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通讯行业是华为搞坏的...只能说...哎
1、通信行业不是被华为搞坏的,相反,因为华为和中兴的介入,市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快速的技术迭代和价格的产品价值回归;
2、严格意义说通讯行业主要包括固网设备、传输设备、数通设备等等,手机只是作为通信终端设备的一个分支,其实通讯行业更多的还是指对企业(特别是大型运营商)的综合通讯解决方案销售。所以在华为真正做消费电子产品前,很多普通用户并不一定知道华为。
有了这两点前提,我们才能真正解释为了通讯行业不是被华为搞坏的。
其实通讯行业、安防行业、新能源汽车行业都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从引进外企、外资,到民族企业强大后,逐步摆脱外企、外资,并开始对外输出的历程。
这过程的转变,不是简单喊几句口号就能够改变的,中间的历程是很波澜壮阔、浴血搏杀,当然也有一些蝇营狗苟。
早期通讯和安防行业的国内企业都面临一个问题,外企技术更先进、品牌口碑更好、产品质量更好、人员素质更好(当时我们国家重点大学的应届生都是优先考虑进外企,这种现象在2010年之前,很多行业都很普遍),特别是公司资金储备也更好,有全球的优质资源配置能力,而对于价格,早期的运营商和政府采购并不敏感,他们更看重的还是产品质量和解决方案的稳定,毕竟有的项目出了事情是要有担责的。
所以看似是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那后续是怎么赢的?
其实原因很简单,跟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样,因为对于这片土地,我们是最熟悉的人,有最深的感情,并且我们的民族从古至今又不笨,循序渐进,持续的投入,扎硬寨,总会有胜利的一天。
前期,我们的技术比较落后,品牌张力小,研发资金不充裕,那就从低端产品入手,发挥我们的销售和技术服务优势,在B端产品的销售中,大家不要小瞧技术服务的差别。销售的客情推进和对关键决策人的心智影响固然重要,但是技术服务才是解决方案使用体验的根本保障,很多外企对员工很多友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而且很多零配件的更换需要海外调货,所以早期呼叫售后的体验感并不好,但是华为的技术服务人员可以24小时响应,并且快速部署替代方案,确保产品的恢复运行,然后基于这种认可,后续才会逐步开放中高端产品进行试点,不然领导也不傻,收再多也不敢用自己的帽子开玩笑;
所以这时候就是职场中长期诟病的问题,像吉利、长城汽车销售好,员工的薪酬增长并不敏感,但是外企、合资车企,一旦销售情况很好,马上就会体现上在双薪次数上,这归根结底还是雇主心态问题。其实华为也是一样,早期华为员工的薪资性价比并不高,相当于是用两倍的薪酬让你做了三个人的活,因为利润还有很大一部分要滚动投入到产品的研发费用中。
而且外企的流程长,差旅成本高,很多时候在一些临时决策、招投标环节,还是比较容易让国内企业来钻篓子的,比如有临时的产品测试指标变更,有临时的技术人员宣讲需求等等,外企可能内部走一个流程申请几天就过去了,但是国内企业很多当天晚上就能赶出来。
就像是两个学生时代PK成绩,他学习环境比你,学习基础比你好,也很聪明,你要想成绩超过他,如果他每天就学习8小时,你也跟他一样,那么你超过他的难度肯定是很大很大的,你只有在学习时间上多花功夫,然后多去研究考试、真题,这样你才有可能超过他。
商业的本质还是利润,不是慈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行业的外企,发现在国内赚不到钱之后,往往是直接裁减整个事业部。毕竟研发中心在海外,核心管理层在海外,又不愿意完全放权给本土团队,也不愿意跟中国企业PK赚这种辛苦钱,后面就走了。
所以如果没有华为、中兴会怎么样?
对于外企而言,新技术的普及是一个漫长的迭代过程,而且很多职业经理人的团队,上一个新品都需要很多部门来综合评审,不会有太大的动力去快速更新产品;
而对于运营商而言,转来转去都是三个自家兄弟,产品和功能能用就行,消费者体验其实对于上位者并不敏感,毕竟提拔他的不是用户,而是领导。
一方面我们仍然需要承受着比较高的花费,但是用户体验也长期得不到升级。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家独大终究是不好的事情,村里只有一家卖脸盆的,哪怕你知道他进价只有3块钱,售价是10块钱你也只能买,而且你组织再多村民团队,也很难让他的价格降低很多,毕竟他也知道你终究是要用的,而要用就终究是要到他这里来买的;真正能够让他降低售价的方式,就再出现或者扶持一家销售,有了竞争,自然价格就开始回归到正常的市场逻辑。
这跟中美贸易也是一样,中国在很多品类中占据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但是议价能力缺很弱,包括一些能源矿石类产品也是一样,更不要说芯片这种高端产品。很多也是当国内出现了替代品之后,价格才能马上下来。
而关于手机的问题,这种C端的产品,永远要想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族产品意识还是应该体现在高层策略决策和产品打磨的过程中,对于消费者而言不应做过多的要求,也不用一些道德观念去绑架,毕竟市场竞争长期看还是要回归到产品层面,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国企后续真正走入市场竞争中,反而走不远。
所以华为的成长,一方面带动了国内硬件科技产业链的升级,比如华为的海思芯片就帮助海康在2019年熬过了最早期的美国实体清单制裁,但是在国内,确实从企业的角度看,对于华为的防范也是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