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未被开发的土地耕作 | 腾讯工作半年纪

写在试用期转正之日。

 

2021年,我由学生成为了职场人,社会身份转变,这是一个艰难、微小却值得庆贺的里程碑。2020年底,我从澳大利亚回到中国,曾在Shopee和百度分别就职。上半年一边上着网课一边在实习,下半年正式加入了腾讯,一家在国内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公司。


这篇文章将展现在这一年中,我对所处的行业、企业、所从事的事业的浅浅思考和观点。

 


关于回国


每当订阅号收到来自墨尔本大学的推送,我都会无比怀念离我越来越遥远的学术、校园时光,它越来越成为一个奢侈的美梦。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我都无比珍视那段短暂的留学经历,和很多同期留学生比起来,我对澳大利亚、对墨尔本有更多不舍:


宁静的郊区,文艺富有魅力的市区,晨昏的天色,海边的栈道;健全的问题和事件处理机制、街头时不时的*** ...... 这些都令人留恋。但即使如此,仍然不后悔毕业回国,即便可以有逆行纠错的轨道,我也不想回去,这是一个审慎考虑后才作出的决定。回国的生活并不容易,穿着防护服到达国内酒店完成14天隔离,这只是留学生的第一个关卡,生活的挑战怎么可能这么简单?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可以读到很多留学生半夜写下的文字,他们谈到回国后的生活并不顺利,提及国内环境的焦虑、紧张、过度竞争、工业污染、物质主义、刻板印象...... 


必须承认,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每个留学生都会感受到,也都认同,常常也并不是因为能力差才不能适应,这些感受无比合理,但是本着对每个个人选择负责的态度,我们只能最大程度地攫取收获而不是谴责问题。

 

在腾讯内部的KM平台上我看到过一句话,用来评价腾讯人在产业互联网所作出的努力,我想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整个大环境。

 

"躺平了还有什么好说的,难的是在里面,还在想办法的。"

 

我从来不自诩为爱国主义,但是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行业,在一个相对欠发达、不成熟的环境中求变、求突破,确实是最累但最有价值的事情。对于个人来说,是的,如果有条件,我们并不需要让自己一生浸泡在一个快速运转的马达里,但在年轻的时候接触广而杂、充斥着层层问题和弊病的业务,有利于我们勇敢地理解和认知世界。有很多人他们身处海外,高谈论阔指责着中国发展中的种种问题,全盘否定,极端的言论所抱怨的,纵使有可指摘之处,但也是很狭隘的视角,抛开社会历史进行横向对比也是非常荒唐和不公的,是缺乏critical thinking的表现。我们从来都不只是批评问题,而是解决问题。

 

人生就是一种体验,在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企业。如果前路已经望到尽头,那就调转一个方向再体验吧。虽然常常伴随着挣扎、痛苦,这仍然是一段有价值的经历,在很多年之后,像所有消逝的痛苦一样,我们的旅程会被涂上一层似是而非的滤镜。

 

国家、企业


现在,我前所未有地关注并且客观分析我所处的宏观环境,在出国留学之前,从未设想过中国在全球,对于企业、对于个人而言,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就业市场、经济政治环境、员工待遇、人才选择所指向的问题和困境,这些命题似乎只存在于书本中,但现在,它们构成着我的生活。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深深存在。这也决定了个人生活和所有境遇的基调,是的,大环境是如此影响个体的微观生活。我们会被教导,要努力、奋进,为企业找到出路,活下来、盈利,我们要为个人创造丰功伟绩,我们每天的思考方向都由KPI、OKR所决定。我们手中每一个对整体社会来说微乎其微的项目,但这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我们的研究以商业利润、变现为导向,而不再是学术,因为这是企业生存的目的,是毕业生需要适应的转变。经济发展仍然是中国当前阶段的主题词,在大部分百姓心中,都渴望着追逐着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人们送小孩去力所能及最好的学校,希望他们在未来能比自己更进一步。

 

