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方之所以为京东方——《追光》读后感
在中美贸易战、强调内循环的背景下,看这本2016年的书,别有一番启发。今天社会和媒体偏爱聚焦互联网、手机这样的小型电子产品,像海尔、联想、格力、TCL这样的明星工业企业在网络的声音越发微弱。本文从探究中国工业企业如何在充分竞争的高科技产业中成功之道、正确评价美、日企业在液晶面板行业的出局、关于中国国企的讨论等三个部分谈谈个人的感受。
一、从京东方探究中国工业企业如何在充分竞争的高科技产业中成功之道。
1.王东升的偏执。
创始人的胆识和眼光至关重要。就像张瑞敏之于海尔,柳传志之于联想,王东升对于京东方居功至伟。在京东方B股成功上市获得几十亿元现金流后,一位正常或者偏平庸的国企一把手,会选择转型为一家投资平台,只出钱,不参与具体管理,这个行业投点,那个行业投点,不仅能维持企业盈利,风险还特别小。更何况是被实业伤透心的北京电子管厂。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有点偏执。王东升力排众议,选择进入液晶面板行业。这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竞争异常激烈、容错率极低的行业。一旦进入,无回头之路,必须all in,要么赢,要么输。凡事都有两面,液晶面板行业的巨额投资无形中是一道高高的壁垒。只要进去了,暂时就会安全。这是王东升的深谋远虑。
2、选择引进、消化、创新的技术道路。
京东方是贸工技、技工贸之争的有力佐证。试图用市场换技术的彩电、汽车行业已经被证明走不通。联想也变成一家产业链下游的“组装企业”。没有掌握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任何企业的辉煌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崩塌。科技是生产力。京东方克服万难,收购韩国液晶工厂,为日后的起飞奠定坚实的第一步在生产线建设过程中,“干中学”,迅速积累技术与经验,锻炼骨干力量。没有技术创新能力,依靠国内庞大的消费需求,短暂登顶后,迎来的是致命的降维打击。从这点看,国内CRT行业灰飞烟灭一点不冤。
3、先作饼,再卖饼。
按正常商业逻辑,应该先有意向客户,再扩大产能。但这在液晶面板行业行不通。因为需求显而易见,未来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丰富。厂商要做的是迅速建立完善的生产线,扩大产能,抢占市场高地。这就是京东方一开始就进行疯狂的扩张,斥巨资在各地建立生产线的原因。有了产能,客户自然被吸引过来。这就是液晶面板行业的另一个特点:竞争固然激烈,但市场在不断扩大。三星有自己的面板工厂,也要向京东方订货。因此可以说,手里有生产线,不愁没客户上门。
4、看得见的手:政府屡次出手相助。
京东方的成功,政府功不可没。没有政府出面,北京电子管厂这个没有主营业务,历史包袱沉重的国企何德何能成功上市?没有政府背书,哪家银行敢贷款给京东方“空手套白狼”,建生产线,又怎么能拉来国开行?
京东方的军功章,政府有一半功劳。合肥模式已经是全国各城市争相学习的样板。地方政府出土地、水、电等资源禀赋外,还注入资金,与企业共担风险、生死与共,政府实际上扮演了“风险投资基金”的角色。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引入产业链核心企业,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企业入驻。京东方、蔚来正是合肥崛起的保障。
二、正确评价美、日企业在液晶面板行业出局
1.中韩是否真的击败美日?
液晶面板行业是典型烧钱行业。需要不断升级建设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投资数百亿元。建成后,还需要不断升级改造生产线。即使短期占据市场,如果后续建设跟不上,前期的巨额投资,会像国产CRT行业一样,瞬间灰飞烟灭。前面说过这是“护城河”,有效阻止外来人进入。也是把双刃剑。外来人可以绕过陈旧的技术,直接建设最先进技术的生产线。
因此,我认为,不是中韩ALL IN的决心打败了美日,而是美日看到这样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未来可能没有真正的赢家,主动选择退出的。
2.美日是否在衰退?
