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的躺平”和“互联网公司的躺平”真的一样吗?
很多人进入互联网或者金融企业,哪些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却需要无数个加班日夜的大厂后,都会感叹希望最终的归宿还是体制内。确实身在大厂中,特别是业务部门,感受尤为明显,这一点和所处的行业,企业性质密不可分。毕竟互联网这种高速发展的企业,信息需要不断地更迭,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内部的人也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并且自我迭代,随之而来的就有干不完的活,干不完的业绩增长指标。
但是其实换个角度,你想想,难道其他行业不辛苦吗?即使众所周知如体制内,也有非常辛苦的岗位,比如说底层的基层岗位,需要服务人民的,也是不间断的加班。其他的行业更不用说,服务行业,哪些起早贪黑开餐厅的老板,哪些学土木的施工队成员,看不见的都有看不见的辛苦。
但是互联网公司有没有可以躺平的可能呢?频繁内卷心累后的是否可以阶段性躺平呢?我的答案是yes,但是躺平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和不需要有忧患意识了。
1、互联网公司也有相对看上去躺平的部门,但是这种状态终究不可持续
任何一个组织庞大和臃肿后,就都会呈现大公司的通病。人员多了,业务复杂度高了就越难避免这些问题。所以你会发现大公司里面不同业务的人,不同岗位,不同职责的人的工作状态和饱和度是不一样的。前台销售部门,和增长业绩强挂钩的部门,以及这些部门的上下游团队一定是最忙的,因为他们需要对用户负责,对增长负责,所以繁忙一定是工作常态。但是也不用灰心,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同时也意味着高速的信息输入和成长。
相对而言,哪些较边缘化的业务,以及哪些没有那么重KPI考核的部门就会相对比较轻松,所以看上去这些部门的人员会比较适合躺平,说白了,压力比较小嘛。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的话,你会让这种价值贡献低,投入产出比低的员工一直混杂在组织里面吗?不会的,所以你会看到特殊时期,特别是这种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裁员和优化一定是优先发生在一些组织臃肿,以及价值贡献低的部门的,哪些选择这些部门养老的人,这种摊平的状态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2、躺平并不意味着不奋斗,而是短暂的整装待发和驻足思考
从毕业踏出校园,工作到现在,我经历过一个天,一个地的业务,一个业务如火如荼,刚工作的时候每天都和打了鸡血一样,加班无所畏惧,然后最终也收获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成就感和汇报都是心满意足的。但是后来来到新业务的时候,因为是创新型业务,没有人知道要怎么做,还需要对接国外的同事。工作的节奏一下子就慢了下来,从原来不想躺平,变成了被迫躺平。在这种状态呆久了之后,确实有一阵子也开始懈怠了。对于工作的激情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对于职业的规划我还是非常清醒的,因为我知道如果自己没有业绩产出,没有价值创造,为什么升职加薪会轮到自己呢?
所以现在再看自己的这种状态,我能够允许自己拥有一次短暂的休憩,让自己拥有充足的时间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个业务怎么做,把他当成一次驻足思考的机会。但是并不会一直原地踏步,而是整装待发,不断地折腾自己,寻求突破。
经历过从山峰到山谷的跌落感,回过头来,你才会格外珍惜原来你所拥有的一切。真的,相信我,一个人躺平太久一定会有焦虑感,切忌在这种状态中迷失自我,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营销运营工作内容合集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工作也有小3余年了,在京东的3块不同的业务单元,不同的角色体系,也见过很多不同的前辈,读了很多不同的书,始终保持对于行业的敬畏和热爱,谈谈这几年的收获和感想,大部分是干货,部分是随想,和大家一起共勉学习成长,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