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的对比
人物性格:
关于《城南旧事》
小时候,看到《冬阳 童年 骆驼队》的时候,常常在想,这是一个怎样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呀,傻傻的在阳光下学着骆驼咀嚼的样子,有趣而生动,这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个小孩子,远不止活泼可爱,若说用一个词去形容她,我以为是聪慧。
说其年少早慧真的是一点都不为过,在兰姨娘那一章节,小小的英子在发现爸爸和兰姨娘之间的暧昧的时候,竟然聪慧的懂得为兰姨娘和德安叔牵红线,这种聪慧与早熟,让我不得不感叹她的狡黠与机智。
虽然说城南旧事中,讲述了好多人的悲剧故事,但是英子所怀念的城南的生活,其实是幸福的,话语里都是淡淡的温情与幸福,她的生活是幸福的,不被贫穷所制约,身边的家人都是非常关心她的,所以她在北京的生活是她一直在怀念的温暖与美好
关于《呼兰河传》
而在呼兰河中的萧红,常在后花园里调皮捣蛋,喜欢用手指戳破窗户上的洞,还会偷偷拿家里的吃的去和朋友一起吃,这就展现了一个传统的小孩子的形象。
然而萧红在呼兰河的生活比起英子来说就显得凄惨的多了,会用针戳自己的祖母,对自己非常冷淡的父母,唯一的温情仅仅来自于自己的祖父,所以呼兰河传里,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人情的冷漠。
儿童视角:
有人评价,比起《呼兰河传》,《城南旧事》要显得世故的多,是小孩在以小孩的眼光讲大人的事,然,我想到城南旧事中的英子,我觉得只有小孩子才会不管大人的劝阻,一心要去和惠安馆的“疯子”说话,只有小孩子才会舍不得宋妈,任性的要让她留下来,我觉得说是在扮演一个儿童,不如说是这个孩子希望这世界的每一个故事,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所以做出了很多很聪慧的努力,但现实很残酷,社会上有太多悲伤的故事,故事不一定有一个好的结局,但是英子希望的,就是做一件件好事,去帮助这些故事变得美好。然而在作品中,我读到了英子一种淡淡的委屈,她帮助秀兰和妞儿母女团圆,在大人的眼中,却成了秀兰拐走了孩子,英子在和厚嘴唇小偷交往的过程中,意外捡到的铜佛却导致了小偷被抓,宋妈也得忍受骨肉分离之痛这一切的种种都在叙说着生活的不如意,可是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还得继续走下去,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所以我们总是要往前走的。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参与者,他们都在生活中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在为这美好的生活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
而《呼兰河传》之所以描绘了一个天真的小孩子的形象,我觉得是因为,作者对于当时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批判的,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愚昧,无知,这种尖锐的批判在以孩子的口吻叙说的时候,变得柔和了很多,一切都好像是小孩子眼中有趣的新鲜事,让人们觉得不那么尖锐。
“我”与故事
城南旧事中的英子,遇到了很多命运悲惨的人,她们更多的是妇女和儿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面临着悲剧,而英子在这些故事里面,一直努力的让自己参与其中,帮助他们摆脱生活的悲惨,或许,有些时候,结局并不一定是美好的,就像团圆了的妞儿和秀兰,最终还是遭遇车祸死去了,厚嘴唇的小偷还是被抓走了,但是英子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还在其中,她希望每个人能够有更美好的将来,所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着。
关于《呼兰河传》
萧红的《呼兰河传》用了很多的笔触去描写当地的民风、民俗、民生,在呼兰河的萧红是恣意的,恣意的活在孩童的世界里,她可以做一个小孩子,调皮的戳破窗户上的纸,或者去偷家里的东西,恣意的躺在后院里,总是做着各种各样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萧红的呼兰河传里,故事里的人们,往往因为封建的制度、社会的愚昧而造成的种种悲剧,这种悲剧与当时的民风、民俗是分不开的,而我不是这些故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们的故事带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深省和思考。萧红是很反对并且批判这样的生活的,她渴望破除封建的制度,改变眼前的愚昧无知,摈弃这一切她所不喜的东西,去换上崭新的将来。
两部作品都是以女童的角度,以儿童视角去表现当时社会上的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也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悲剧故事,她们都试图以一种不那么悲伤的角度,去讲述一个个不那么美好的故事,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带着淡淡的悲剧,然后我们还得继续走下去,就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该长大了,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祖父也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那些纯真的童年就像是开在记忆里的花朵,淡淡的散发着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