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阶 | Linux 内核概念(2):initcall

initcall 机制

介绍

就像你从标题所理解的,这部分将涉及 Linux 内核中有趣且重要的概念,称之为 initcall。在 Linux 内核中,我们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定义:

early_param("debug", debug_kernel);

或者

arch_initcall(init_pit_clocksource);

在我们分析这个机制在内核中是如何实现的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这个机制是什么,以及在 Linux 内核中是如何使用它的。像这样的定义表示一个 回调函数 ,它们会在 Linux 内核启动中或启动后调用。实际上 initcall 机制的要点是确定内置模块和子系统初始化的正确顺序。举个例子,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函数:

static int __init nmi_warning_debugfs(void)
{
    debugfs_create_u64("nmi_longest_ns", 0644,
                       arch_debugfs_dir, &nmi_longest_ns);
    return 0;
}

这个函数出自源码文件 arch/x86/kernel/nmi.c。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函数只是在 arch_debugfs_dir 目录中创建 nmi_longest_ns debugfs 文件。实际上,只有在 arch_debugfs_dir 创建后,才会创建这个 debugfs 文件。这个目录是在 Linux 内核特定架构的初始化期间创建的。实际上,该目录将在源码文件 arch/x86/kernel/kdebugfs.carch_kdebugfs_init 函数中创建。注意 arch_kdebugfs_init 函数也被标记为 initcall

arch_initcall(arch_kdebugfs_init);

Linux 内核在调用 fs 相关的 initcalls 之前调用所有特定架构的 initcalls。因此,只有在 arch_kdebugfs_dir 目录创建以后才会创建我们的 nmi_longest_ns。实际上,Linux 内核提供了八个级别的主 initcalls

  • early;
  • core;
  • postcore;
  • arch;
  • susys;
  • fs;
  • device;
  • late.

它们的所有名称是由数组 initcall_level_names 来描述的,该数组定义在源码文件 init/main.c 中:

static char *initcall_level_names[] __initdata = {
	"early",
	"core",
	"postcore",
	"arch",
	"subsys",
	"fs",
	"device",
	"late",
};

所有用这些标识符标记为 initcall 的函数将会以相同的顺序被调用,或者说,early initcalls 会首先被调用,其次是 core initcalls,以此类推。现在,我们对 initcall 机制了解点了,所以我们可以开始潜入 Linux 内核源码,来看看这个机制是如何实现的。

initcall 机制在 Linux 内核中的实现

Linux 内核提供了一组来自头文件 include/linux/init.h 的宏,来标记给定的函数为 initcall。所有这些宏都相当简单:

#define early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early)
#define cor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1)
#define postcor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2)
#define arch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3)
#define subsys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4)
#define fs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5)
#define devic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6)
#define late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7)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宏只是从同一个头文件的 __define_initcall 宏的调用扩展而来。此外,__define_initcall 宏有两个参数:

  • fn - 在调用某个级别 initcalls 时调用的回调函数;
  • id - 识别 initcall 的标识符,用来防止两个相同的 initcalls 指向同一个处理函数时出现错误。

__define_initcall 宏的实现如下所示:

#define __define_initcall(fn, id) \
	static initcall_t __initcall_##fn##id __used \
	__attribute__((__section__(".initcall" #id ".init"))) = fn; \
	LTO_REFERENCE_INITCALL(__initcall_##fn##id)

要了解 __define_initcall 宏,首先让我们来看下 initcall_t 类型。这个类型定义在同一个 头文件 中,它表示一个返回 整形指针的函数指针,这将是 initcall 的结果:

typedef int (*initcall_t)(void);

现在让我们回到 _-define_initcall 宏。## 提供了连接两个符号的能力。在我们的例子中,__define_initcall 宏的第一行产生了 .initcall id .init ELF 部分 给定函数的定义,并标记以下 gcc 属性: __initcall_function_name_id__used。如果我们查看表示内核链接脚本数据的 include/asm-generic/vmlinux.lds.h 头文件,我们会看到所有的 initcalls 部分都将放在 .data 段:

#define INIT_CALLS					\
		VMLINUX_SYMBOL(__initcall_start) = .;	\
		*(.initcallearly.init)					\
		INIT_CALLS_LEVEL(0)					    \
		INIT_CALLS_LEVEL(1)					    \
		INIT_CALLS_LEVEL(2)					    \
		INIT_CALLS_LEVEL(3)					    \
		INIT_CALLS_LEVEL(4)					    \
		INIT_CALLS_LEVEL(5)					    \
		INIT_CALLS_LEVEL(rootfs)				\
		INIT_CALLS_LEVEL(6)					    \
		INIT_CALLS_LEVEL(7)					    \
		VMLINUX_SYMBOL(__initcall_end) = .;

#define INIT_DATA_SECTION(initsetup_align)	\
	.init.data : AT(ADDR(.init.data) - LOAD_OFFSET) {	   \
        ...                                                \
        INIT_CALLS						                   \
        ...                                                \
	}

第二个属性 - __used,定义在 include/linux/compiler-gcc.h 头文件中,它扩展了以下 gcc 定义:

#define __used   __attribute__((__used__))

