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AI医疗窘境
腾讯出了款AI显微镜,市场一片哗然。
AI被认为是新时代解放劳力型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的最佳手段。所以,当医疗和AI结合,国内外医疗资源紧张的“毛病”有了治愈的曙光,只是医疗系统自上而下的AI化变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时至今日医疗产业的AI化仍需花时间、花精力、花财力去推进。
在这样的市场大势下,腾讯、阿里、百度、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在智能医疗产业取得的一丝成效,都是医疗产业整体AI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每一份成果从科学研究到成品试验以及落地应用都面临层层考核和价值审视,相当于给大科技巨头设立了医疗产业AI化的“减速带”。
就腾讯AI Lab推出的智能显微镜而言,智能显微镜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理诊断流程存在的手工依赖性强、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但从另一价值层面(专业度)来说,这套智能显微镜系统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还远未达到能替代病理医生的程度。
市面上其他AI医疗产品多被定位于“助手”的位置,但这不妨碍腾讯、阿里、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继续在AI医疗领域深挖掘,因为医疗业内已经达成共识:医疗系统的进一步优化需要AI。
医疗需要AI
医疗产业需要AI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医疗系统必然需要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国内医疗资源短缺和失衡的问题迟迟未能得到缓解。
一来,不同省份或城市,医院、医生、医疗设施资源分布不均,AI则可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
生活中有一个现象:在小城市里,病情严重的病人医生往往会建议转院治疗。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优质的医疗设备和医护资源大多集中在发达城市与地区,所以小地方的病患只能到大城市医治。
从医生数量分布来看,我国医生数量分布极不平衡,高质量的医疗团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中国卫生和健康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山东省的执业(助理)医生数量为29万人,排名全国第一,而后广东省27.6万人、河南省23.6万人、江苏省23.3万人。
医院资源供需也是严重失衡。从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截止至2018年11月底,我国共有医院32476个,其中三级医院仅有2498家,占7.69%;然而,三级医院就诊人数(截止至2018年11月)却达到16.46亿人次,占全国总人次的50.97%,医疗资源供需明显不匹配。
二来,这些年医疗数据量急剧增长,按传统方式处理起来耗时耗力耗金钱,而借助智能运算可以准确、迅速处理数据难题,压缩处理时间和人力成本。
IDC Digital预测,截至2020年医疗数据量将达40万亿GB,是2010年的30倍。同时,未来数据生成和共享的速度迅速增加将会导致数据的加速积累,面对庞大的医疗数据量,人们只能借助计算机智能运算进行甄别和处理。
再有,智能运算除了可以高效分析医疗数据,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并发现病症规律提出参考治疗方案之外,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在海量信息中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形成电子病例数据和电子健康数据。
三来,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长期、慢性疾病数量增长的情况下,大健康市场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造就了对AI医疗的巨大需求。
据有关调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平均余寿中,约有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各种慢性病的状态,患各种疾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60%-80%。而在病人多、医生少的条件下,人工智能有能力减轻临床医生的负担,提升医疗诊断效率。
由此,AI医疗具有很大市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数据,2015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2016年同比增长26.3%达到141.9亿元;2017同比增长52.8%至216.9亿元;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增速高达56.3%。预计2015-202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4.5%,预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710亿元。
