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本硕25届秋招回忆(含互联网/泛体制/选调)(上)暑期实习篇

bg:

本人2025届应届,双9 CS科班,拿下涵盖互联网大厂ssp、制造业、银行、选调、人才引进等10+offer。分享自己贯穿着改方向、写论文、秋招的焦虑八爪鱼找工记录。

时间线

2月 :前期轻敌,刷题八股

  • 这时候虽然心里有点焦虑但总的来说还比较乐观,认为自己主投大厂算法+银行总行,过年期间简单过了遍算法类八股,leetcode hot100。这里有一个大坑,就是算法类的八股十分零散,无法系统准备,跟你个人的简历和科研经历高度相关。(是我后续准备开发类内容的时候才发现开发的八股已经成熟的可以出书了)

3-5月初:暑期找工,市场鞭打,方向调整

  • 前段:主投大厂算法岗+银行科技与管培

2月底开始,各大厂就陆续发布了自己的暑期实习投递链接,这时候基本上就是刷leetcode+投递简历+学习面经。陆续在美团、字节、网易的算法岗位都简历挂,甚至美团给我打电话给我调了测开(至今很疑惑,不是说测试不好,而是其内部调简历情况有点离谱,但是我在拒绝了这次调整后后续美团全挂)

关于银行,中行应该是开的最早的,在3月份就出了,后续其他国有大行也都投递了科技条线或管培、金融科技条线等相关岗位。

  • 中段:转投模型+开发类岗位

前段大约持续了3周左右,这个时期可以说对自己的认识位不清,而这也是首次在市场上开始定位自我的反馈。

我的心里活动:自己本身cv/nlp/cg都做过一些,认为靠不错的学历背景就可以硬刚,反正之前的同学同门拿到算法的也很多

我的心理变化:意识到大环境走向、自己背景与当前的算法岗位并不匹配,投的论文也没中

我的调整策略:开始转投剩余厂子(ps:我建议不要一次投完,后面想改也没机会了)的开发类岗位,由于自己比较熟悉算法,所以主投了几家需要算法背景和理解的开发、模型优化岗位

过程困境:由于临时转投,几乎没有开发类的八股基础,如果没有准备过项目,纯靠吃老底,我可以说是对数据库一窍不通、对架构一窍不通、对网络一窍不通、只会code和数据结构类的东西;但是重点来了:先别管会不会,就是硬面,面试中学习是最快的,面完就复盘,下次基本就好很多了

  • 后段:笔面中学习,焦虑中成长,碰撞中反思

互联网类笔面:几乎都给发笔。互联网大多比较人性化,笔试时间冲突的话如果不参加会自动延期到下次。题目难度也都比较适中,不用全A就可以进面。但是建议早做完笔试,否则进入不了组里调人面试的流程。面试方面,明显前期投的几家由于算法背景不匹配没有进面,比如团子和字节等。转投后的厂子全部进面,阿里和腾讯等

    银行类笔面:银行总行几乎都进笔面。有的银行需要线下笔试(ps中行),报名的时候记得要选好考点,后续很难修改。面试几乎都需要线下面试。招商银行的笔试最恶心,涵盖面无敌之广,还有看随机小球一类的那种反应题目。这个时候学过行测的同学有很大优势,笔试占优。

我的复盘教训:

互联网:前期对市场的看法过于幼稚。虽然后续接到了百度的的算法实习生offer,但我依然认为这个判断是对的。求职不但要看清楚自己的优势,也要看清楚对手的优势,我认为目前还继续投递算法岗位至少需要方向适合市场(举例,cv已经卷烂,但是大模型依然热门),且以下三点3占1:已有垂直对口实习 / 好的顶刊成果+学历 / 极强的可证明工程能力(例如1k star的github项目)

银行:跟同期交流后得出,银行填写简历需要适当展示沟通交流能力(学生工作经历)、传统好学生画像(高绩点or奖学金)、个人形象(形象照)、bigname实习(银行本身并不那么认可银行实习,反而是互联网实习>银行实习)

