参数(如时钟频率、工作模式等),然后通过编程控制SCK信号,以及在合适的时钟沿发送和接收数据。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发送和接收顺序,以及SPI总线上的设备选择(通过SS/CS信号)。

二、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

1. 时序说明: I2C是一种两线制(SDA数据线和SCL时钟线)的串行通信协议,支持多个主设备和多个从设备之间的通信。I2C通信通过起始信号、停止信号、地址帧、数据帧和应答信号等实现。其中,起始信号和停止信号用于表示通信的开始和结束,地址帧用于指定从设备地址,数据帧用于传输数据,应答信号用于确认数据是否接收成功。

2. 实现方式: I2C的实现涉及配置主设备或从设备的I2C接口参数(如地址、通信速率等),然后通过编程发送起始信号、地址帧、数据帧,并接收应答信号。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时钟信号的生成和数据的同步发送与接收,以及如何处理通信过程中的各种异常情况(如仲裁失败、超时等)。

三、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1. 时序说明: UART是一种异步串行通信协议,通过两根线(TXD发送线和RXD接收线)实现数据交换。UART通信不需要统一的时钟信号,而是通过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来同步数据的发送和接收。UART数据帧包括起始位、数据位、可选的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

2. 实现方式: UART的实现涉及配置串口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奇偶校验等),然后通过编程发送和接收数据帧。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意波特率的设置与接收方一致,以及正确处理数据帧的起始位、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

总结

以上是对SPI、I2C、UART三种通信协议的时序说明和实现方式的简要介绍。在嵌入式面试中,了解这些通信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是嵌入式系统与其他设备或模块进行通信的基础。同时,根据具体的硬件平台和项目需求,还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协议的具体实现细节和注意事项。

(3)I2C协议你是用到哪里的,代码怎么实现的?

I2C协议的使用场景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协议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串行通信协议,它采用两根线(SDA串行数据线、SCL串行时钟线)实现设备之间的通信,具有连接简单、支持多设备连接、占用引脚少等优点。在嵌入式系统中,I2C协议常用于连接各种传感器、EEPROM、ADC、DAC、I/O扩展器等外设。

具体来说,I2C协议可用于以下场景:

  • 传感器通信:如温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通过I2C接口与主控制器通信,传输测量数据。
  • 存储器件通信:如EEPROM存储器,用于存储配置信息或数据,通过I2C接口进行读写操作。
  • 模拟/数字转换器(ADC/DAC)通信:通过I2C接口控制ADC/DAC的转换过程,并读取转换结果。
  • I/O扩展器通信:当主控制器的I/O口不足时,可以通过I2C接口连接I/O扩展器,以扩展更多的I/O口。

代码实现

I2C协议的代码实现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初始化I2C接口:配置GPIO引脚为I2C模式,设置波特率(时钟频率)、主从模式等参数。

  2. 发送起始条件:当SCL为高电平时,拉低SDA,然后拉低SCL,表示通信开始。

  3. 发送从机地址和读写命令:发送7位从机地址和1位读写控制位(0表示写操作,1表示读操作)。

  4. 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

    • 写操作:发送寄存器地址,然后发送数据到指定的寄存器。每发送一个字节数据后,等待从机的应答信号(ACK)。
    • 读操作:发送寄存器地址后,重新启动总线并发送从机地址和读命令,然后从从机读取数据。每读取一个字节数据后,根据需要发送应答信号(ACK)或停止信号(NACK)。
  5. 发送停止条件:当数据传输完成时,发送停止条件,即先拉高SDA,然后拉高SCL,表示通信结束。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I2C写操作代码示例(以STM32为例,使用HAL库):

#include "stm32f4xx_hal.h"

I2C_HandleTypeDef hi2c1;

// 初始化I2C接口
void MX_I2C1_Init(void)
{
    // 配置GPIO引脚为I2C模式
    // ...

