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一个软件技术就业市场上的底层逻辑

大家在中学阶段就学过一个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根据这个底层逻辑,一个组织无论是什么类型,政府、企业、事业单位,要维持正常运转,必定要保证有足够的现金可以给人发工资、奖金,大家吃喝都没有的话,组织就崩塌了,参考各朝代末年的农民起义。

维持组织运转的经济基础(也就是钱)的来源渠道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这个钱是财政"全额拨款",比如机关单位、研究中心,那这个组织的稳定性必定是非常高简直是"与国同寿"。只要我们这个社会是稳定的,没有大的变革和动荡,里面的人就稳如泰山,公务员是铁饭碗就是这么来的。
有些组织的钱是"差额拨款",比如人员的基本工资由财政拨款,也能旱涝保收,但收多收少就看组织自己的经营情况了,比如医院、高校。虽然大家一样的稳定,但只能说饿不着,要想活得更滋润就得努力奋斗有更多的"产出",比如,头部高校每年的经费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校友捐款、经营收入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即使没有211、985这些牌子罩着学生就业依然不错,比如,广东工业、杭电等;西部地区本来财政力量就弱,西北大学、兰州大学因为学科和区位等原因又没法自己搞来足够的"夜草",当然就越来越瘦。
当然还有些组织的钱是"自收自支",国企基本都属于这个范畴,既然是自收自支,好比分家过日子,就会有草房子、木头房子、水泥房子,注定了国企也是鱼龙混杂。

就拿今天市场上提供了比较多软件技术类就业岗位的银行体系来说,其内部也分三六九等。
像政策性银行这种作为国家政策下发通道工具存在的,奇稳无比,因为它的资金基本都来自于政府,只要这个社会是稳定的,它的业务、岗位就是稳定的,自然不用担心稳定性。
像六大行、大型股份制商行这样的庞然大物,地位超然,当初分家过日子时起点就特别高,后面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拿到的资源、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跟中小银行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又有体量上的优势,被定义为"大而不能倒"。虽然也要参与市场竞争,但因为综合实力超出其它竞争对手太多,无往而不利。
至于几千家的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活得好不好就完全看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银行带头人自己在当地关系网络是否够强悍了。比如,一任领导的更换可能就会带走、带来大量资金来源;再比如,杭州、北京、上海、苏州、南京、广州这种头部城市经济发达,得到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城商行自然活得滋润,在可见的未来都混不到包头市商业银行、汕头市商业银行、河北肃宁尚村农信社这种破产的地步;再比如,盛京银行受某地产巨头影响经营上很难受,这时沈阳国资就出场了,市场上夜黑风高浪大,内部员工岁月静好。
某些"大而不能倒"的银行自身也是个庞大的体系,当它的金融科技岗服务于内部的存贷、理财、消金等业务时,这些岗位是很稳的,因为这些业务都是重监管领域,不是谁想进来就进来的,比如,总行、省分的金融科技岗,总部直属的软开中心、数据中心等。
而当它的金融科技岗服务于外部客户时,比如某些银行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想去"赋能"中小银行、政府、国企,就要进入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参与市场自由竞争,跟市场上各种类型的软件厂商在投标时正面PK,这种业务跟私企却又没什么区别了,同时因为自身的金融属性、基因问题,往往是一线员工很用力,但整体看起来就像一堆无头苍蝇。

