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结束👋我找到了自己的“舒适圈”
写在开头
我姑且算是一个实用主义的人,从大一入学开始,就坚定地走上了预备就业的道路。
预备就业=找到职业目标→学习相关知识→积攒相关实践/实习经验
可对于一个眼神清澈的大一新生来说,树立职业目标这件事实在有点抽象。我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这些都不是能靠空想得出答案的。
在来滴滴实习之前,我参与过志愿者协会和学生会的工作,当过设计工作室的助理,在泛体制的组织里做过基层工作的见习,还去某互联网中厂做过HR招聘实习。我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只有一个,尽可能多地体验、接触到就业市场上的岗位,去了解各种行业的工作氛围,各种岗位工作内容和用人要求。
也是在这些体验中,我发现自己对数据类工作有一点模糊的兴趣,那就浅学一点吧。SQL、Python学了点皮毛,没敢往简历上写的程度,还考了个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万一能用上呢),谁能想到我就这样拿到了滴滴秋储的实习Offer。
这里没有脸谱化的优秀
我的简历上其实并没有和这个岗位十分“垂直相关”的内容,专业也可以说是毫无关联,就这样意外地获得了面试机会,面试官也基于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对我进行了针对性的考察。入职后某次和mentor的谈话,我出于好奇问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不能是你呢?”她笑了笑。
她说了很多,说我过往的实习涉猎很广,说我的目标感很强,说能从沟通中感受到我做事的仔细。我知道她的这些话有一定的情绪价值成分,但我也在这里真切地体会到,原来没有优秀的“脸谱”,我的价值也是可以被看见。
说起来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在滴滴拿到了TA们的第一份大厂实习,我也算是从这里开始开启了较为正式的职业生涯。
价值驱动着这里的每一个人
这是我通过实习期间的观察得出的。在我实习的团队,无效加班、恶意内卷我几乎没有见过。团队里的氛围从来都很融洽,大家都是以创造价值为目标,高效协作,平等沟通,达成共同的目标才最重要。不仅如此,大家也都很善于发现自己工作的价值。
我在的团队属于集团的中台组织,我们的工作并不能直接影响到用户,但我们可以让前端业务的同事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创造用户价值,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这对我来说是工作中很重要的幸福感来源,也是最坚实可靠的驱动力。
对实习生/校招生的培养意识深入人心
基本上各家大厂都有那种针对校招生的集中培训,滴滴也有,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这个,毕竟我还没体验过(期待ing)。
我要说的是我所在的团队对实习生/校招生的培养意识,这和我过去的实习/实践体验对比十分强烈。谁懂敏感回避型的痛啊,过去的实习中任务的背景不了解,出于想多学习的心态开口问了同组的前辈,结果被一句“你现在不用管这些”狠狠噎住,一次外向换来几个月内向(也可能是撞上了前辈正忙的时候吧)😢
但我在滴滴的mentor真的会主动地、尽可能地同步很多任务相关的信息,为什么要做这个、既有路径有哪些、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临了了甩下一句“还有啥问题尽管来问”,安全感拉满,让我能安心地干个明白活。
随着我的实习工龄变长,mentor也会根据我的表现逐步调整我的工作内容。她对我的工作态度和成果有严格的要求,但也从不吝啬对我的夸夸。资源管理的工作是比较琐碎的,非常考验细节把控能力,在实习初期mentor就对我的细心程度十分认可,这也增强了我胜任这个岗位的信心。除此之外,如果我主动做出了超出mentor预期的工作和成果,比如我主动搭建了一个新的数据看板,对数据的观察比之前能更加清晰,mentor也会及时给予肯定。都说压力是动力的来源,但对我个人而言,我就是要在夸夸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啊!
结语
9月意向,11月收到带薪Offer,总算是给我的秋招画上了句号。虽然也有其他的Offer可以选择,但比起未知的企业文化和协作风格,我还是选择留在了滴滴的这个“舒适圈”。
大学生找工作好像是一年比一年难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很难乐观地去预测未来,但至少我知道这份工作可以让我在融洽的氛围里平稳地成长,把刚从学校出来的这几年过得有意义,那这就是我终于找到的、属于我的舒适圈。
回到话题,实习真的是特别好的考察公司、团队的机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大家也都能找到自己的舒适圈
#如果再来一次,你还会选择这个工作吗?##没有实习经历,还有机会进大厂吗##如果实习可以转正,你会不会放弃秋招##牛客创作赏金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