    // 初始化I2C句柄
    hi2c1.Instance = I2C1;
    hi2c1.Init.ClockSpeed = 100000; // 设置波特率为100kHz
    HAL_I2C_Init(&hi2c1);
}

// 发送I2C数据
void I2C_WriteData(uint8_t DevAddress, uint8_t RegAddress, uint8_t *pData, uint16_t Size)
{
    HAL_StatusTypeDef status;

    // 发送起始条件和从机地址+写命令
    status = HAL_I2C_Mem_Write(&hi2c1, DevAddress << 1, RegAddress, I2C_MEMADD_SIZE_8BIT, pData, Size, 1000);

    if (status != HAL_OK)
    {
        // 处理错误
        Error_Handler();
    }
}

// 错误处理函数
void Error_Handler(void)
{
    // 具体的错误处理逻辑
}

请注意,上述代码是一个简化的示例,实际项目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硬件平台和开发环境进行调整。

在面试中,除了介绍I2C协议的使用场景和代码实现外,还可以进一步讨论I2C通信中的注意事项、错误处理机制、性能优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展示对I2C协议的深入理解。

(4)Linux下I2C驱动编程:I2C核心层、I2C总线层、I2C驱动层

1. I2C核心层与I2C总线层的交互

  • 注册与注销:I2C总线层中的每个I2C适配器都需要通过I2C核心层进行注册。注册过程中,I2C核心层会验证适配器的信息,并将其加入到内核的I2C适配器列表中。同样,当适配器不再需要时,也会通过I2C核心层进行注销。
  • 通信方法:I2C核心层提供了一套通信方法(如i2c_transfer()),这些方法允许I2C设备驱动层通过I2C总线层与I2C设备进行通信。当I2C设备驱动层需要发送或接收数据时,它会调用这些通信方法,并由I2C核心层将请求转发给相应的I2C适配器。
  • 错误处理:在通信过程中,如果发生错误(如总线冲突、设备无响应等),I2C适配器会通过I2C总线层向I2C核心层报告错误。I2C核心层会处理这些错误,并根据需要向上层(如I2C设备驱动层)报告。

2. I2C核心层与I2C设备驱动层的交互

  • 设备发现与匹配:当I2C设备连接到I2C总线上时,I2C核心层会探测总线上的设备,并尝试与它们进行通信。通过读取设备的地址和标识符,I2C核心层可以确定设备的类型,并将其与相应的I2C设备驱动程序进行匹配。
  • 数据传输:一旦设备被正确匹配并初始化,I2C设备驱动层就可以通过I2C核心层提供的通信方法与设备进行数据传输。这些传输请求由I2C设备驱动层发起,经过I2C核心层处理后,由I2C总线层转发给相应的I2C适配器。
  • 设备控制:I2C设备驱动层还负责控制设备的行为,如设置设备的配置参数、启动或停止设备的工作等。这些控制命令同样通过I2C核心层进行传输,并由I2C总线层转发给I2C适配器,最终由适配器控制I2C设备进行相应的操作。

3. I2C总线层与I2C设备驱动层的间接交互

  • 间接性:虽然I2C总线层并不直接与I2C设备驱动层进行交互,但它通过I2C核心层作为中介来实现与I2C设备驱动层的通信。这种间接交互确保了I2C设备驱动层无需关心具体的硬件细节,只需按照I2C核心层提供的接口进行操作即可。
  • 数据转发:在数据传输过程中,I2C总线层负责将I2C设备驱动层发送的数据转发给I2C适配器,并将从I2C适配器接收到的数据转发给I2C设备驱动层。这种数据转发机制确保了数据的正确传输和同步。

综上所述,I2C核心层、I2C总线层和I2C设备驱动层之间的交互是通过一系列的函数调用、回调机制和错误处理来实现的。这种分层架构使得Linux系统能够高效地管理I2C设备,并确保它们之间的正确通信。

(5)platform 与 设备树的区别

在嵌入式系统中,Platform(平台总线)与设备树(Device Tree)是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在Linux内核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用于管理和配置硬件设备。以下是它们之间的详细区别:

Platform(平台总线)

