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户评级到贷款归还,揭秘银行信贷管理的完整流程!"
所谓信贷管理,就是信贷全周期、全链条的管理过程,无论是公司、零售还是同业业务,都是其业务的根本逻辑和核心线索。也是银行机构稳健经营的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科学、审慎、合规的信贷管理,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银行信贷业务基本概述
贷款业务,是指经批准可以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贷款是银行最主要的资产,是银行最主要的资金运用。贷款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相关的各项业务,主要的分类维度如下:
1. 根据客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公业务(包括人民币对公业务、国际业务)、个人业务、同业业务等。
2. 根据同资产负债表的不同关系可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
3. 根据担保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信用贷款及其作担保方式的组合贷款。
4. 根据资金规模的不同可分为: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 。前者指接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个人或小企业,单笔业务金额小,业务量大。后者指接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大中型机构,单笔金额大,但业务量小。
5. 按交易本身是否生成交易流水,可分为账务类交易和非账务类交易,前者有传票生成,交易有原子性要求,可进行冲正处理(请注意,并非所有的账务类交易都可冲正,如销户类交易就不可以),后者无传票生成,如查询类交易等。
二、银行信贷业务办理的主要业务流程
银行信贷业务处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一般实行集中授权管理(自上而下分配放贷权力),统一授信管理(控制融资总量及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融资额度),审贷分离、分级审批、贷款管理责任制相结合,以切实防范、控制和化解贷款业务风险。规范的贷款基本程序依次是:客户评级、贷款申请、贷款评估、贷款调查、贷款审批、签订借款合同、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归还。
1.1、客户信用评级
客户信用等级是衡量客户偿还债务能力和意愿的相对尺度,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是信贷风险全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公司客户授信必须遵循“先评级,后授信”的原则。客户评级结果是设置客户授信限额、贷款五级分类、贷后管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重要参考依据。
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是由商业银行或其委托的具有合格资质的专业评估机构,采用客观、公正、科学的信用评级考核标准,严格规范的评估程序,在对公司客户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诚守信用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基本素质、市场竞争力、经济实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等进行定量定性和静态动态综合分析评价,测定其履行经济契约能力的可能程度。
客户信用等级评定的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分析和非财务分析两方面内容。财务分析是信用等级评定的主体,非财务分析是对财务分析结果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信用等级评定遵循统一标准、严格程序、分级管理、动态调整的原则,实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总体指标和个体指标相结合,以偿债能力和意愿为核心,关注客户或有项目,结合客户实际进行评定。评定指标设置分信用履约、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及发展能力等五个方面。
不同银行、不同性质的客户(如行业、规模等)评级方法不同、使用的评级模型也不同。以中国银行为例,中行根据评级对象的行业差异和资金运用特点,分别设置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公用事业企业、综合类企业等五种类型的信用指标体系和计分标准,评级结果分AAA、AA、A、BBB、BB、B、CCC、CC、C、D十级,越往后信用级别越低,违约风险越高。
信用评级结果可以作为客户信贷业务准入判别的依据之一,如有的银行规定:A级(含)以上客户是银行基本客户,其中AA级(含)以上客户是信贷业务的主要营销对象,其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每年应提高;对AA~、A+、A级客户,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新增贷款;A-级客户属于贷款控制对象,应从严控制新增贷款,对其中发展前景不佳的客户要逐步压缩贷款;BBB级(含)以下客户属于贷款调整对象,除符合特殊规定的条件外,不得新增加贷款,要通过多收少贷、只收不贷等方式逐步压缩贷款存量;对BB级(含)以下客户,要采取多种措施尽快清户。
企业信用等级一般每年评定一次,评定的信用等级有效期一般为一年。对企业改组、改制、更换高管人员、经济纠纷等发生重大事件的,要重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1.2、客户授信申请
授信,是指银行向客户(包括企事业单位客户、个人客户、同业客户)提供的各种表内外信用支持。通俗地讲,授信就是对某个使用银行信用的对象授予信用,是建立在银行对授信对象风险承受能力、业务能力科学评价的基础上,给出的一个银行在一段时间内可对之提供信用的量化指标,是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手段之一,也是银行的核心业务之一。授信最终的结果就是为客户核定过一个授信额度;
这里需要区分的一点是,我们理解授信概念,需要与授权概念区别开。授信的主体是银行的客户,客体是客户将来可能要从事的某些业务;在实务中提到的授权,授权的主体是业务经办人员或银行机构本身,客体为某项业务本身,如柜员进行某种交易(如重要客户信息的修改)时,需要主管授权,以表明主管对柜员操作此类交易的认可。还有一种情况是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业务授权,下级机构只能在上级机构授权的业务和权限范围内开展业务。
1.3、客户贷款申请
借款人需要贷款,首先应当向主办银行或其他经办银行直接申请,填写《借款申请书》并提供银行需要的资料。《借款申请书》基本内容包括:借款人名称、性别、经营范围、申请贷款的种类、贷款期限、贷款金额、放款方式、利率、违约责任、资金用途、用款计划、还本付息计划等。
除《借款申请书》外,还需向银行提供的材料包括: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报表;原有不合理占用贷款的纠正情况;担保品及拟同意担保的有关文件;相关部门(如行业主管部门、土地主管部门、环保部门)的批文(如有)。初次申请借款,还需要提供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开户许可证、贷款卡号和密码。
