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习,要做,但只做过程
结论/观点:
-
暑期实习很重要,建议大家认真准备、全力参与。
-
不建议对“暑期实习-留用转正”这个求职channel做过多幻想。
说在前面
1-同样,这篇文章没有”所谓的干货”。为什么我一直持这个态度,我在上一篇的评论中已经阐述了原因——我认为,“干货”是作者和对话者懒惰的表现。就像你总是给一只老虎投喂食物,ta也就丧失了猎杀的本能。
我在牛客的大部分文章不是单纯为了“功用/公用”而撰写的文章,而是以自我梳理、回忆、记录为核心,同时夹杂着去传达我的观点、态度、理解和感悟等等,并将这些作为分享,结交共情之人并请功用之人择善而从。
2-我所在的行业是互联网、科技。
正文
申请阶段:
去年三月底,我投出了暑期实习的第一份简历;很巧,第一份简历直接砸向腾讯。这开篇写出的第一句话,就犯了两个禁忌。
首先,“三月底”,这对于一个普通学生的暑期实习申请投递来说,明显有些晚了。若你三月底才开始投递,那集中面试的时间或许就是四月中旬或者四月底。我看到本周已经有各大厂放出投递宣传了。当然,若你现在看到我的文章才想起来准备,也不算太晚,但尽量在3月中旬之前投递出去。所以,一句话,铁子们,不,是一个词,“尽早”。
另外,对于一个尚且没有很多经验的伙伴,不建议一上来砸大厂。你清北也一样挂,没有用。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伙伴,第一场面试就是腾讯、阿里、美团,或者头部快消和MBB等,都挂了。一上来大厂全挂有两点不好。第一点,也是最现实的一点,挂了这家今年这家就没有机会了(很多大厂只捞一次),若是随便试试也倒无妨;但要是你很喜欢的公司,你说你悔恨不悔恨呢。第二点,是情绪和心态的打击。尤其是一周之内挂遍了你的梦企,你可能就会怀疑人生、怀疑自我:“我是不是很菜、我之前学的都没用、我不适合做这个行业”等等,不仅blue mood会持续比较久,而且很容易出现self-definition和recognization的偏差。对于the latter problem,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危险的。当时我有一伙朋友一起冲腾讯暑期,前两轮过后大家全挂,群里一片哀嚎。我自己也在两周之内挂掉了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等等,那时候我的情绪和定位都出现了较大问题,从后期总结来看,我当时的调整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一句话,铁子们,大厂缓冲。
我申请过程中的几点痛苦:
1- Jet lag
投递暑期实习的第一个困难点就是时差。我那时候在英国,凌晨的电话和面试是家常便饭。
当时有个趣事。一位一起求职的大兄弟一天早上跟我说:他一晚上收到了来自各大厂的8通电话,但是他都不稀得pick it up,表示说不知道大哥在国外吗,他们能不能在国内下午的时间来电话····
我心想,这大哥太洒脱了,我还是小弟,认认真真接电话吧。于是这位大哥因其错误的自我认知和傲慢姿态目前还在成功待业中。(或许,自主创业是条好路
我那时候从凌晨一两点到五六点都会收到来自国内的电话。(我明明记得填写简历信息的时候在“所在区域”一栏写的是在欧洲呀啊啊啊啊啊啊啊!)那段时间很崩溃,因为确实很打扰休息,但是你接不接吧,is a good question。腾讯群面是凌晨两点的;阿里那次是凌晨五点;U家AC面是2:00am-3:30am,面完我望着伦敦的街巷怀疑人生;最可气的是某东,约好的凌晨四点面试,结果等到凌晨四点call我说改到凌晨六点好不好,我说明情况苦苦哀求可不可以改到国内下午晚些时候的时间,她说没时间。我想好吧那就六点吧,于是6:00am点打开Joymeeting,对面的某HR只面了五分钟就挂电话了:哦我要的不是你这种,不是很合适·······,我持续怀疑人生····
有朋友说,可以调整时间呀。是呀,我又不傻呀,但问题是,你说改时间,你的面试权利就被移交,这多了一层不可控因素。且不说浩如烟海的简历谁稀得点我,就有些厂还真只打一遍电话。这种事情我觉得很难投诉,再说毕竟量这么大,HR也很辛苦·····。
