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真题 | 诺瓦星云 [20241229]

1. IIC协议相关问题

  • 请详细描述IIC协议的物理层和协议层。
  • 如果两个I2C设备的地址完全一样,你会如何进行操作以确保通信不会冲突?

IIC协议相关问题回答及面试官追问

请详细描述IIC协议的物理层和协议层。

回答

I2C(Inter-Integrated Circuit)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广泛用于连接微控制器和各种外围设备,如传感器、存储器等。I2C协议可以分为物理层和协议层两个主要部分。

物理层

  1. 总线结构:I2C总线由两条数据线(SDA,串行数据线)和一条时钟线(SCL,串行时钟线)组成,以及一根可选的地线。
  2. 信号方向:SDA用于数据传输,数据可以在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双向传输。SCL由主设备提供时钟信号,控制数据传输的速度。
  3. 电气特性:I2C总线是开漏(Open Drain)或开集电极(Open Collector)结构,这意味着总线上的设备只能通过拉低总线电平来发送信号。因此,总线上通常需要接上拉电阻,以确保在无设备驱动时总线保持高电平。
  4. 设备数量:理论上,I2C总线可以连接多达127个设备(地址从0x00到0x7F),但实际连接数量受限于总线的电气负载能力和时钟速度。

协议层

  1. 起始和停止条件:I2C通信以起始条件(Start Condition)开始,以停止条件(Stop Condition)结束。起始条件是在SCL为高电平时,SDA从高电平变为低电平;停止条件是在SCL为高电平时,SDA从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2.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同步的,由主设备控制时钟。每个数据位都在SCL的上升沿被采样。数据可以以8位或16位为单位传输,但最常见的是8位。
  3. 地址和数据:每个从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7位或10位地址(在标准模式和快速模式下为7位,在高速模式和快速模式加(Fm+)下为10位)。主设备通过发送从设备的地址和读写位(R/W)来启动与从设备的通信。如果读写位为0,表示写操作;如果为1,表示读操作。
  4. 应答信号:在从设备接收到地址和数据后,会发送一个应答信号(ACK)来确认接收。应答信号是在SCL的第九个时钟周期(对于8位数据)由从设备拉低SDA产生的。主设备也会发送应答信号来确认从设备的应答。

面试官追问

  1. 追问一:在I2C通信中,如果主设备没有收到从设备的应答信号,会采取什么措施?

回答

如果主设备没有收到从设备的应答信号,它通常会认为通信失败,并可能采取以下措施之一:

  • 重试通信:主设备可能会重新发送起始条件、地址和数据,并等待从设备的应答。这可以是由于暂时的电气干扰或噪声导致的通信失败。
  • 错误处理:如果多次重试后仍然没有收到应答,主设备可能会进入错误处理模式,记录错误信息,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停止进一步的通信或重启系统。
  • 超时机制:主设备可能会实现一个超时机制,如果在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应答信号,则认为通信失败。
  1. 追问二:I2C协议支持哪些数据传输速率?不同速率下有哪些差异?

回答

I2C协议支持多种数据传输速率,包括标准模式(100kHz)、快速模式(400kHz)、快速模式加(Fm+,1.7MHz)和高速模式(Hs,3.4MHz)。不同速率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时钟频率:不同速率下,SCL的时钟频率不同,从而决定了数据传输的速度。
  • 电气特性:随着速率的提高,对总线的电气负载能力和信号完整性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因此,在高速模式下,可能需要使用更低的内阻上拉电阻和更短的连接线来确保信号的完整性。
  • 地址长度:在标准模式和快速模式下,从设备的地址是7位;而在高速模式和快速模式加下,可以支持10位地址,从而允许连接更多的设备。
  • 兼容性:并非所有I2C设备都支持所有速率。因此,在选择速率时,需要确保主设备和从设备都支持所选的速率。

以上回答和追问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I2C协议的物理层和协议层,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 AD芯片读取数据问题

  • 请说明如何从AD芯片中读取数据。
  • 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不选择使用SPI接口连接两个AD芯片,而是选择其他接口?

