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代码你贷款,大家都有美好的明天

2011年,我待过的那家创业公司老板借着自己老婆是某大行的信贷部高管,从而获取了大量银行瞧不上的中小客户资金需求。
银行体量大、单笔贷款成本高,那些几万、几千块钱甚至几百的贷款对银行来说不划算,一通流程走下来甚至得赔钱,但这些需求到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眼里就完全不一样了,互联网平台的系统化、消费贷几十个点的利率,加上一些大银行不愿碰也不敢碰的灰度地带,可以让这个创业公司迅速催肥起来。
而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杭州的51信用卡也成立了,最初只是个信用卡账单管理工具,后来随着用户规模越来越大,他们发现向这些用户推送小额贷款产品赚钱无比容易。
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上市之后的市值最高峰超过了100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不是他们的创始人多么英明远见,而是赶上了那个时代。
消费者的资金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而过往的金融体系运转成本高,无法满足这种小额资金需求,2010年我月薪8千多,办一张招商银行信用卡却才给5千的额度,这不搞笑么。
当互联网普及之后,用户在网上产生了大量数据,再加上支付系统的完善,让用户可以一键贷款一键还款,小额贷款的供需终于在这一刻干柴碰烈火,彻底燃烧起来了。

同样踩上这个风口的企业有很多,单单2015年"杭州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成员中就有挖财、微贷网、盈盈理财、鑫合汇、铜板街等等一堆乘风而起的企业。
这些企业都拿到了大量的融资,转而再用这些钱去烧渠道换流量,记得我创业那会儿想去国内几大应用市场上投放广告时,排在付费榜单前面几屏的都是互联网金融类App。

讲故事拿融资、烧钱买流量、用户进来之后在平台上使用高利率借钱,这个逻辑能顺利跑下去的前提是流量够多、风控够强、坏账率能控制在合理范围。
但是,那些出身互联网的人已经习惯了创新、奔跑,对金融还缺乏敬畏,为了扩大资金池、买流量会干出很多既不合法也不合情的事,坏账率一提高,校园贷、套路贷,暴力催收、非法收集数据,一个个问题都出来了。
而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许多"男默女泪"的故事,那一个时代的伤疤,这里不再揭开。

种种的灰色地带,引来了监管的重手,互联网金融的繁华如昙花一现。
2019年10月的某一天,一堆码农在中节能西溪首座园区围观警察去51信用卡办案之后突然发现,原来写PRD、写代码都是可以把自己送进去的。

此许的曲折阻挡不了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在这个消费欲望旺盛的年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不会消失的,正当的需求应该被合理的满足。
那些有着庞大C端用户的流量方需要变现,汇集了大量投资需求的资金方也需要有出口来博取收益,而这一切应该在监管的注视下缓慢行走。
到今天为止,我们打开任何一款流量有一定规模的App,总能发现几个引导我们去贷款的广告,因为即使是被重监管,这个东西的变现效率依然是非常高的。

很多朋友拿到了XX消金的offer,问我能不能去?我想讲点宏观和抽象的道理:
因为生产力的提升,这个社会开始两极分化。从物质上,我们享受了古代皇帝都享受不到的物质生活;从精神上,我们接受到的所有信息都在告诉我们,世界上还有太多我们应该享受而没有享受的。
生存的底线被拉高,生存的上限被牵引,何以解忧?唯有借债务、加杠杆。
过去二十年住房绑定了我们,之后是不是该轮到消费贷了?
每一代人都会都有自己的追求,给自己打上一些鲜明的标签,但实际上用理性克制欲望是件特别难的事情,钱不是花在这个坑里就是花在那个坑里,以前的网吧游戏、唱片变成了今天的短剧、爽文、手办、演唱会,说到底只是爽点不同而已。

其实说到底我们只是一个码农。
组成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流量、资金、牌照,而能让他们顺利闭环形成一个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是风控。
风控不可外包,这是金融行业的铁律,而风控岗位也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软件技术类岗位,重要程度远高于应用层系统建设。
这个业务有壁垒要牌照、好挣钱、软件技术又在业务的核心链路上,这就够了。
#互联网公司评价##校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
全部评论
写的太好了,给作者点赞。这样的好文章,现在不多见了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8-13 09:17 湖北

相关推荐

4 3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