它防止 定义了变量但未使用 的告警。宏 __define_initcall 最后一行是:

LTO_REFERENCE_INITCALL(__initcall_##fn##id)

这取决于 CONFIG_LTO 内核配置选项,只为编译器提供链接时间优化存根:

#ifdef CONFIG_LTO
#define LTO_REFERENCE_INITCALL(x) \
        static __used __exit void *reference_##x(void)  \
        {                                               \
                return &x;                              \
        }
#else
#define LTO_REFERENCE_INITCALL(x)
#endif

为了防止当模块中的变量没有引用时而产生的任何问题,它被移到了程序末尾。这就是关于 __define_initcall 宏的全部了。所以,所有的 *_initcall 宏将会在Linux内核编译时扩展,所有的 initcalls 会放置在它们的段内,并可以通过 .data 段来获取,Linux 内核在初始化过程中就知道在哪儿去找到 initcall 并调用它。

既然 Linux 内核可以调用 initcalls,我们就来看下 Linux 内核是如何做的。这个过程从 init/main.c 头文件的 do_basic_setup 函数开始:

static void __init do_basic_setup(void)
{
    ...
    ...
    ...
   	do_initcalls();
    ...
    ...
    ...
}

该函数在 Linux 内核初始化过程中调用,调用时机是主要的初始化步骤,比如内存管理器相关的初始化、CPU 子系统等完成之后。do_initcalls 函数只是遍历 initcall 级别数组,并调用每个级别的 do_initcall_level 函数:

static void __init do_initcalls(void)
{
	int level;

	for (level = 0; level < ARRAY_SIZE(initcall_levels) - 1; level++)
		do_initcall_level(level);
}

initcall_levels 数组在同一个源码文件中定义,包含了定义在 __define_initcall 宏中的那些段的指针:

static initcall_t *initcall_levels[] __initdata = {
	__initcall0_start,
	__initcall1_start,
	__initcall2_start,
	__initcall3_start,
	__initcall4_start,
	__initcall5_start,
	__initcall6_start,
	__initcall7_start,
	__initcall_end,
};

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在 Linux 内核编译后生成的链接器脚本 arch/x86/kernel/vmlinux.lds 中找到这些段:

.init.data : AT(ADDR(.init.data) - 0xffffffff80000000) {
    ...
    ...
    ...
    ...
    __initcall_start = .;
    *(.initcallearly.init)
    __initcall0_start = .;
    *(.initcall0.init)
    *(.initcall0s.init)
    __initcall1_start = .;
    ...
    ...
}

如果你对这些不熟,可以在本书的某些部分了解更多关于链接器的信息。

正如我们刚看到的,do_initcall_level 函数有一个参数 - initcall 的级别,做了以下两件事:首先这个函数拷贝了 initcall_command_line,这是通常内核包含了各个模块参数的命令行的副本,并用 kernel/params.c源码文件的 parse_args 函数解析它,然后调用各个级别的 do_on_initcall 函数:

for (fn = initcall_levels[level]; fn < initcall_levels[level+1]; fn++)
		do_one_initcall(*fn);

do_on_initcall 为我们做了主要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函数有一个参数表示 initcall 回调函数,并调用给定的回调函数:

int __init_or_module do_one_initcall(initcall_t fn)
{
	int count = preempt_count();
	int ret;
	char msgbuf[64];

	if (initcall_blacklisted(fn))
		return -EPERM;

	if (initcall_debug)
		ret = do_one_initcall_debug(fn);
	else
		ret = fn();

	msgbuf[0] = 0;

	if (preempt_count() != count) {
		sprintf(msgbuf, "preemption imbalance ");
		preempt_count_set(count);
	}
	if (irqs_disabled()) {
		strlcat(msgbuf, "disabled interrupts ", sizeof(msgbuf));
		local_irq_enable();
	}
	WARN(msgbuf[0], "initcall %pF returned with %s\n", fn, msgbuf);

	return ret;
}

让我们来试着理解 do_on_initcall 函数做了什么。首先我们增加 preemption 计数,以便我们稍后进行检查,确保它不是不平衡的。这步以后,我们可以看到 initcall_backlist 函数的调用,这个函数遍历包含了 initcalls 黑名单的 blacklisted_initcalls 链表,如果 initcall 在黑名单里就释放它:

list_for_each_entry(entry, &blacklisted_initcalls, next) {
	if (!strcmp(fn_name, entry->buf)) {
		pr_debug("initcall %s blacklisted\n", fn_name);
		kfree(fn_name);
		return true;
	}
}

黑名单的 initcalls 保存在 blacklisted_initcalls 链表中,这个链表是在早期 Linux 内核初始化时由 Linux 内核命令行来填充的。

处理完进入黑名单的 initcalls,接下来的代码直接调用 initcall

if (initcall_debug)
	ret = do_one_initcall_debug(fn);
else
	ret = fn();

取决于 initcall_debug 变量的值,do_one_initcall_debug 函数将调用 initcall,或直接调用 fn()initcall_debug 变量定义在同一个源码文件

bool initcall_debug;

该变量提供了向内核日志缓冲区打印一些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 initcall_debug 参数从内核命令行中设置这个变量的值。从Linux内核命令行文档可以看到:

initcall_debug	[KNL] Trace initcalls as they are executed.  Useful
                      for working out where the kernel is dying during
                      startup.