1.4、客户贷前调查
贷款调查是指银行对借款的可行性、安全性、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抵押物、质物、保证人情况,测定贷款的风险度,最终生成尽调报告。贷前调查包括以下几部分:
1. 对借款人信用等级以及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进行调查,包括:通过本行的信贷管理系统或央行的信贷登记系统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以及在本行或他行的授信情况;根据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和人行颁布的行政规章,审查贷款的合法性;借款人上一年产供销、经营管理及借款人的发展前景、市场情况、本年度产供销计划执行情况;借款人有无超支、挤占流动资金的情况,如果是集团客户,还应关注集团客户及关联客户的有关信息,有效识别授信集中风险及关联客户授信风险等。
2. 核实抵押物、质物和保证人等情况,包括:对借款人的抵押物、质物进行认定、核实,验证其产权证明,评估抵押物的价值;审查保证人的资格,验证营业执照,审查保证人的有关财务报表;审查保证人的保证意向书的真实性,保证人的保证能力等。
3. 测定贷款风险度,根据抵质押、保证、信用贷款等贷款方式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风险程度转换系数,同时也根据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贷款期限和金额来计算贷款风险度。
4. 商业银行受理借款申请后,对于初审后符合贷款政策和基本条件的借款人,要及时安排业务人员进行尽职调查,对客户调查和客户资料的验证应以实地调查为主,间接调查为辅。
1.5、贷款审查审批
由各级审贷人员根据贷款的业务情况和借款人情况等进行贷款业务的逐级审批,期间在各个环节审批人均可能将该笔贷款发回主办客户经理补充资料。该阶段涉及人员较多,简言之除了客户经理之外,主要是贷款的各级审批人员,如分支机构信贷部主管、分支行行长、总行审查员、审贷中心负责人、审贷委员会、总行行长或其授权人,等等;
贷款审批是决策过程的方案设计和方案选择阶段。方案设计就是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款期限和利率,以及是否需要担保、抵押等。方案选择就是对上述供选择的若干可能作出的抉择。贷款人应当建立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贷款管理制度。相关业务部门和银行管理层等组成审贷委员会,根据金融法规、货币政策和本行经营方针等集体审议。贷款审批人根据审贷会审议结果或信贷管理部门提交的审查结果审批贷款。我国银行一般采用分级审批体制和垂直审批两种方式。
分级审批指根据分支机构业务量大小、管理水平和信贷风险程度,确定其相应的审批权限,超权限业务报上级机构审批。这样做意义在于:① 明确各级应负的责任;② 便于集体决策和分级管理。
垂直审批指总行设信贷审批部,全国成立若干审批中心,同时撤销各分支行的信贷审批部。垂直审批模式有利于提高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标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有利于保证审批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1.6、贷款合同签订
贷款审批通过,并由借款人和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等法律文件之后,银行按合同约定定期发放贷款;如果信贷审批通过,贷前条件落实(如落实第三方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并办理有关担保登记、公证或抵押物保险、质物交存银行等手续)后,客户将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和担保合同等法律性文件。所有贷款应当由贷款人和借款人签定借款合同,借款合同分一般借款合同和最高额借款合同两种。借款合同中应当约定借款种类、借款用途、金额、利率、借款期限、还款方式、借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和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保证贷款应当由保证人与贷款人签订保证合同。
1.7、贷款发放
贷款发放是决策过程的决策执行阶段。借款合同一旦签定,贷款人必须按期如数发放贷款,如果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或双方没有违约的情况下,贷款人不按合同约定的期限发放贷款或借款人不按约定用款的均应赔付违约金。贷款人在发放贷款前应确认借款人满足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并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实施管理与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合同约定专门贷款发放账户的,贷款发放和支付应通过该账户办理。贷款人应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进行管理与控制。
具体的出账程序是这样的:主办客户经理提出出账申请,由支行审查员(或称稽查员)对该业务进行出账审查,审查通过后,打印出账凭证并签署稽查员及支行行长意见后即可出账。
1.8、贷后管理
贷款从发放到回收销户这一阶段的信贷管理活动,统称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对保障信贷资产的质量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包括贷款台帐管理、贷款回收管理、诉讼管理、抵质押物管理、资产置换管理、抵债资产管理、贷款的特殊管理(展期、提前还款、贷款重组)等;
1.9、贷后归还
借款人应当按照借款合同规定按时足额归还贷款本息和其他应该由借款人负担的费用。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应当与贷款人协商,贷款人可酌情收取一定的违约金。借款人还清贷款后,贷款行应将质押物交还出质人,或者向抵押人出具借款合同履行完结的证明,抵押人凭此到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注销手续。
对逾期贷款,贷款人应及时发出催收通知单,做好逾期贷款本息的催收工作,并按规定加收罚息,必要时可通过诉讼或仲裁程序解决;属于担保贷款的,贷款人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或者依法行使抵押权或质权。
另外,综上过程也可将业务处理过程分为三大阶段:贷前阶段:包括贷款申请和贷款审批;贷中阶段:即签订合同和出账管理; 贷后阶段:包括贷后管理和贷款终结。
三、小结
信贷管理的逻辑链条缺一不可,无论是最开始的准入、申请还是最终还款,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业务留痕、双人四眼原则,对于额度审核、借款发放两大核心环节更是要实现关键岗位分离或是系统自动发生不得人工干预。信贷链条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瑕疵都可能引起严重的信用风险甚至道德风险,严密的信贷逻辑是体现一家商业银行业务专业度的重要指标。
主要以分享【银行对公业务】相关专题内容,来为大家创造一个行业交流环境。 主要包含的主题有~“客户信息管理”、“财务报表分析”、“授信尽职调查”、“授信申请管理”、“客户额度管理”、“贷款发放管理”、“合同信息管理”、“押品管理专题”、“贷后管理”、“信贷监管制度”、“票据业务专题”、“个人贷款”、“不良资产管理”、“融资租赁专题” 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