而今,在AI技术的日渐完善,以及市场需求的催促下,医学影像识别、智能辅助诊疗、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成为热门研发领域,“AI+医疗”也已成为头部科技企业的必争之地,阿里健康、腾讯、百度等科技巨头积极布局AI医疗产业。
腾讯急建“医疗城堡”
马云曾直言“中国下一个首富在大健康领域”,而“地主”更有希望延续“地主”地位。
消费互联网时代,腾讯凭借社交、游戏和投资稳坐互联网巨头宝座,而今赛道更换,产业互联网成为腾讯发展方向,也就避不开对医疗产业的探索。
2018年腾讯进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增设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旨在依托云、AI等技术创新,打造智慧产业升级方案,探索用户与产业的创新互动,助力零售、医疗、教育、交通等产业数字化升级,同时协助企业更智能地服务用户,构建连接用户与商业的智能产业新生态。
目前,腾讯在零售、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中AI医疗关乎消费者生死存亡,所以更引人注目。
早在2012年,O2O概念火热,医疗行业初步触网。腾讯基于强大的流量入口优势,与全国数千家医院达成合作,推出微信预约挂号、缴费、候诊等线上服务,解决线下挂号、候诊、缴费时人群拥挤的问题,优化医生、医院、患者之间的连接与服务。
再有,2017年互联网医疗企业丁香园、春雨、杏仁、平安线下诊所遍地开花。腾讯与医联、基汇资本合作推出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企鹅医生”也积极在线下建立企鹅诊所,开展企鹅医生线上线医务服务。
以上阶段,腾讯在医疗产业的探索依旧是落在优化用户服务质量上,真正将AI落到医疗诊治层面是在腾讯成立AI实验室,接二连三推出AI医疗产品并成功服务于医生、医院之后。
2017年,腾讯聚合了AI Lab、优图实验室、架构平台部等多个顶尖人工智能团队,推出首个应用在医学领域的AI产品腾讯觅影。
经过多年蛰伏,腾讯觅影专注的AI影像和AI复诊领域,可以说已经获得了专业人士的认可。在应用成效上,目前“腾讯觅影”利用AI医学影像分析辅助临床医生筛查早期肺癌、早期食管癌、眼底疾病、结直肠肿瘤、宫颈癌、乳腺肿瘤等疾病。而且,其阅片能力已经能精确定位3mm以上的微小肺结节,检出率≥95%。
腾讯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的布局不仅局限在研发AI医疗产品和系统上,还热忠于投资。
据网络公开统计数据,腾讯投资轮次及次数分布情况如下:天使、Pre-A轮和小资金量战略投资总共7次,A轮-C轮共31次,C+轮及之后为3次。投资范围包含了丁香园、微医、卓健科技、医联、好大夫等互联网医疗独角兽,还有以特殊人群行为管理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健康科技公司量子健康QTC Care、提供医疗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森亿智能等等。
在不断进行AI医疗产品研发和大规模的投资下,腾讯之于医疗大健康的成本投入也在持续增长。
关于腾讯投资医疗产业的数额,早在2018年就超200亿元,腾讯整体营收成本也处于上升态势。腾讯财报显示,2019年腾讯营收成本持续上升,第四季度更是以近60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尽管最近三个季度的营收在保持增长,但毛利润却基本持平。
至于腾讯AI医疗商业化何时成熟,腾讯副总裁丁珂曾答到:商业不是腾讯医疗的第一步。
或许从组建开始,“腾讯觅影”就被指定在目前不考虑盈利的位置。但腾讯智慧产业事业群为医疗、交通、教育等不同产业提供定制解决方案将会产生很大的销售、开发成本,势必会影响其整体的利润。而且,第一步不考虑,那第二步呢?AI医疗前期的投入能否收获同样的回报,还是个未知数。
综上,腾讯通过自建和投资等方式在医疗大健康领域进行了不少探索,在这过程中,付出了高投入的代价也遇到了一些挫折,但终归有收获。那年,腾讯觅影发布会当天,马化腾在朋友圈发了六个字:一小步,有希望。
AI抗疫,危机与转机共存
腾讯医疗的“有希望”传递到了今年疫情的防控中。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突袭,至今为止全球疫情还肆虐中,而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AI的应用非常广泛,从大数据监控、辅助医疗影像筛查到智能体温测量如影随形。
对于腾讯、阿里、百度等开展AI医疗的企业来说,疫情是危机也是转机,AI医疗技术和产品在疫情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和普及。
疫情来势凶猛,国内外基础防疫和应急体系受到挑战,大量的防护物资出现供应缺口、基层医护人员紧缺问题凸显,困扰着医疗系统的高效运营。经此一疫,人们看清了医疗产业的薄弱点也看到了AI医疗带来的希望。
阿里达摩院上线基因测序AI算法,提高效率的同时还可精准分析病毒变异情况;同时,达摩院的医疗影像AI在武汉火神山、郑州人民医院等168家医院上线,诊断病例超过29万,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医师的工作量。
腾讯则与钟南山院士团队达成合作,共同成立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目的是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攻坚流行病、呼吸疾病和胸部疾病的筛查和防控预警。此外,“腾讯觅影”AI影像医疗和腾讯云技术的人工智能CT设备,也在湖北多家医院部署协助医生对新冠肺炎进行诊断,提供辅助诊断参考,提升工作效率。
疫情期,AI影像医疗被委以重任是对AI医疗的肯定也是对其背后研发公司的认可。