AD芯片读取数据问题回答

问题一:请说明如何从AD芯片中读取数据

从AD芯片中读取数据的过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 初始化AD芯片:首先,需要配置AD芯片的相关参数,如转换速率、分辨率、输入范围等。这通常通过向AD芯片的寄存器写入特定的值来完成。
  2. 启动转换:向AD芯片的启动转换引脚(如WR引脚,写信号输入,低电平启动A/D转换)发送信号,启动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过程。
  3. 等待转换完成:转换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具体时间取决于AD芯片的转换速率。在等待期间,可以通过查询转换完成引脚(如INTR引脚,A/D转换结束信号,低电平表示本次转换已经完成)的状态来判断转换是否完成。
  4. 读取数据:一旦转换完成,可以通过读取数据引脚(如DB0~DB7)上的值来获取转换结果。这通常需要将片选信号(CS)置为有效(低电平),然后向读信号输入引脚(RD)发送信号,以启动数据读取过程。
  5. 数据处理:读取到的数据通常是二进制形式的,需要根据AD芯片的分辨率和输入范围进行转换,以得到实际的模拟信号值。

示例

以某款8位AD芯片为例,假设其分辨率为0.01V/位,输入范围为0~5V。读取到的数据为0x5A(即十进制的90),则实际的模拟信号值为90×0.01V=0.90V。

问题二: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不选择使用SPI接口连接两个AD芯片,而是选择其他接口

在某些情况下,不选择使用SPI接口连接两个AD芯片,而是选择其他接口的原因可能包括:

  1. 接口速度:SPI接口虽然具有简单、易用等优点,但其传输速度可能无法满足某些高速AD芯片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选择具有更高传输速度的接口,如I2C或并行接口。
  2. 资源占用:SPI接口通常占用较少的IO资源,但在某些嵌入式系统中,IO资源可能非常有限。如果系统中已经使用了大量的SPI设备,那么再添加AD芯片可能会导致IO资源不足。此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接口来释放IO资源。
  3. 兼容性:某些AD芯片可能不支持SPI接口,或者其SPI接口与系统中的其他设备的SPI接口不兼容。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选择其他接口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4. 成本考虑: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其他接口可能比使用SPI接口更具成本效益。例如,如果系统中的微处理器已经集成了其他类型的接口(如I2C),那么使用这些接口可以避免额外的SPI接口芯片成本。

面试官追问及回答

追问一:请描述一下SPI接口的基本工作原理。

回答

SPI接口是一种同步串行通信协议,其基本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主从设备选择:在SPI通信中,通常有一个主设备和一个或多个从设备。主设备通过选择从设备的片选信号(SS)来启动与特定从设备的通信。
  2. 时钟信号生成:主设备生成时钟信号(SCK),该信号用于同步主从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时钟信号的频率和相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3. 数据传输:在时钟信号的驱动下,主设备和从设备之间传输数据。数据通常通过数据线(MOSI和MISO)进行传输,其中MOSI用于主设备向从设备发送数据,MISO用于从设备向主设备发送数据。
  4. 状态标志和错误检测:SPI接口通常具有状态标志和错误检测机制,用于指示通信状态并检测可能的错误。例如,溢出错误(OVR)表示连续传输多个数据时后一个数据覆盖了前一个数据而产生的错误;偏移错误(OFST)表示在主器件往外发送数据的过程中从器件才开始工作或者SCK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数据错位。

追问二:在选择AD芯片的接口时,除了速度、资源占用和兼容性外,还有哪些因素需要考虑?

