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很不爽的面试与所想。
我很少用“体验很差”来评价一次面试——即使是面的不好被拒绝了,也是一次交流的机会,是一次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
但是这次在字节的一次面试,我不得不如此评价。
矛盾
主要问题出在我今年的这次实习经历——主要做的是大模型训练相关的工程开发。
因为我也在同步准备转正答辩,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已经能很熟练地表述出来了。
但是和转正答辩不一样,在这里我总是被不停打断,不停地以一种傲慢的偏见评价着。
“所以你也就做了很基础的工作。”
“你的工作也没什么亮点啊。”
“和mentor合作的?那你自己又做了多少呢?”
(事实上这段工作几乎是我完全独立完成的,只是因为谦虚,所以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还是说“是mentor指派给我的”)
最终,他是这么说的:
“我们招人,你们这些候选人里肯定是希望招更优秀的候选人,所以你需要努力证明自己足够优秀,需要说清楚你工作的亮点。不然我就会觉得你也就做了一些很普通、很基础的工作,谁都能做。”
复述
没过几天,我的转正答辩也开始了——包括mentor,leader,HR,以及一个其他组的leader。
我几乎是把那天面试时的内容完整地复述了一遍——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表述。
而我的mentor和leader,是这样评价的:
“他做的事情确实很细节,主要也是面向具体需求。但是这些也是我们团队后面要做的计划的基础。他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尝试对我们后面进行是很有作用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努力给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都很有建设性。”
真的,我没骗人,同样的内容我也在最近的许多面试里,向其他公司、其他部门的面试官复述过许多次。
“哦哦,那其实跟我们做的事情挺接近的……”
“啊我懂……这个挺复杂的……我前阵子就在搞这个”
“我理解,你这个经历确实更适合投我们这样的部门”……
……
思索
不可否认,面试本身确实是有选拔性质的,是需要以某种有形无形的标准去选出最合适的候选人的。
但是,我觉得互联网公司的面试有一个很关键的特点:那就是今天面试你的人,未来很可能就是你的同事、甚至是你的领导。如果你真的进组了,他很可能成为你工作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交集最大的人之一。
所以基于这一点,我认为这样的面试,双向选择的意义就更加重大。
面试官在筛选你,但你也在从面试官的发言里,判断是否“八字相合”。
设想一下,入职之后,未来的他,依旧是以这样的口吻,这样的态度去评判你的工作,你的业绩……
他还偏偏很有可能是你的直接领导……
在经历了如此这样的面试之后,你还会期待入职这样的组,和这样的人共事吗?
至于我的实习经历,是否真的“很普通”,“没有亮点”,“谁都能做”。我相信我已经得到客观的评价了,我也相信技术需求更对口的,更有亲和力的,更了解我工作的意义的部门,应该也会给我更加客观的评价。
反馈
所以这次我没有急于跳进自证陷阱,去努力给自己找不,去试图证明自己的“优秀”。只是很不咸不淡地回了一句“作为一名实习生,我完成的工作都是leader、mentor指派的,我的进度是符合他们预期的,就这样。”
随后扒了几句八股文,然后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一声不吭,手撕了他出的两道水题。
“还有什么想问的?”
“没有。”
就这么斩钉截铁冷冷地回了,我第一次在反问环节就这么只回了两个字。
结束
这轮面试我还是通过了,本来三面可以安排在本周三,但我还是推到了下周。
那个面试官怎么评价我的,我的实习leader和mentor怎么评价我的,其他面试官怎么评价我的……
这些事,我都看着、记着、并且一定会在我做出最终决定时,提醒着我。
(当然,客观来说,现在实习的组能作为一个保底,所以我才有底气进行这样的双向选择。)
#秋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