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官:为什么TCP握手需要三次?两次不行吗?
问题:TCP 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两次不行吗?
解答:
TCP(传输控制协议)的三次握手是建立可靠连接的关键步骤。它确保了通信双方在数据传输之前能够确认彼此的存在、状态和能力。虽然看起来两次握手似乎也能完成连接建立,但三次握手有其必要性,主要是为了防止“旧的重复连接请求”导致的问题,并确保双方都能正确接收和发送数据。
1. 三次握手的过程
TCP 的三次握手过程如下:
-
第一次握手(SYN) :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SYN
(同步序列编号)报文段,表示请求建立连接。 - 客户端进入
SYN_SENT
状态,等待服务器的响应。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
第二次握手(SYN-ACK) :
-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SYN
报文后,向客户端发送一个SYN-ACK
(同步确认)报文段,表示同意建立连接。 - 服务器进入
SYN_RECV
状态,等待客户端的最终确认。
-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
第三次握手(ACK) :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SYN-ACK
报文后,向服务器发送一个ACK
(确认)报文段,表示确认收到服务器的响应。 - 客户端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连接正式建立。 - 服务器收到
ACK
后也进入ESTABLISHED
状态,连接正式建立。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2. 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
2.1 防止旧的重复连接请求
- 问题场景:假设客户端 A 向服务器 B 发送了一个连接请求,但由于网络延迟或丢包,这个请求没有及时到达服务器。客户端 A 可能会重新发起连接请求。如果此时服务器 B 收到了第一个请求并建立了连接,而客户端 A 以为连接未成功,再次发送请求,服务器 B 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连接请求,导致多个重复的连接。
- 解决方案:通过三次握手,服务器可以在发送
SYN-ACK
后等待客户端的最终确认(ACK
)。如果客户端没有发送ACK
,服务器可以认为连接未成功建立,从而避免创建无效的连接。这样可以防止旧的、重复的连接请求导致的混乱。
2.2 确保双方都能发送和接收数据
- 问题场景:如果只进行两次握手,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客户端发送了
SYN
,服务器发送了SYN-ACK
,但客户端的ACK
没有到达服务器。此时,客户端认为连接已经建立,开始发送数据,但服务器并没有收到ACK
,因此它不知道客户端是否准备好接收数据。 - 解决方案:通过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明确告诉服务器“我已经收到了你的
SYN-ACK
,并且我准备好了”,服务器只有在收到ACK
后才会进入ESTABLISHED
状态,确保双方都准备好进行数据传输。
2.3 同步序列号
- 问题场景:TCP 是基于字节流的协议,每个数据包都有一个序列号,用于确保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如果只进行两次握手,双方可能无法准确同步序列号,导致后续的数据传输出现问题。
- 解决方案:通过三次握手,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在建立连接时同步各自的初始序列号(ISN)。客户端在
SYN
报文中发送自己的初始序列号,服务器在SYN-ACK
中确认并发送自己的初始序列号,客户端再通过ACK
确认收到服务器的序列号。这样,双方都可以准确地跟踪数据包的顺序,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为什么两次握手不行?
如果我们只进行两次握手,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 客户端无法确认服务器的状态:客户端发送
SYN
,服务器发送SYN-ACK
,但客户端无法确认服务器是否真的收到了它的SYN
报文。如果服务器的SYN-ACK
丢失,客户端可能会认为连接已经建立,但实际上服务器并没有准备好。 - 服务器无法确认客户端的状态:服务器发送
SYN-ACK
后,无法确认客户端是否收到了这个报文。如果客户端的ACK
丢失,服务器可能会认为连接已经建立,但实际上客户端并没有准备好接收数据。 - 旧的连接请求可能导致问题:如前所述,旧的、重复的连接请求可能会导致服务器创建无效的连接,浪费资源并引发混乱。
4. 实例:两次握手的潜在问题
假设我们使用两次握手来建立 TCP 连接:
- 客户端 A 向服务器 B 发送
SYN
,请求建立连接。 - 服务器 B 收到
SYN
,并向客户端 A 发送SYN-ACK
,表示同意建立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客户端 A 和服务器 B 都认为连接已经建立,但实际上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 如果客户端 A 的
SYN
报文在网络中丢失,服务器 B 会收到一个来自客户端 A 的重复SYN
,并再次发送SYN-ACK
。这会导致服务器 B 创建多个重复的连接。 - 如果服务器 B 的
SYN-ACK
报文在网络中丢失,客户端 A 会认为连接已经建立,开始发送数据,但服务器 B 并没有准备好接收数据,导致数据丢失或混乱。
5. 进一步探讨
- 你是否理解为什么三次握手中的每个步骤都是必要的?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次握手用于客户端发起连接请求,第二次握手用于服务器确认并发送自己的初始序列号,第三次握手用于客户端确认收到服务器的响应并进入连接状态。 - TCP 的四次挥手是什么?它与三次握手有什么不同?