美国企业发明了液晶面板,在日本企业手中诞生了整个行业, 中国、韩国占据了上风。看上去,美日亏大发,辛辛苦苦生出金蛋,送给别人养大。实则不然。这恰恰是我认为流行的“美日衰败论”的可笑之处。
美日在液晶面板行业的探索、钻研精神,足以令人敬佩。美国这个创新的国度,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奇奇怪怪”的发明,液晶面板不过是沧海一粟,对美国企业影响微乎其微。
日本在CRT行业行将没落之际,尝试不同的技术路线。即使等离子等技术努力没有成功。不可否认,这种勇于试错的精神和技术储备为下一次技术变革或技术革命积蓄力量。
需要正视的是,美日退出了重资产的液晶面板行业,仍然牢牢把控着产业链上游的核心元器件,如光刻机、玻璃基板等,这些才是真正的技术密集行业,投资不大、利润丰厚。没有这些核心设备,京东方的生产线就是废铜烂铁。
三、个人对京东方未来的看法
考虑到当前的国际环境,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下,京东会活的很滋润。但并非毫无弱点。
1、过于依赖王东升
没有王东升,就没有京东方。在京东方,王东升是“神”一般的存在,是算无遗策的诸葛亮。王东升退休后,谁能带领这首航母行稳致远?
2、过于偏重液晶面板
日韩的竞争对手都是综合化的电子商业巨头,液晶面板是庞大帝国的冰山一角,短暂的亏损,可以承受,也可以选择出售。
京东方是纯粹的液晶面板厂商,必须一条道走下去。这可以让京东方更有危机感、更专注,也少了容错腾挪的空间。而且过于专注未必是好事,很多创新并非诞生于本行业,有可能阴差阳错间出现在其他电子领域。
3、内部阶层的固化
企业初创,员工干劲十足,一方面是可以且需要汲取大量知识,另一方面,快速发展带来更多的职位升迁。在发展稳定后,岗位细化,层级稳定,运作稳定,新进的年轻人望着比他大不了几岁的上级,难有进取之心。中层拼搏多年,也想有喘息之机。企业不可能再有初创时的活力与激情。
三、关于中国国企的讨论
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侧重,但有都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是在摆锤的一边,就是在另一边,很难稳定在中心。
1.1949-1966
无疑,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热血沸腾的时代,诞生了无数不可思议的工业传奇。站起来的工人阶级以主人翁的心态,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奠定了我国健全的工业根基。
2.1978-2000
就像建国初东风压倒西风的一边倒政策,改开初期,又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一边倒。大量国有企业被当做落后的象征,被扫地出门,国有企业破产、工人下岗是主旋律。
现在回头看,液晶面板行业的蓄势、起飞正好对应国产CRT行业的引进、爆发。
从时间线可以看出,80年代末,全国各地“大干快上”引进crt生产线时,正是日本建设液晶面板成形,建设一代线的时期。1996年,长虹引爆彩电价格战,各厂商纷纷卷入之际,正对应日本加码液晶行业。20世纪初,我国成为彩电行业世界第一时,已经到了液晶淘汰彩电的前夜。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我国接收的就是日本即将被淘汰的落后技术,可能注定没有什么未来。日本企业将CRT技术压榨干净后,转手还把老旧的生产线高价出售,我们成了接盘侠而不自知。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击败了索尼、东芝、日立等一流日企。殊不知,结局早已写好。
作者对政府没有保护下来,感到惋惜。这没必要。既然所有的国企都被推向市场,仅保护一家,何来公平?放开这个口子,该如何面对其他贡献与牺牲的企业?
3.2000-
保留下的国有企业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经过股改上市,摆脱了历史包袱,焕发新生,表现极为强势,形成新一轮的“国进民退”。国有企业重新成为求职的“避风港”。
不可否认的是,国企规模越大,效率越低,活力越差。航天领域就是另一个彩电行业。
在我国在火箭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太空方面接连取得成功站时,美国一度要依靠俄罗斯的航空力量运载宇航员和物资。我们引以为豪,认为即将赶超美国时,马斯克和他的星舰,一举颠覆了火箭行业,
原来火箭可以用普通的不锈钢焊接,原来动力可以简单粗暴地把多个发动机绑在一起,原来火箭还能回收利用。我国与美国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一个外行改变了火箭的固有格局。
这也是前面提到的京东方危险之处,太集中在液晶行业,最后可能被其他行业降维打击。
因此,本人并不看好大型国企能出现变革性自主创业。因为大国企第一要务是稳定,而不是发展,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创新的天敌。
#京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