我呼吁各大厂HR改善一下这个问题,或许有没有可能从组织和流程上优化一下,照顾一下摩擦着疫情还买着线下网课的留学生bb们~
2-Multitasking
3- Long-time running
4- Interview without reflection
在面试中我觉得一个很抓狂的点是——面完了得不到反馈········。以至于都不知道自己挂在哪里、提高的点在哪里···。但是这个问题从HR的视角来看确实很难平衡,很难去变通。
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我修代码bug的方式一样,就是各种尝试——我先控制住这个变量,试试改改那个行不行;不行再控制住另外一个变量,试试这个等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把每次面试当试验,有针对性的进行每一次面试。
5-Self-evaluation
什么叫“对自己的定位与评估”,之前似乎见到过一个模型——我想做什么(我的想法)、我喜欢什么(我的兴趣)、我适合什么(我的性格特质)、我能做什么(我的能力项)。
我的分析路径如下:
我的硕士学术背景是BA专业,我当时“想做”程序员,自己还热血沸腾的买来算法课程学习,结果因为我基础不行,只能听懂一些很简单的算法,效果很差,失败告终。
后来我结合了我“能做什么”,发现我可以结合代码+数据,去做数据分析相关工作;后来发现其实我并不能在短期内具备这个能力。数据分析岗位要求的数据能力比我的数据分析能力要高出很多,失败告终。
后来也投过产品经理,想着我有一些产品思维、也懂一些数据(能力项),并且我也喜欢和人建立关系、去协调资源(性格特质),我做产品经理肯定很吃香。但后来评估我的兴趣点(我的兴趣)后发现,我最感兴趣的不是产品,而是人力资源。我对它的热情一直埋藏在我的心中。
于是折腾了几个月,在各种碰壁之后,我总结如下:
- 我的想法:想做有创造性的事情
- 我的兴趣:研究人
- 我的性格特质:兼有内向+外向
- 我的专业能力项: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于是在相对科学的评估、自我实践后,我选定了唯一个方向:互联网大厂人力资源最好是HRBP岗位。
又于是在我暑期结束准备秋招的时候,我100+的简历全都砸向这一个细分,开始准备精准猎杀。
这是我的一个试错和分析的历程。一次次的面试是一次次摆正自我、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想必在英国时候那位老哥应该是面试次数太少了·····(此处call back)
实习过程中和实习结算:
于是在一顿操作之后,我心仪的公司全挂。在要回国的时候,我手里仅仅剩下了几家公司offer,于是我很无奈,只能选择了杭州的一家IT细分巨头。这不是一段很愉快的经历。
“不愉快”有几方面:
- 1- 单纯是我自己的原因——multitasking 哎,这个问题我也在其他文章中写过。在经历了悲惨折腾的暑期求职之后,我的日子并没有好过,7-9这两个月的实习过程中,有论文+实习+秋招+体重控制四座大山压着,每天都是一个极限的状态——尽可能在打卡时间内完成工作,早上早点起来投秋招、中午挤点时间写论文、晚上再稍微熬个夜写论文+投秋招。我每天基本说不出话,也不愿回信息。当时的状态就是体力告罄,真不想有任何信息摄入了。
- 2- 我与我的line manager并没有很融洽。这是我第一次遇到过这种情况。因为我之前和每一次实习的老板都处的很融洽,因为我一直觉得,本着善良、真诚的心态去交往,一切复杂都可以变得简单朴实,交流沟通就都会不是事啦。但这一次改变了我这个认知。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状态很差,每天脸很臭,也不愿意和人沟通。另一个就是在一开始刚进去的时候有一些小摩擦和小矛盾没有解开。就一直这样积攒着。我没有力气去解决、她也没有时间去管理。最后的结论是我们没有互相讨厌,但也确实没有彼此喜欢和欣赏。转正结果也似乎很顺理成章,我没被留下。本来我是想借着暑期实习抢占一个名额,这倒好,从这个层面上,一切归于0,我又得重新开始,投递简历,参与秋招。
所以话说回来,铁子们,为啥我不推荐你走实习转正的这条路呢?