TCP 的四次挥手是用于关闭连接的过程。与三次握手不同,四次挥手是为了确保双方都能安全地关闭连接,避免数据丢失。每次挥手都涉及到一方发送FIN
(终止)报文,另一方发送ACK
确认,确保双方都同意关闭连接。 - UDP 为什么不需要三次握手?
UDP 是无连接的协议,它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也不需要建立连接。因此,UDP 不需要三次握手。相反,UDP 的设计目标是提供快速、轻量级的通信,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视频流、在线游戏等。
问题:那TCP为什么需要四次挥手?
解答:
TCP 的四次挥手(也称为“四次挥手断开连接”或“FIN-ACK 交换”)是 TCP 协议用于安全、可靠地关闭连接的过程。与三次握手类似,四次挥手确保了双方都能正确地关闭连接,并且在关闭过程中不会丢失数据。那么,为什么 TCP 需要四次挥手而不是两次或三次呢?这主要是为了确保双方都能独立地完成数据传输,并且在关闭连接时不会遗漏任何未发送的数据。
1. 四次挥手的过程
TCP 的四次挥手过程如下:
-
第一次挥手(FIN) :
- 客户端 A 发送一个
FIN
(终止)报文段给服务器 B,表示客户端 A 没有更多的数据要发送,请求关闭连接。 - 客户端 A 进入
FIN_WAIT_1
状态,等待服务器 B 的确认。
- 客户端 A 发送一个
-
第二次挥手(ACK) :
- 服务器 B 收到客户端 A 的
FIN
报文后,发送一个ACK
(确认)报文段给客户端 A,表示已经收到了FIN
报文。 - 服务器 B 进入
CLOSE_WAIT
状态,等待应用程序决定是否关闭连接。 - 客户端 A 收到
ACK
后进入FIN_WAIT_2
状态,等待服务器 B 发送FIN
。
- 服务器 B 收到客户端 A 的
-
第三次挥手(FIN) :
- 服务器 B 在完成自己的数据发送后,向客户端 A 发送一个
FIN
报文段,表示服务器 B 也没有更多的数据要发送,请求关闭连接。 - 服务器 B 进入
LAST_ACK
状态,等待客户端 A 的最终确认。
- 服务器 B 在完成自己的数据发送后,向客户端 A 发送一个
-
第四次挥手(ACK) :
- 客户端 A 收到服务器 B 的
FIN
报文后,发送一个ACK
报文段给服务器 B,表示已经收到了FIN
报文。 - 客户端 A 进入
TIME_WAIT
状态,等待一段时间(通常是两个最大报文生存时间,2MSL),以确保服务器 B 收到了ACK
,然后正式关闭连接。 - 服务器 B 收到
ACK
后进入CLOSED
状态,连接正式关闭。
- 客户端 A 收到服务器 B 的
2. 为什么需要四次挥手?