回答

在选择AD芯片的接口时,除了速度、资源占用和兼容性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精度:AD芯片的精度取决于其位数和分辨率。在选择接口时,需要确保所选接口能够支持所需的精度要求。例如,对于高精度AD芯片,可能需要选择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低噪声的接口。
  2. 功耗:不同接口的功耗可能有所不同。在选择接口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功耗要求以及所选接口对系统功耗的影响。
  3. 可靠性:接口的可靠性对于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在选择接口时,需要评估所选接口的可靠性指标,如故障率、抗干扰能力等。
  4. 成本:接口的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在选择接口时,需要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

以上回答和追问及回答涵盖了AD芯片读取数据的基本过程、SPI接口的工作原理以及在选择AD芯片接口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等方面,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3. OTA升级相关问题

  • 请解释一下OTA升级的流程,包括APP、BOOTLOADER的更新过程。
  • 在OTA升级过程中,如何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 你目前是否已经完成了OTA升级的相关工作?如果没有,请说明原因和计划。

OTA升级相关问题回答及追问

请解释一下OTA升级的流程,包括APP、BOOTLOADER的更新过程。

回答

OTA(Over-The-Air)升级是一种通过无线网络对设备进行固件更新的技术。OTA升级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针对APP和BOOTLOADER的更新过程略有不同:

  1. BOOTLOADER更新流程

    • 准备阶段:首先,设备需要处于可以接收OTA更新的状态,这通常意味着设备已经联网并且处于特定的更新模式或空闲状态。
    • 下载阶段:设备从服务器下载新的BOOTLOADER固件。这个过程中,设备会验证下载源的可靠性,确保固件来源的安全。
    • 校验阶段:下载完成后,设备会对固件进行完整性校验,通常使用哈希值或数字签名来确保固件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
    • 更新阶段:如果校验通过,设备会进入BOOTLOADER更新模式,将新的固件写入到相应的存储区域。这个过程中,设备会确保电源稳定,避免在更新过程中断电导致固件损坏。
    • 重启阶段:更新完成后,设备会重启并进入新的BOOTLOADER。此时,BOOTLOADER会验证APP固件的完整性,为接下来的APP更新做准备。
  2. APP更新流程

    • 准备阶段:与BOOTLOADER更新类似,设备需要处于可以接收OTA更新的状态。
    • 下载阶段:设备从服务器下载新的APP固件。同样,设备会验证下载源的可靠性。
    • 校验阶段:下载完成后,设备会对固件进行完整性校验。
    • 更新阶段:如果校验通过,设备会将新的APP固件写入到指定的存储区域。这个过程中,设备会确保不会覆盖或损坏其他重要数据。
    • 切换阶段:更新完成后,设备会在下次启动时切换到新的APP固件。为了确保稳定性,有些设备可能会先运行一段时间的新APP固件,确认无误后再完全切换到新固件。

面试官追问

  1. 追问一:在BOOTLOADER更新过程中,如果设备突然断电怎么办?

回答

在BOOTLOADER更新过程中,如果设备突然断电,这可能会导致固件损坏或设备无法启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常会在BOOTLOADER中实现一种“回滚”机制。当设备检测到新的BOOTLOADER固件无法正确启动时,它会尝试回滚到上一个已知的、可以正常工作的BOOTLOADER版本。这个过程中,设备会依赖存储在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的回滚信息来确保回滚的顺利进行。

  1. 追问二:如何确保OTA升级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回答

确保OTA升级过程中的数据安全至关重要。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加密传输:在固件下载过程中,使用HTTPS或其他加密协议来确保固件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窃取或篡改。
  • 完整性校验:下载完成后,使用哈希值或数字签名对固件进行完整性校验,确保固件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
  • 权限管理:在设备端实现严格的权限管理,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或进程才能访问和修改固件。
  • 安全存储:将固件存储在安全的存储区域中,避免被未授权的应用程序或用户访问。
  • 备份机制:在更新之前,备份当前固件和关键数据,以便在更新失败时能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1. 追问三:你目前是否已经完成了OTA升级的相关工作?如果没有,请说明原因和计划。

回答(假设尚未完成):

目前,我还没有完全完成OTA升级的相关工作。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项目还在开发阶段,许多功能还在不断完善中。然而,我已经对OTA升级的流程和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已经开始在项目中实现相关的功能。

