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破签约公司的层层套娃

市场上有很多大厂,虽然打着同一杆大旗,但里面的业务五花八门,人员的福利体系也千差万别,拿到同一个大厂的offer,签约公司却很可能不一样,比如,腾讯、华为、阿里、中电、中科等等,这里提供一些分析逻辑供大家参考。
大厂一般会注册一个集团母公司,然后再从这个集团公司中分裂出去很多的子公司、孙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有很多,避税、领取特定资质的牌照、与地方政府合作搞资源置换、处理商业关系等都有可能。

一般来说,通过股权穿透判断下来,只要拿到的offer中的签约公司名字是大厂旗下全资或控股的子公司或者孙公司,就可以认为是正牌。
有的企业要下蛋一样,每到一个城市开展业务就会注册一个分公司,每搞一个研发中心或者技术支持也会注册一个子公司,甚至开展一项新业务也会注册一个新公司,这些纯粹是公司业务上的决策,哪怕因为地域、业务类型而制定的福利体系稍有不同,但只要涉及到员工核心利益的职级、工资、年终奖、公积金、社保等基本体系没有变化,那就不用太在乎。
还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这些子公司、孙公司的大老板其实是集团母公司的副总之类的高管,因为大厂业务五花八门,再加上一些监管要求、资源置换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会把整个部门的人都签约到一个子公司中去,这样一来,从对外股权关系上来看是全资子公司,但在内部人来看,这些人其实就是一个部门或者事业部、事业群。
当然,现在市场上出现了新型的变种,互联网大厂为了降本提效,会把一些全资子公司(腾讯云智、阿里乌鸫)的薪酬福利职级体系给独立出来,这种关系在业务和管理人员上还是一家,但涉及员工核心利益的薪酬福利体系却是两家了。
腾讯云智、阿里乌鸫这类全资子公司主要承接大厂日常那些琐碎的研发工作,可以算是技术子公司。东哥把客服基地搞到宿迁,签约公司算是客服子公司,同样的,还有快递员的物流子公司。
另外,据我了解到的,有的大厂还会把财务、法务、行政等后台支撑部门放到子公司,这样在管理上是更合理的,但设置不同的薪酬福利机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降本。
相信随着中国越来越成熟,经济增速越来越低,大厂的这类操作会越来越多,甚至转变成外包也不是不可能,随便了解一下日本社的现状就清楚了。

如果大厂与offer中的签约公司只是控股关系,这里就要判断一下了。
说白了,两个公司是不是一个家人,管理层、业务紧密结合度、股权关系三个维度都要看。
如果管理层都是大厂派驻过去的,那就说明大家在做业务时还是一家人,只是一套班子不同的牌子而已。何况,只要控股权在手,想松想放都是随时可以决策的事情。
如果管理层与大厂是独立的,那就要小心了,因为大概率业务上也是独立的,这样的话,在法律上看起来是一家人,实际上影响员工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大家就不一样了。
这种情况下水往往比较深,而且公司关系会动态变化,因为大厂能随时决策两个公司的关系要松还是要紧。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还是私信我具体分析一下。


还有一种可能,offer中的签约公司与大厂的集团母公司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那就碰到冒牌货了。
最爱这么干的是外包公司,打着大厂、国企的旗号招人,说是去国企、去大厂,实际上,员工跟外包公司签约之后被派驻到甲方干活,很多应届生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加上学校、学历、专业技能各方面比较普通,吸引一下,就忽悠过去了。
#签约##签约有哪些注意事项##子公司是不是外包?#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秘牛友
11-16 18:03
腾讯 游戏测试 25K 硕士985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7
17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