2.1 确保双向通信的完整性
-
问题场景:TCP 是全双工协议,意味着双方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因此,在关闭连接时,双方都需要独立地通知对方自己不再发送数据,并且确认对方已经收到所有数据。
-
解决方案:通过四次挥手,双方可以分别发送
FIN
和ACK
,确保每个方向的通信都得到了正确的关闭。具体来说:- 第一次和第二次挥手确保了客户端 A 不再发送数据,服务器 B 已经收到并确认。
- 第三次和第四次挥手确保了服务器 B 不再发送数据,客户端 A 已经收到并确认。
2.2 防止数据丢失
- 问题场景:如果只进行两次或三次挥手,可能会导致一方认为连接已经关闭,而另一方还在发送数据。例如,客户端 A 发送
FIN
后,服务器 B 可能还有未发送的数据。如果此时直接关闭连接,服务器 B 的数据将会丢失。 - 解决方案:通过四次挥手,服务器 B 可以在发送完所有数据后再发送
FIN
,确保所有数据都已成功传输。客户端 A 也可以在收到服务器 B 的FIN
后确认收到所有数据,然后再发送ACK
关闭连接。
2.3 处理半关闭状态
- 问题场景:TCP 允许一方关闭输出流(即不再发送数据),但仍然可以接收来自另一方的数据。这种状态称为“半关闭”(half-close)。例如,客户端 A 可能已经完成了数据发送,但服务器 B 还有数据要发送。
- 解决方案:通过四次挥手,客户端 A 可以先发送
FIN
关闭输出流,服务器 B 收到FIN
后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直到它也完成了数据发送并发送FIN
。这样,双方都可以独立地完成数据传输,而不会影响对方的正常工作。
2.4 确保连接完全关闭
- 问题场景:在网络中,数据包可能会延迟或丢失。如果只进行两次或三次挥手,可能会导致一方认为连接已经关闭,而另一方还没有收到确认,从而导致连接没有真正关闭。
- 解决方案:通过四次挥手,双方可以确保彼此都收到了所有的
FIN
和ACK
报文,确保连接完全关闭。特别是客户端 A 在进入TIME_WAIT
状态后,会等待一段时间(2MSL),以确保服务器 B 收到了最后一个ACK
,避免连接被意外重用。
3. 为什么两次或三次挥手不行?
如果我们只进行两次或三次挥手,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 数据丢失:如果客户端 A 发送
FIN
后,服务器 B 还有未发送的数据,直接关闭连接会导致这些数据丢失。 - 连接未完全关闭:如果一方没有收到对方的
ACK
,可能会认为连接还没有关闭,导致连接资源无法释放,浪费系统资源。 - 半关闭状态无法处理:如果只进行两次或三次挥手,无法处理一方已经完成数据发送,而另一方仍在发送数据的情况。这会导致连接无法正常关闭,或者数据传输不完整。
4. 实例:两次或三次挥手的潜在问题
假设我们使用两次或三次挥手来关闭 TCP 连接:
- 客户端 A 发送
FIN
,请求关闭连接。 - 服务器 B 收到
FIN
,发送ACK
确认,并立即关闭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 如果服务器 B 还有未发送的数据,这些数据将会丢失,因为服务器 B 认为连接已经关闭。
- 如果客户端 A 没有收到服务器 B 的
ACK
,它可能会认为连接还没有关闭,导致连接资源无法释放。 - 如果服务器 B 没有收到客户端 A 的
ACK
,它可能会认为连接还没有关闭,导致连接资源无法释放。
5. 进一步探讨
- 你是否理解为什么四次挥手中的每个步骤都是必要的?
每个步骤都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次和第二次挥手确保客户端 A 不再发送数据,服务器 B 已经收到并确认;第三次和第四次挥手确保服务器 B 不再发送数据,客户端 A 已经收到并确认。这样可以确保双方都能独立地完成数据传输,并且在关闭连接时不会遗漏任何未发送的数据。 TIME_WAIT
状态的作用是什么?
TIME_WAIT
状态是为了确保服务器 B 收到了客户端 A 的最后一个ACK
。在TIME_WAIT
状态下,客户端 A 会等待一段时间(通常是两个最大报文生存时间,2MSL),以确保网络中的所有FIN
和ACK
报文都已经到达对方,避免连接被意外重用。这是 TCP 协议中非常重要的机制,确保了连接的安全关闭。- UDP 为什么不需要四次挥手?
UDP 是无连接的协议,它不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也不需要建立连接。因此,UDP 不需要四次挥手。相反,UDP 的设计目标是提供快速、轻量级的通信,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如视频流、在线游戏等。由于 UDP 不保证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关闭连接时也不需要复杂的握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