为了尽快完成OTA升级的工作,我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 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推进项目的进展。
  • 深入研究OTA升级的相关技术和最佳实践,确保我们的实现是健壮和可靠的。
  • 编写详细的测试用例和文档,以确保OTA升级的功能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工作。
  • 定期进行代码审查和测试,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我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完成OTA升级的相关工作,并确保我们的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OTA升级体验。

4. 硬件相关问题

  • 请分享一个你在面试中被问到的硬件相关问题,并给出你的回答。

问题: 请描述一下你对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理解,并解释其在低功耗嵌入式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回答

ARM 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是专为嵌入式应用设计的32位处理器家族,它们以高性能、低功耗以及高度的可扩展性著称。这个系列包括多个子系列,如Cortex-M0、Cortex-M3、Cortex-M4和Cortex-M7等,每个子系列都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了优化。

  1. 高性能: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采用ARM的Thumb-2指令集,支持高效的代码执行。特别是Cortex-M4和Cortex-M7,它们还集成了硬件浮点单元(FPU),能够处理复杂的数学运算,非常适合需要高性能计算的嵌入式应用,如电机控制、数字信号处理等。

  2. 低功耗:这是Cortex-M系列的一大亮点。它们采用了多种节能技术,如Sleep-on-Exit、WFI(Wait For Interrupt)和深度睡眠模式等,使得微控制器在不执行任务时能够进入低功耗状态,从而延长设备的电池寿命。此外,Cortex-M系列还支持灵活的时钟配置,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动态调整系统时钟频率,进一步降低功耗。

  3. 高集成度和可扩展性: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通常集成了丰富的外设接口,如UART、SPI、I2C、ADC、DAC等,使得开发者能够轻松连接各种外部设备。同时,它们还支持广泛的存储器配置,包括SRAM、Flash等,为不同规模的嵌入式应用提供了灵活的解决方案。

  4. 实时性: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具有快速的中断响应时间和确定性的执行时间,这使得它们非常适合需要高实时性的嵌入式应用,如汽车安全系统、医疗设备等。

在低功耗嵌入式系统设计中,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延长电池寿命:通过采用低功耗技术和灵活的时钟配置,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能够显著降低系统的能耗,从而延长设备的电池寿命。
  • 提高系统可靠性:高性能和实时性保证了系统能够准确、快速地响应外部事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降低开发成本:高集成度和可扩展性使得开发者能够利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快速开发出满足应用需求的嵌入式系统,降低了开发成本。

面试官追问及回答

追问1:你能详细解释一下Cortex-M系列中的Sleep-on-Exit功能是如何工作的吗?

回答:Sleep-on-Exit是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的一项低功耗特性。当微控制器执行到函数的末尾时,如果没有其他任务需要执行,它会自动进入低功耗的睡眠模式,而不是返回到主循环中等待下一个中断。这种机制减少了不必要的CPU活动,从而降低了系统的功耗。要实现Sleep-on-Exit,开发者需要在函数末尾使用特定的指令或库函数来触发这一机制。

追问2:在Cortex-M系列中,如何平衡高性能和低功耗的需求?

回答:在Cortex-M系列微控制器中,平衡高性能和低功耗的需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 时钟管理:根据应用需求动态调整系统时钟频率。在高性能需求时,提高时钟频率以获得更快的执行速度;在低功耗需求时,降低时钟频率以减少能耗。
  • 电源管理:利用微控制器的低功耗模式和节能技术,如Sleep-on-Exit、WFI等,在不执行任务时降低系统的功耗。

剩余60%内容,订阅专栏后可继续查看/也可单篇购买

ARM/Linux嵌入式真题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让实战与真题助你offer满天飞!!! 每周更新!!! 励志做最全ARM/Linux嵌入式面试必考必会的题库。 励志讲清每一个知识点,找到每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让你学懂,掌握,融会贯通。 因为技术知识工作中也会用到,所以踏实学习哦!!!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评论
点赞
收藏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