因此,我们的工作节奏很快,每个员工都长出了三头六臂,需要多线程工作,需要拥有复杂综合的技能,需要不断学习新东西,因为每个人脑海中都有深深的惶恐,害怕某天自己被淘汰,或被替代。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也带给他们的企业相同的文化特质。在欧美,很多企业的内部流程清晰规范,经过时间的重重检验,员工往往负责流程中小小的一环,作为一颗所谓的螺丝钉,不需要掌握上下游的技能。他们享有人性化的待遇和福利,这是工业文明发展的果实,21世纪工作的人们已经可以享受前人探索的结果。而在国内的一些初创企业,文化和流程尚未建立/不够完善,管理相对缺乏秩序,员工的技能要求更苛刻,学习成本更高,学习途径更少,学习体系更加分割。这是发展时间短所需面临的问题,有些人带着强烈的愿望野蛮生长,有些人安于现状。我想对于个人来说,不应把工作视为营营役役,在城市孤独感集聚的北上深,要找到相对平衡的生活和工作目标,以此为基准找寻机遇。

 

 

互联网行业


大众对于互联网的认识是,极具竞争力的薪资和996加班/严重内卷。很多人抱着赚快钱的心态加入,流行着35岁焦虑,人们早早规划着中年转行。比起法律、金融、政治行业,在互联网,这里相对没有那么多名校和殷实家境背景的从业者,对于从村庄和区县走入一线城市的人们来说,互联网是最快能让他们获取相对多财富的行业。

 

但并不只是在中国是这样,在很多国家都有相似的情况。在读过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的传记之后,我仍然很庆幸在毕业时加入互联网这个行业,它很特殊。尤其是一切都带着政治色彩的环境下,它相对自由,目标和结果导向,非常适合年轻人。在腾讯,员工会在内网平台客观剖析自家产品和友商相比的现存问题,比起成熟而发展缓慢的FLAG,中国的腾讯、阿里这样的企业更富有某种活力。

 

有很多工作更有趣、更加Work Life Balance的职业,但是银行、机械、建筑,它们已经发展过很长时间了,互联网更新,即便淘金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但是可以看到,当今时代下的种种问题,譬如在聚会时大家使用手机而不是面对面交流感情、游戏沉迷、社交孤独感,这些都和互联网紧密相关。而这些是我非常非常喜爱且乐于探索的命题,借助互联网我可以看得更多和更深入。

 

腾讯、腾讯云和产业互联网


作为以C端产品见长的企业,腾讯以游戏和IM即时通讯两方面业务占领着大面积中国市场,在求职环境中,从业者会了解到腾讯更适合产品经理加入,这是一家无时无刻不强调着产品sense的公司,它期望每个成员都了解产品。

 

谈到腾讯本身,它是有很多优势的,用户们很熟悉它的产品,微信、游戏,这都是它所擅长的领域,耕耘了很多年,也是第一时刻闪现在用户头脑中对腾讯的印象。除了众所周知的,它的娱乐和即时通讯走进千家万户、它的投资为这家企业赚取了稳定而源源不断的收入;在中国能够崛起这件事本身就不容易,很多东西无法照搬外企,只能自己探索,因为是完全不同的底层土壤,这是伟大之处。

 

身处于这家企业时,我感受到的是,以企鹅形象设计为中心的一种娱乐氛围,表现在所有的活动UI设计,表现在公司每个角落的广告牌,无论是在外界还是员工心中都非常深入人心,这为腾讯建立起极为重要的员工归属感。

 

它的业务覆盖面很广,使用量大,用户数量多,产研团队、销售、运营团队面临着千变万化的业务状况,case by case. 我认为在一家有影响力的企业工作,更能够了解这个国家的运作,无疑,腾讯是一家这样的企业。

 