定义与作用

  • Platform总线是内核注册好的一种用于管理设备及驱动的模式。它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设备和驱动能够在内核中进行注册和匹配,从而实现设备的识别和驱动程序的加载。
  • Platform总线通过struct bus_type结构体进行实现,内核已经实现了这一总线的匹配规则,并对设备和驱动的类型进行了抽象。

特点

  • 驱动分离:Platform总线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实现了驱动与具体硬件信息的分离。驱动开发者只需要关注驱动逻辑的实现,而不需要关心硬件的具体信息。
  • 自动匹配:Platform总线采用自动匹配的方法,通过设备树(如果有的话)或其他机制来匹配设备和驱动,无需手动搜索和配置。
  • 简化开发:Platform总线简化了驱动的开发过程,开发者只需要关注驱动逻辑的实现,而不需要处理复杂的设备发现和匹配过程。

设备树(Device Tree)

定义与作用

  • 设备树是一种用于描述计算机硬件信息的数据结构,它以树状结构的形式存在,包含了CPU、内存、总线和其他外设的详细信息。
  • 设备树的主要作用是为操作系统的内核提供硬件的详细信息,以便内核能够正确地识别、配置和使用这些硬件。

特点

  • 硬件抽象:设备树通过对硬件信息的抽象,实现了硬件信息与驱动代码的分离。这样,当硬件发生变化时,只需要修改设备树文件,而无需修改驱动代码。
  • 灵活配置:设备树提供了灵活的硬件配置方式,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硬件平台和配置选项。
  • 标准化:随着设备树规范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准化的硬件配置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和Linux内核中。

Platform与设备树的区别

Platform 设备树
定义 内核注册好的用于管理设备及驱动的模式 描述计算机硬件信息的数据结构
作用 提供设备和驱动的注册、匹配机制 为内核提供硬件的详细信息,支持硬件的识别和配置
特点 - 驱动分离
- 自动匹配
- 简化开发
- 硬件抽象
- 灵活配置
- 标准化
关系 Platform总线可能依赖于设备树来匹配设备和驱动(如果设备树可用) 设备树为Platform总线提供硬件信息,使其能够正确地匹配设备和驱动

总结来说,Platform总线是一种管理设备和驱动的机制,而设备树则是一种描述硬件信息的数据结构。它们在Linux内核中协同工作,共同实现了硬件的识别和配置。Platform总线通过设备树(或其他机制)获取硬件信息,并据此匹配和加载相应的驱动程序。

(6)linux 下怎么获取到设备树中硬件(板级)的信息

在Linux下获取设备树(Device Tree)中硬件(板级)的信息,主要涉及到设备树的解析、遍历以及节点信息的读取。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步骤说明:

一、设备树的基本概念

设备树(Device Tree)是一种硬件描述机制,用于在嵌入式系统和操作系统中描述硬件设备的特性、连接关系和配置信息。它采用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描述硬件平台,包括CPU、内存、外设、总线等资源,使得驱动程序和内核代码能够更容易地适应不同的硬件平台。

二、设备树的组成

设备树主要由DTS(Device Tree Source)文件描述,这些文件采用类似于文本的语法来描述硬件设备的结构、属性和连接关系。DTS文件被编译成DTB(Device Tree Blob)文件,即设备树的二进制表示形式,由操作系统加载和解析。

三、获取设备树中硬件信息的步骤

  1. 加载和解析设备树文件(.dtb)

    • 在系统启动阶段,通常由引导加载程序(如U-Boot)或内核自身加载并解析设备树文件。
    • 解析过程将二进制格式的设备树文件转换成内存中的数据结构,便于后续访问。
  2. 遍历设备树

    • 通过特定的API或数据结构遍历整个设备树。这通常涉及访问根节点,并递归地访问其子节点。
  3. 查找特定节点

    • 在遍历过程中,根据节点的名称、路径或其他属性查找特定的节点。这些节点通常代表系统中的硬件设备。
  4. 读取节点信息

    • 找到特定节点后,读取其属性、配置参数和其他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正确配置和使用该设备至关重要。

四、Linux内核中的设备树API

Linux内核提供了丰富的设备树API,允许开发者在代码中访问和操作设备树节点。以下是一些常用的API函数:

  • of_find_node_by_name:根据节点名称查找特定节点。
  • of_find_node_by_path:根据节点路径查找特定节点。
  • of_get_property:读取节点的属性信息。
  • of_property_read_u32of_property_read_string等:读取特定类型的属性信息。

五、示例代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使用Linux内核提供的设备树API获取特定节点的信息:

#include <linux/of.h>

// 假设我们要查找名为"my_device"的节点
struct device_node *np;
np = of_find_node_by_name(NULL, "my_device");
if (!np) {
    // 节点未找到处理逻辑...
}

// 读取节点的某个属性(例如"reg")
const __be32 *reg_prop;
int len_p;
reg_prop = of_get_property(np, "reg", &len_p);
if (!reg_prop || len_p < sizeof(*reg_prop)) {
    // 属性读取失败处理逻辑...
}

// 使用属性信息(例如配置设备寄存器)...

// 使用完毕后, 释放对节点的引用(如果API要求这样做的话)
of_node_put(np);

六、实际使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在实际使用中,获取设备树节点信息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1. 节点不存在或路径错误

    • 解决方案:仔细检查设备树文件和代码中的路径指定,确保它们与实际的硬件配置一致。
  2. 属性读取失败

    • 解决方案:核对属性名称并确保它们与设备树文件中的定义一致。
  3. 内存分配失败

    • 解决方案:优化内存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节点或属性,并确保系统具有足够的可用内存。
  4. 版本兼容性问题

    • 解决方案:确保使用的内核版本与设备树文件的格式和语法兼容。

通过遵循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在Linux下有效地获取设备树中硬件(板级)的信息。

(7)TCP,UDP的不同之处,socket套接字编程了解吗,TCP服务器端的编程步骤,UDP和TCP socket编程哪里不同

一、TCP与UDP的区别

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两种常用的网络传输层协议,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1. 连接性

    • TCP是面向连接的协议,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建立连接,类似于打电话前的拨号过程。
    • UDP是无连接的协议,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直接发送数据包。
  2. 可靠性

    • TCP提供可靠的服务,确保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
    • UDP则尽最大努力交付,但不保证可靠交付,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乱序等问题。
  3. 数据传输方式

    • TCP是面向字节流的协议,将数据视为无结构的字节流。
    • UDP是面向报文的协议,每个UDP报文都包含完整的数据信息,并且UDP没有拥塞控制机制。
  4. 效率与开销

    • TCP由于需要建立连接和确保可靠性,其效率相对较低,且首部开销较大(通常为20字节)。
    • UDP则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且首部开销较小(通常为8字节),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5. 通信模式

    • TCP支持一对一的通信模式。
    • UDP则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通信模式。
  6. 应用场景

    • TCP适用于需要可靠传输的应用场景,如文件传输、Web浏览等。
    • UDP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且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如视频直播、在线游戏等。

二、Socket套接字编程的了解

Socket套接字是计算机网络中提供的一种通信机制,它允许应用程序在不同的主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在嵌入式系统中,Socket编程是实现设备间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Socket编程基于TCP/IP协议族,通过创建Socket套接字、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监听连接(对于服务器端)、接受连接(对于服务器端)、发送和接收数据等步骤实现网络通信。

三、TCP服务器端的编程步骤

TCP服务器端的编程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创建Socket套接字:使用socket()函数创建一个新的Socket套接字。
  2. 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使用bind()函数将Socket套接字绑定到一个特定的IP地址和端口号上。
  3. 开启监听:使用listen()函数开始监听传入的连接请求。
  4. 接受连接:使用accept()函数接受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并返回一个新的Socket套接字用于与客户端通信。
  5. 收发数据:使用send()recv()函数(或write()read()函数)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6. 关闭连接:使用close()函数关闭Socket套接字连接。

四、UDP与TCP在Socket编程中的不同之处

在Socket编程中,UDP与TCP的主要不同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建Socket类型