确实如此。如果我们看下 do_one_initcall_debug 函数的实现,我们会看到它与 do_one_initcall 函数做了一样的事,也就是说,do_one_initcall_debug 函数调用了给定的 initcall,并打印了一些和 initcall 相关的信息(比如当前任务的 pidinitcall 的持续时间等):

static int __init_or_module do_one_initcall_debug(initcall_t fn)
{
	ktime_t calltime, delta, rettime;
	unsigned long long duration;
	int ret;

	printk(KERN_DEBUG "calling  %pF @ %i\n", fn, task_pid_nr(current));
	calltime = ktime_get();
	ret = fn();
	rettime = ktime_get();
	delta = ktime_sub(rettime, calltime);
	duration = (unsigned long long) ktime_to_ns(delta) >> 10;
	printk(KERN_DEBUG "initcall %pF returned %d after %lld usecs\n",
		 fn, ret, duration);

	return ret;
}

由于 initcalldo_one_initcalldo_one_initcall_debug 调用,我们可以看到在 do_one_initcall 函数末尾做了两次检查。第一个检查在initcall执行内部 __preempt_count_add__preempt_count_sub 可能的执行次数,如果这个值和之前的可抢占计数不相等,我们就把 preemption imbalance 字符串添加到消息缓冲区,并设置正确的可抢占计数:

if (preempt_count() != count) {
	sprintf(msgbuf, "preemption imbalance ");
	preempt_count_set(count);
}

稍后这个错误字符串就会被打印出来。最后检查本地 IRQs 的状态,如果它们被禁用了,我们就将 disabled interrupts 字符串添加到我们的消息缓冲区,并为当前处理器使能 IRQs,以防出现 IRQsinitcall 禁用了但不再使能的情况出现:

if (irqs_disabled()) {
	strlcat(msgbuf, "disabled interrupts ", sizeof(msgbuf));
	local_irq_enable();
}

这就是全部了。通过这种方式,Linux 内核以正确的顺序完成了很多子系统的初始化。现在我们知道 Linux 内核的 initcall 机制是怎么回事了。在这部分中,我们介绍了 initcall 机制的主要部分,但遗留了一些重要的概念。让我们来简单看下这些概念。

首先,我们错过了一个级别的 initcalls,就是 rootfs initcalls。和我们在本部分看到的很多宏类似,你可以在 include/linux/init.h 头文件中找到 rootfs_initcall 的定义:

#define rootfs_initcall(fn)		__define_initcall(fn, rootfs)

从这个宏的名字我们可以理解到,它的主要目的是保存和 rootfs 相关的回调。除此之外,只有在与设备相关的东西没被初始化时,在文件系统级别初始化以后再初始化一些其它东西时才有用。例如,发生在源码文件 init/initramfs.cpopulate_rootfs 函数里的解压 initramfs

rootfs_initcall(populate_rootfs);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熟悉的输出:

[    0.199960] Unpacking initramfs...

除了 rootfs_initcall 级别,还有其它的 console_initcallsecurity_initcall 和其他辅助的 initcall 级别。我们遗漏的最后一件事,是 *_initcall_sync 级别的集合。在这部分我们看到的几乎每个 *_initcall 宏,都有 _sync 前缀的宏伴随:

#define core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fn, 1s)
#define postcore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fn, 2s)
#define arch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fn, 3s)
#define subsys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fn, 4s)
#define fs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fn, 5s)
#define device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fn, 6s)
#define late_initcall_sync(fn)		__define_initcall(fn, 7s)

这些附加级别的主要目的是,等待所有某个级别的与模块相关的初始化例程完成。

这就是全部了。

结论

在这部分中,我们看到了 Linux 内核的一项重要机制,即在初始化期间允许调用依赖于 Linux 内核当前状态的函数。

如果你有问题或建议,可随时在 twitter 0xAX 上联系我,给我发 email,或者创建 issue

请注意英语不是我的母语,对此带来的不便,我很抱歉。如果你发现了任何错误,都可以给我发 PR 到linux-insides.

链接

Linux嵌入式必考必会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quot;《Linux嵌入式必考必会》专栏,专为嵌入式开发者量身打造,聚焦Linux环境下嵌入式系统面试高频考点。涵盖基础架构、内核原理、驱动开发、系统优化等核心技能,实战案例与理论解析并重。助你快速掌握面试关键,提升竞争力。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一个菜鸡罢了:哥们,感觉你的简历还是有点问题的,我提几点建议,看看能不能提供一点帮助 1. ”新余学院“别加粗,课程不清楚是否有必要写,感觉版面不如拿来写一下做过的事情,教育经历是你的弱势就尽量少写 2. “干部及社团经历”和“自我评价”删掉 3. 论文后面的“录用”和“小修”啥的都删掉,默认全录用,问了再说,反正小修毕业前肯定能发出来 4. 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没有体现你的个人贡献,着重包装一下个人贡献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牛客868257804号:九个中铁八个中建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