作为校招生,在第一年,会参加大大小小的很多培训,有公司级的,有BG级的。作为CSIG的成员,会被要求考一些云行业相关的考试,例如云从业者资格证,通过这些机会,我会学习不限于自己手中的、其他的腾讯云业务,也稍微让我找到一点学生时代上课的感觉,他的课程丰富度不亚于研究生的一门课程,每个章节都有脉络,ppt内容和实际业务紧密相关,这些培训让我感觉公司是有很系统的产品体系和对市场的认知的,是一家成熟公司的表现。

 

如果能幸运遇到好的导师,会加快个人成长的速度,我在我的上级处学习了不少。举例来说,每当我遇到问题心急火燎找他传授建议时,他教会我不要从一个微观的点,而是要从业务目标出发,体系化地考虑这个问题,再作出我的决定,后来我理解到这是产品经理和用户视角的本质区别。我的leader说,如果你只是坐在办公室中想,是没办法了解真正的用户需求的。你要和用户一对一访问,了解他们独特的场景和故事,作为参考去衡量你对产品的判断。我想每个想要成为产品经理的人都知道,我们要关注用户体验、了解真正的心声。但在实际中它并不是一种口号,在我所负责的业务中,产研团队会加入几十个用户咨询群,了解用户所反馈的问题。

 

在腾讯会有很多内部团队之间沟通合作的谈判机会,沟通没有范本,我在参与中发现,团队之间的合作沟通并不是容易的事,很难找到一致利益点,甚至很难找到合适的时间组会,在会议上需要使对方快速理解自己产品的定位、模式、价值,当场梳理机会点,达成共识、互相争取自己的利益,达成双方利益最大化。

 

接触用户、接触其他团队,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都是工作的一部分。正是工作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不那么乏味,且能不断学习更多。

 

在腾讯的光环以外,不可否认,它同时存在很多问题。和国内繁星般的初创公司比起来,它已经非常规模化了,它的名字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不会陌生,而中国以幅员辽阔为特色,人们聚居生活在大型城市,这样的盛况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

 

但另一方面,和硅谷的一些互联网企业比起来,和一些以B端见长的企业比起来,例如IBM、Oracle,很明显的Gap存在于企业服务、流程制度方面。在面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业务领域,并不是腾讯所擅长的。例如在售后方面,腾讯仍然保有着以产品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消解用户的疑问,而不是打磨客户支持团队。在解决问题机制方面,整个企业深深依赖于沟通和对齐,层层拉群解决问题的文化自上而下、深入人心。发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产品缺陷的案例,当我作为一个产品用户尝试联系官方支持团队但无果后,在内部渠道联系同事,最终解决了问题,我发现如果我没有员工身份,这个诉求是无法被满足的。经过和内部同事的多重沟通,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我看到了产研团队和用户之间的距离,互联网让我们很近,但互联网在这些时刻也让我们很远,我觉得这是值得产研团队反思的部分。

 

腾讯投入了丰富TOC互联网经验的人力在CSIG,这是一个新成立的TOB的BG,致力于生产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于政府、各行各业的企业级参与者,探索产业互联网的机遇,但我们知道,无论是行业解决方案还是企业级服务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和积累。它无法像面向大众的产品,总是一夜之间爆红,在中国的土地上,吸引上亿的流量,短短时间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数字化转型、产业互联网、智慧上云,在中国仍然是趋势,但这是长跑,需要组织者的耐心、需要精心规划Roadmap、需要沉淀行业经验、垂直深耕聚焦纷繁各异的行业背景。流程不够规范、产品急于求成、组织架构频繁变动所带来的问题是人员流失严重、产品变现难、资源无法聚焦最大化利用。问题是由于发展时间短,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就像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一样。对于产研团队来说,更需要深入一线,离用户离业务更近,这是让工作变得有价值的途径。

 