疫情爆发前,AI影像医疗技术已走过四、五个被市场检验的年头。一方面,AI医学影像用于简化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病灶、快速得出量化指标这一流程。另一方面,AI医学影像与医师协作的方式大幅提升检查效率,缩短了医师看影片的时间从而减轻其工作量。
除了AI医学影像技术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检验之外,线上医疗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出来。
疫情期间,宅在家的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随之升温,线上问诊人数激增。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阿里大健康、百度医疗、腾讯医疗等医疗平台用户纷纷上涨。
腾讯医典的医疗信息访问量超过6亿;腾讯健康码已被超过300个县市的9亿用户使用,累计访问量达80亿次;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9800万。
总而言之,疫情在全球肆虐,为 AI 医疗技术提供了施展的空间,让医疗 AI 价值在抗疫中得到检验,也让广大的基层医院认识到了AI的用途和优势,客观上扩大了AI医疗的影响力,从而加快相关医疗产品落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疗 AI 企业产品落地难和营收爬坡难的发展瓶颈。
BAT再战智能医疗
在国内,但凡新领域、新风口、新改革都少不了 BAT的角逐战。这两年,BAT三家做出了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战略调整,在医疗产业也一副你追我赶的情形。
一直以来,阿里有医药电商、百度有医疗大数据,医疗AI被认为是腾讯在医疗领域弯道超车的机会。
阿里健康2019财年报告显示,96.49%的营收来自于医药电商相关业务。可见,阿里健康则紧紧围绕着医药建立自身生态已相对完善。而在腾讯医疗健康版图中,迟迟未涉及到医药环节,显然在医药领域已落于阿里之后。
再有,在AI医疗领域,腾讯与阿里的研究进度相差不大。在腾讯觅影取得突破的AI医疗影像环节,阿里巴巴达摩院也推出了CT 影像识别算法、 AI 系统、AI医生等等。目前, 阿里CT 影像识别算法,大大缩短了 CT 影像分析时长;AI 系统更是在浙江、河南、湖北、上海、广东、江苏、安徽等 16 个省市的 170 家医院落地,诊断超过 34 万临床病例。
那年,在医疗事件后,用户百度医疗搜索的信任度一落千丈,为改变医疗搜索窘境,百度对医疗搜索团队进行优化调整,整体裁撤百度移动医疗事业部,并提出:集中资源将医疗业务重点布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目标。
而今,百度医疗又显生机。百度作为互联网用户的知识查询入口具有先天优势,在疫情期间百度搜索流量增长率超过30%,医疗方面的搜索问询量更是同比增长35%,颇为亮眼的用户数据,彰显了百度医疗的医疗数据实力。
值得关注的还有,早在2018年百度就开始做医疗影像,不仅成立AI创新业务部(百度灵医),还成功发布3款医疗AI产品:AI眼底筛查一体机、智能分导诊、CDSS辅助诊断系统。
参与AI医疗角逐的似乎不止腾讯和阿里、百度三家,连华为也上了。
2020年4月3日,华为云宣布启动全球抗疫行动,用云计算和AI等技术,携手伙伴帮助全球客户共克时艰,而在本次全球抗疫行动中,华为云将免费开放AI医疗服务和相关云服务。
关于华为AI医疗实力,华为云全球市场总裁邓涛直言:“华为云前段时间在中国联合伙伴运用云、AI等创新技术抗击疫情,在AI辅助CT影像诊断、药物筛选、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不可避免的是,随着ATB的深挖掘,AI医疗规模、技术迅猛发展,数据安全性和隐私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对于用户而言,数据是一个敏感词,在数据安全和隐私方面,相关部门还未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合理地解决医疗数据应用问题,大部分用户在公开使用个人医疗数据方面持着反对意见。而且,医学影像还存在数据孤岛问题。对于医院而言,医疗数据是资产难谈开放,不同医院之间的医疗数据往往不互通,导致相关研发受限,企业难以盈利。
医疗数据是AI医疗重点也是痛点,在数据问题还没得出解决办法之际,AI医疗的发展又面临2020年整体性的经济衰退的挑战。
王兴曾表示:“2019年可能会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这一言论,在宏观经济上已得到了证实。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受疫情影响,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虽然,在线医疗、AI医疗等领域因疫情获得了用户、市场的检验,但在经济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AI医疗自然无法独善其身。
众多企业布局AI医疗,这场医疗市场混战会越来越精彩,但眼下AI医疗还未站稳脚跟,商业化之路尚不明晰而且经济大环境走下坡路,2020年各大科技企业对于AI医疗的投资也会有影响。AI医疗企业以往的道路难行,未来的道路也难行……
小结
对于整个医疗产业而言,AI或许是对抗医疗技术落后、资源分布不均、医师资源短缺的华山一条路。但当疫情被控制,用户对AI医疗一时的热情退去,相信唯有真正能为医院、医生和患者带来价值的AI产品才能脱颖而出。
而在残酷的BAT追逐战中,唯有技术、服务双领先的企业才能永久生存,摘取桂冠。对于腾讯医疗而言,与“医疗首富”的距离还需要跨越技术、服务、医疗数据、市场政策等不少拦路虎。当前,AI医疗的探索和投入依旧像是一个无底洞,或许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文/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