接下来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市场上只有移动、联通、电信这三大运营商?无论是抖音、腾讯、阿里这种大型互联网,还是宁德时代、海尔、三一重工这种各领域的龙头,他们能不能去搞张运营商牌照玩一玩,跟移动、联通、电信叫叫板?
当然不行!
因为通信就跟水、电、气、金融一样属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设施,事关民生,必须牢牢地坚持公有制。
正是这个原因,造就了三大运营商招聘的软件技术类岗位长久以来的稳定不卷。当一个组织可以躺在牌照上面愉快地收钱时,里面的员工当然就很滋润。
近几年三大运营商都在搞数字化,但无论它们喊着多么响亮的口号往DICT业务上卷,基本盘依然是传统运营商业务,就像微信/QQ之于腾讯、淘宝之于阿里、抖音之于字节、支付宝之于蚂蚁一样,传统运营商业务给了他们庞大的现金流、养活着成建制的团队、支撑着大盘在创新业务上的投入。
对于想去运营商工作的软件技术人来说,如果去的是有总部那些拨款而无需自负盈亏的业务部门、研究院,或者省分这种有传统运营商业务产生的庞大现金养着的部门,都无需担心岗位和待遇的稳定性。
如果是去了信产、产互、系统集成这些需要在市场跟其它软件厂商正面PK搞项目的子公司,那本质上来说其实跟私企没什么区别。只是有传统运营商业务的输血,让它活得相对软件厂商舒服一些而已。

我以前写文章分析过山东浪潮,它的背后股东是山东省国资委,正经的大型地方重点国企,属于山东省的御用软件厂商。
但是很可惜,软件厂商的业务是靠在市场上PK拿项目来生存的,一旦踏出山东省地界,他就跟亚信、用友、金蝶、浩鲸这些企业没有任何区别了,别人也不会对他另眼相看,而数字化市场也不存在一种牌照让客户必须选择他。
也正是这个原因,软件厂商的所有问题在他身上都存在:卷、不稳定、待遇低、利润低。

跟山东浪潮这样类似的国企在市场上有很多,比如"厦门市规划数字技术研究中心",属于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下属公司。
过往参与了579次招投标,其中80%都在福建省内,从中标结果来看,绝大多数项目都是厦门市内,且几乎都来自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每标必中。
按照常理,这样的企业日子必定很滋润的,但从公开的招投标数据来看,过了2020~2022这三年时间的好日子之后,近两年的项目却越来越少,效益也逐年下降。
虽然挂着国企的名头,亲爹也是正经的权力部门,但企业内部的软件技术人员日子也必定不好过,因为你的自收自支的呀!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当然也有特别能打的,比如中国电建的华东院。
中国电建旗下八大院都是建国初期成立,在各自区内有几十年经营的,但华东院一家的营收几乎等于其它几家的总和,且所有项目均衡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典型地靠实力说话。
去这样的企业做BIM也好,内部支撑软件系统也罢,虽然软件部门只是个成本中心,不是给单位挣钱的前台业务,但背靠大树基本可以躺平。

最后总结一下。
市场上提供软件技术就业岗位的私企数量最多,逻辑也最清晰。
每一个私企都要靠产品、技术、服务能力去拓展客户、搞营收养活自己的,而产品、技术、服务能力要靠基层员工卷出来,因此,抛却稳定性、卷这些问题之外,私企的工作氛围一般都是不错的,相对公正,看个人能力,产出决定绩效,绩效决定奖金和晋升等等。
典型的就是高薪、绩效分层明显、有淘汰制的互联网大厂,在拿offer时,绩效分布比例、月基本工资多少、每年十几薪、有什么补贴、五险一金缴纳标准等都可以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国企情况就复杂很多,国企并不都等于稳定、不卷,也还是要看具体的经营情况。
有靠牌照生存的,牌照有好有坏,不同领域的数量也不一样,运营商只发三张,而银行可以发几千张。
参与市场自由竞争的国企也有很多,背后有亲爹可以把项目给喂到嘴里,活得很安逸,但有亲爹的不一定是好事,亲爹哪天不给力了就得GG掉,因为是自收自支。
背后没亲爹的就要跟别人正面PK服务客户,本质跟私企没什么区别,收入和稳定性都要看业务做得怎么样,而卷不卷就要看是前台业务部门还是后台成本部门了。
#校招过来人的经验分享#
全部评论
讲的太好了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9-01 00:27 北京

相关推荐

21 17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