与工程师


其实我也没那么顺利,也不是一个很聪明的同学,在产品学习中,该犯的错、该踩的坑、该绕的弯我一个也没少,道理听过很多,在每家公司,有经验的导师都告诉我需求应该如何写才能让技术同事认可,在其他公司我常常会准备很长时间需求再和开发沟通,当然,每次都会听取意见并修改一些细节,在腾讯的敏捷开发环境中,我和工程师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我们每天都会探讨问题,当业务量大、对项目不熟悉时暴露出我方案中不缜密的部分,真正在会议中遭受工程师们的质疑和挑战之后,我才一步步探索到合适的工作方式,才一点点写好我的每个方案。虽然总是被质疑,但我乐于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我也很想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多次之后经验总是会增长的,一个月过去,我的需求评审通过率和之前就有了很大对比。我觉得这段经历很重要,只有实践过的才是真的,不然你不会知道,为什么要在原型下面写业务逻辑,为什么采用多种序号会更加易读。方案会经过无数次传播,而我们制造方案的目的就是给他人看的,而不是只有自己知道。

 

工程师在非技术同学的心里是很遥远的一群人,似乎对他们有天生的敬畏之心,他们的脑子里是看不懂的代码、运算、语言和符号,甚至他们的情绪也是异于常人的。我的职业需要和他们密切地打交道,当他们成为你身边一个又一个普通平凡的人,观察他们,了解他们所擅长的、缺乏的,了解他们的背景和从业原因,沟通、争执不下、和解,这一切让我对他们有更全面的认识。我认为他们是在专业领域很优秀的一群人,有高于平均水平的逻辑运算能力,动手能力强、问题解决快。但他们也常常有缺乏的特质,例如对美好事物的描述、表达,他们常常让我感到更现实主义。我反感为任何职业贴上刻板标签,透过具体而细腻的了解,到今天,接触他们至少在我心中已经不再困难可怕。



结尾


很多同学害怕毕业没人带、缺乏体系化引导,害怕不能成长,但我觉得我们在学校已经学过很丰富的理论了,在职场中更需要自己体验和抽象,而不是听别人说,前辈的经验很重要,但别忘了我们在互联网,我们需要创新。况且很多创业者也没有leader,只能靠自己研究有关市场的一切,要有学习能力,不能总寄希望于有人指路。

 

成为产品经理这件事对我的爱好也有很大影响,我在10个月以前,开始有意识地对自己的阅读材料进行分类,排优先级,开始多线程地阅读,有规划地阅读。比如此刻心情烦闷,会打开散文和哲学中被我置顶的书,如果心情平静,可能会打开一本计划中的日本或欧洲文学,不知道读什么书这种情况在我这里不再存在,也可以让自己见缝插针地读更多书。

 

开始全面地分析日常每件事物,不限于所用的互联网产品。当听到一个单一的灵感和用户场景构建出的产品方案,我能够快速定位到背后潜在的种种问题。我意识到,这些非常脆弱的商业念头在我从业前也时常有,现在更能准确地判断它们。

 

朋友说,离两年前我见到你,你似乎没什么改变,唯一的改变可能是,过去你只是一个学生而你现在更加professional.

 

事实上,一年前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在今天我成为了一个title名为"技术产品"的产品经理,一直在突破预期。司庆这一天,穿上了一身文化衫与部门同事合照,拍下非常有互联网氛围的一张照片。深圳到了秋天,光线终于不再让人无法忍受置身户外。

 

今年24岁,时常会想在初高中时代的我眼中看来,生活状态是否会令她失望,年轻的我是最不想辜负的存在,因为度过了在现在看来更加经受考验的时光。意识到人越趋向经济独立与精神意识发展的金字塔尖,会越接受个体性。进行个人思考,保有个人权利,也更趋向孤独。反之,则会喜欢抱团取暖、定居、互相依赖、需索。也格外强调对家族、父母、区域的服从,对婚姻的占有与控制,对集体归属的渴求,以及获得个人权力与财富。


" 俗世没有稳定和永久,如同浪潮起伏的海洋,始终动荡,始终深沉。"


关于作者 Cloudy

公众号:阴天相会

墨大硕士 | 腾讯产品经理 |暂居深圳

#互联网求职##职场#
全部评论
up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1-11-14 16:09
up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3-04-25 05:41 上海

相关推荐

评论
3
10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