5月 :找工初步收获、思考和选择

  • 初步收获:大约在5月,收获了大厂算法offer*1,中厂开发offer*1, 另外1家大厂算法进行到2面放弃,2家开发实习生进行到2面放弃;银行信用卡中心面试*1,总行面试*2,后续均放弃。
  • 思考:跟学长学姐的聊天过程中发现,暑期留用的时间如果不安排好可能会跟秋招高峰重合,导致秋招会很被动(努力留用还是努力秋招);而我暑期的目的就一个:为我的秋招留一个 不错的保底,但我并没有一击即中的幻想,也不想放弃秋招。
  • 信息:我与目前收到offer的hr和团队进行了沟通,其中阿里就剩主管面,hr表示如果通过面试,可以在5月底-6月左右入职;后续还面了华子,华子在7月才入职(记不清了,但很晚);百度表示如果6月入职,算暑期,但是如果选择4-5月入职算日常实习,后续是否有hc要看团队安排。总之大部分的口风是,必须呆到暑期留用答辩的那天,才能进行留用竞争!据我不完全了解,除了团子(已挂)大部分留用都在8月底甚至9月才进行,这个时候要不但要保持在组内的产出还要高强度面试笔试,精力很难兼顾。
  • 选择:我最终选择了中厂的实习offer入职。中厂的团队表示,可以尽早入职,实习满3个月,就可以后续回公司进行留用竞争。我选择的原因有 ①时间灵活,结束时不耽误秋招。 ②满足我对暑期的期待。团队业务+留用承诺。而后续的求职历程也证明了这些考虑确实为下半年周期的泛体制内求职留下了好的伏笔。

暑期篇总结:

  • 一定要投递暑期实习。暑期实习是秋招的预答辩,是花费较小成本就迅速完成市场定位的重要前置手段。我身边有很多人到秋招才开始投递简历,等发现自己和市场不匹配、0offer的时候,秋招已经步入尾声,追悔莫及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 暑期实习是进入秋招状态的利器,是免费让高p和技术专家为你模拟面试的绝佳机会。你只有接近市场、与市场交互,你才知道市场想要什么,你需要做什么。
  • 暑期留用的兜底offer将为你整个秋招埋下良好心态。有时候,心态好才是走到最后的最大权重。

限于篇幅,感兴趣的话请追更(下)秋招篇~

#开发##算法岗面试##大厂##暑期实习 ##牛客创作赏金赛#
全部评论
请问佬最后是开发还是算法呢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3-25 12:53 江苏

相关推荐

#牛友打假中心#当年高考完填志愿的时候,人家就跟我说:“自动化专业啊,就是万金油,啥都学,啥都不精~”我不以为意,然后就发现本科的时候弱电也学一点儿,强电也学一点儿,计算机也学一点儿,电子信息也学一点儿,机械也学一点儿,电气也学一点儿,机器人也学一点儿……后来保研选择了继续留在控制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本以为会精进我的研究,没想到单单学院里划分的领域,就包括了:控制理论、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控制、视觉CV、硬件设计、生物医学、电气工程、新能源、物流管理……控制科学与工程的核心是系统建模、优化与自动化,理论上可应用于工业、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然而,其交叉学科属性既是优势也是陷阱:课程设置庞杂:学生需学习数学建模、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嵌入式开发等多领域知识,但容易陷入“样样通,样样松”的困境。许多院校课程停留在理论推导,缺乏与行业需求接轨的实践项目;研究方向分化严重:部分高校仍聚焦传统工业控制(如PID算法、PLC编程),而另一些则包装为“人工智能控制”“智能机器人”,实际研究内容与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高度重叠,导致学生竞争力非常非常不明确。当然,导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得益于”这一领域下研究方向的复杂性,很多导师也啥活都接,拿我举例子,读研期间给导师搞了无篇论文,分别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处理、多机器人调度、机械臂控制避障、点云配准、本体知识图谱推理……不过嘛不过嘛,也不是无解,注意如下四点吧:方向选择重于学校排名:优先选择与产业界合作紧密的课题组(如工业机器人、智能驾驶),避免陷入纯理论“纸面科研”;技能树需“软硬兼修”:强化编程能力(Python/C++)、掌握ROS、MATLAB/Simulink等工具,同时积累硬件开发经验(如FPGA、嵌入式系统);就业早规划:若志在互联网,需补充数据结构、深度学习等计算机核心课程;若深耕制造业,需熟悉SCADA、MES等工业系统;警惕“伪交叉学科”陷阱:部分院校为蹭热点将传统控制专业简单嫁接“人工智能”概念,需仔细调研导师实际课题方向和毕业生去向。
牛客刘北:我真的!我要打假单片机!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评论
14
17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