    • TCP使用流式套接字(SOCK_STREAM)。
    • UDP使用数据报套接字(SOCK_DGRAM)。
  2. 连接与无连接

    • TCP在发送数据前需要建立连接。
    • UDP则直接发送数据,无需建立连接。
  3. 数据发送与接收

    • TCP使用send()recv()函数(或write()read()函数)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且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顺序性。
    • UDP使用sendto()recvfrom()函数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不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顺序性。
  4. 端口号的使用

    • TCP和UDP都可以使用相同的端口号,但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协议族(TCP/IP协议族中的TCP协议和UDP协议)。
  5. 应用场景

    • TCP适用于需要可靠传输的应用场景。
    • UDP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且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TCP和UDP在Socket编程中各有特点和应用场景,开发者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协议进行网络通信。

(8)I/O复用,select、epoll,poll的区别

在嵌入式面试中,面试官询问I/O复用技术,特别是select、epoll、poll的区别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一、概述

I/O复用(I/O Multiplexing)是一种高效的I/O模型,允许单个线程或进程同时处理多个I/O操作,通过监听多个文件描述符(如Socket、文件等)的状态,并在某个文件描述符就绪时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select、poll、epoll是Linux环境下常见的三种I/O复用机制。

二、主要区别

1. 跨平台性

  • select:几乎在所有主流的操作系统上都支持,包括Windows、Linux、macOS等,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
  • poll:也可以在多数平台上使用,如Linux、macOS等,但不支持Windows。
  • epoll:是Linux特有的I/O复用技术,仅适用于Linux系统。

2. 文件描述符数量限制

  • select:受文件描述符数量限制,一般默认在32位系统上限制为1024个,64位系统上限制为2048个。虽然可以通过修改内核参数来增加,但性能可能会受影响。
  • poll:理论上没有最大连接数的限制,因为它基于链表来存储文件描述符。
  • epoll:没有文件描述符数量限制,理论上可以支持非常大的并发连接数,适用于处理大规模并发连接的场景。

3. 工作机制

  • select:使用轮询模型,每次调用时都需要遍历所有注册的文件描述符集合,检查它们的状态。这种方式在文件描述符数量较多时效率较低。
  • poll:与select类似,也是轮询模型,但它将用户传入的数组拷贝到内核空间,然后查询每个文件描述符对应的设备状态。
  • epoll:基于事件驱动模型,通过回调函数只处理活跃的文件描述符。当文件描述符状态发生变化时,内核会主动通知用户空间的应用程序,从而避免了轮询,提高了效率。

4. 触发模式

  • select 和 poll:都使用水平触发模式(Level-Triggered),即当文件描述符状态就绪时,会一直通知应用程序进行处理,直到应用程序处理完所有数据后才返回阻塞状态。
  • epoll:支持边缘触发模式(Edge-Triggered, ET)和水平触发模式(Level-Triggered, LT)。在边缘触发模式下,只有当文件描述符状态发生变化时才会通知应用程序进行处理,如果应用程序没有处理完所有数据,则会返回阻塞状态。这种模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系统调用,提高性能。

5. 数据拷贝开销

  • select 和 poll:在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之间传递消息时,需要进行数据拷贝,增加了开销。
  • epoll:通过内核和用户空间共享一块内存(使用mmap)来实现消息的传递,减少了数据拷贝的开销。

三、总结

在选择I/O复用机制时,应根据具体的使用需求和场景来决定。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连接的高性能场景,epoll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跨平台性要求较高或文件描述符数量较少的应用场景,select或poll可能更合适。

(9)linux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流程,file_operations 中read write,应用

剩余60%内容,订阅专栏后可继续查看/也可单篇购买

ARM/Linux嵌入式真题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让实战与真题助你offer满天飞!!! 每周更新!!! 励志做最全ARM/Linux嵌入式面试必考必会的题库。 励志讲清每一个知识点,找到每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让你学懂,掌握,融会贯通。 因为技术知识工作中也会用到,所以踏实学习哦!!!

全部评论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8-31 11:25 北京
🐮🐮🐮🐮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8-13 15:22 北京
叠纸游戏
校招火热招聘中
官网直投

相关推荐

15 89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