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跌30%,高管年薪狂涨84倍:谁在掏空贝壳找房?
分享一些新的商业规则:
公司可以不赚钱,甚至亏钱,但老板一定能赚到钱,甚至很多钱。
公司利润或许在变得越来越薄,但高管的口袋却能装得越来越厚。
这是看完贝壳财报后给人最大的感触。
2024年春,贝壳发布年报,但市场的目光既没有聚焦其全年营收增长20%的“亮眼成绩”,也没有看向全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0.9%的“惨痛下跌”。
大家只关注一件事——贝壳的高管薪酬。
但很不巧,在3月18日贝壳集团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上,这个数据不出意外的被隐匿起来了。
自从贝壳开始发布财报后,这家公司被人关注最大原因就是,大家很想知道:贝壳的高管们,薪酬还能翻多少倍?
是的,这家曾以“做难而正确的事”重塑行业规则的明星企业,正因“利润越薄、高管越肥”的魔幻现实陷入舆论漩涡。
董事长彭永东和他的搭档单一刚三年累计超12亿元的薪酬,几乎掏空贝壳2023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而同期全国超50万经纪人中,80%无底薪、新人倒欠公司钱的“借薪合同”却成为常态。
01
高管薪资涨涨涨
左晖曾说:“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为行业创造增量。”
但在他离世后的三年里,贝壳的增量似乎只流向了高管口袋。
2011年,左晖在链家推出“真房源”和明码标价,打破中介吃差价潜规则;2015年ACN合作网络将分佣机制透明化,经纪人跨店合作收入有了保障。
这种“价值观优先”的治理逻辑,曾让贝壳从恶性竞争中杀出血路。
然而2021年彭永东掌权后,薪酬体系开始异化:
其年薪从847万元飙升至7.13亿元,其中超80%来自无需绑定业绩指标的股权激励。
这相当于把公司未来十年的增长红利一次性折现。
更具争议的是激励解锁机制。
贝壳2023年财报显示,彭永东所获股权激励的行权价仅为市价的四成,且无需承担股价波动风险。
翻译一下,意思是即便贝壳股价自左晖去世后累计下跌23%,高管仍可通过可转债兑换锁定收益。
单这样看,或许感觉不出什么问题。毕竟暗搓搓的发财,快乐终究有限。只有看到同行的艰难,才能获得真正开心。
对比同行,万科郁亮在行业寒冬中主动将月薪降至1万元;
素有“打工皇帝”美誉的碧桂园莫斌,在2021年的年薪一度涨至1.92亿元(含薪金、酌情奖金、股份支付等),约等于日薪52万元。
在寒冬中,也同样响应了“月薪1万元”的号召。
相较之下,贝壳的激励设计被指“既无风险约束,也无业绩对赌”。
02
2021年,贝壳发生了什么?
权力的转移往往始于股权的暗流。
2021年,是贝壳发展的转折点。
那一年,房地产行业也进入“史上最严监管时代”,在“房住不炒”的推动下,打压了二手房市场热情。
贝壳作为房地产中介平台,受到严重波及。
而同一时期,贝壳创始人左晖因肺癌突然离世,年仅50岁。有人曾经说过:“没有了左晖,贝壳失去了主心骨。”
左晖家族信托将17.2%的投票权委托给彭永东控制的“百会合伙”,使其以67.4%的绝对控制权架空董事会。
这导致薪酬委员会形同虚设,自定薪酬成为常态。
2022年贝壳归母净利润暴跌164%,彭永东薪酬却逆势增长至4.75亿元。
而同年,贝壳一年裁员3次,关掉超1800家门店,中高层离职消息满天飞,经纪人规模缩减8%。
而基层生态的恶化已引发反噬。
2021年,贝壳达到了营收的峰值807.5亿元,在跌至2022年606亿元后,2023年短暂盈利58.8亿元后,2024年净利润却暴跌31%至40.7亿元,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
03
贝壳的4.4亿能买到多少人原谅?
一个问题。
当创始人离场、资本接管方向盘,企业该如何避免沦为高管套现的工具?
值得玩味的是,左晖去世前曾拒绝将贝壳纳入恒生指数,认为“过早资本化会扭曲价值判断”。而今,他的担忧已成现实。
或许贝壳需要的不是下一个左晖,而是一套制衡权力的制度:将高管薪酬与客户NPS评分、员工流失率、行业创新贡献等非财务指标绑定,让激励真正服务于长期价值。
市场正在用脚投票。2024年4月,国际ESG评级机构MSCI将贝壳的公司治理评分从BBB下调至BB,指出“高管薪酬与业绩严重脱钩可能引发投资者信任危机”。
随着舆论和质疑声越来越大,贝壳不得不出面进行回应。
4月17日晚间,贝壳发布公告,选择披露高管薪酬的同时,公开捐赠价值约在4.4亿元的900万股A类普通股。
公告显示,在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后,50%税后资金将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50%税后资金将用于应届毕业生等租客群体的租房帮扶。
不患寡而患不均。
根据4月17日贝壳公开的最新数据显示,贝壳董事长兼CEO彭永东2024年薪酬总额为4亿,虽然比2022年和2023年都要略显单薄。
但恰好有组数据可以对比下。
2024年贝壳经纪人数量约50万人,2024年贝壳平台内外部佣金和薪酬总计约417亿,人均薪酬大约是8万元。
彭永东个人薪酬总额相当于是5000位经纪人的年收入总额。
在众多社交平台上,贝壳经纪人对于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发生讨伐已成常态。
贝壳曾引以为傲的ACN合作网络,正在成为压垮经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套左晖设计的“合作分佣”体系,原本旨在打破门店壁垒,让跨店成交的经纪人按贡献分配佣金。
但如今,随着平台抽成比例不断上涨,加上财报公开后,自己与公司高管之间的收入宛如鸿沟。
心里有怨气,实属正常。
这次捐出的资金,将有一半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其实对于这些从业者而言,实际作用可能相当有限。
但起码是贝壳回归到“保障劳动者尊严、重建用户信任”第一步。
毕竟,能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而是植根人心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