从结果来看,我身边的伙伴可以说是一半一半,有一半的伙伴通过暑期实习拿到了转正机会、秋招躺平;另一半被拒之门外,重新参与秋招。
没有转正成功的伙伴有很多原因,自身是否合适、能力强弱自然是一方面。但我经历之后才知道有很多无语子的原因。比如转正名额突然没有了、全球招聘冻结;甚至被业务忽悠进来才发现是没有留用机会的;或者到了答辩的时候才知道是20个人竞争1个留用机会·····,除此之外我还见过两例最扯的——实习期间项目关停了,部门没了。对了,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部门leader不喜欢你。
总之还有很多,当然这些都是客观的、既定的事实。世事无常,也无需深究。但关键点是——这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要重新参加秋招这么简单,而是可能会带偏我们的状态。我觉得,就我的观点来看,后者对我们的求职影响更为致命。
为什么呢?这同样有很多点,因篇幅所限,这只举几个点:
- 1-我们进行实习的那段时间,正是秋招最关键时间段。为了能有留用机会,我们会投入很多的精力去做实习工作,对秋招的准备自然是不够充足。一旦熬到最后还不能留用,仓促应战的秋招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 2-另一点在于战线过长。暑期实习结束后会很疲惫,秋招继续高强度的准备往往让同学更容易迷惘和失去动力。
- 3-最后一点,对于暑期实习转正的期待会破坏我们的个人预期管理系统。明明临门一脚的事情现在却要重头再来,在各种预期落差下指导的行动,往往会带来一连串的结果滑坡。这点需要大家小心。
我这种人,与外界建立信任感是很难的。与一位朋友或者同事建立信任感需要很长时间;对这种对公司层面的关系更是。所以我在求职面试的时候每做一次决策都会至少保障有两条线可以推进;这样可能要多出约30%的成本,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求职事大,我们还是想尽力保证100%的收益。这一点思考不知道适不适合推荐给大家,若你是和我同样性格和经历的人,或许你可以参考一下。
我暑期实习没有很成功,不管从实习求职过程还是实习结果来看,都没有很好。表面来看,十分受挫;但本质来看,十分万幸。
求职过程的曲折让我不断地找准定位、锻炼各方面能力,最终能相对坦然和清晰的面对自己;实习结果没有转正虽然给我带来了几个周时间的预期扰乱,但激发了我的斗志和给了我一次破釜沉舟、超越自我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统归来说,我觉得暑期实习的意义不在于留用,或者说,不要对暑期实习留用抱有期待和幻想。虽然它可能、可以,但存在着不必然、不可以的可能性。尤其是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内心扰动和干预无能会容易让我们在一个低性价比的事务上越陷越深。暑期实习更本质的意义是给了你了一次可以自我试错、积累能力、模拟秋招的“免费培训课”。这是我认为暑期实习最重要的意义。
或许,或许很多朋友不认同我对暑期实习的态度和观点,尤其是那些通过转正留用的朋友。这里再进一步说明一下,我当然是鼓励大家去好好去做实习、去争取留用,只是不要去期待这个结果。我只是觉得,或许通过我这个思维去想,更可能保证我们100%的收益与最终目标的达成。
最后同样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两句思考:
1-我以为,骗局的恐怖并不是骗局本身,而是知道真相时已为时已晚。(harvey)
2-我们对周围越悲观,或许并不能让自己内心越乐观。但对外在的悲观能为自己内在的乐观系统建立提供一丝养料。这个养料就是: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猜测你,但我始终想传递我们的善良与真诚。bless(ha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