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大概是两个月前,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一个片段,是王志飞演的商鞅,于是唤起了尘封很久的记忆。大约是高三的时候,曾零零散散看过几集《大秦帝国之裂变》,当时非常喜欢,甚至在过年的时候不看春晚,转而去看此剧。但因为时间的原因,一直没能完整的看完,引为憾事。于是决定从第一集开始,从头看起,谁知竟一气接连看完了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和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甚至还看完了与之接续但不属于该系列的《皓镧传》。高二的时候因为喜欢春秋战国史,把冯梦龙先生的《东周列国志》仔细看了两遍,如果说《东周列国志》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概览,那么《大秦帝国》系列则切入其中一国,通过介绍秦帝国的发家史以及与之交错的列国纷争带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恩怨情仇。
题目为何要做《大秦帝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段大秦历史可书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然而独独让我羡慕的便是诸子百家争鸣,不拘一格,先秦时期的那段洒脱时光,一个自由的时代,一个罗曼蒂克的时代,但那个被现代卫道士弃之如敝履的时代过早的随着秦的一统而逐渐消亡。自孝公起,三代辅臣皆出自魏国,商鞅阳谋天下,大盘论国,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孝公与之结为好友;张仪阴谋诡辩,骗尽六国,自称追名逐利之徒,惠文王尊为相邦;范睢睚眦必报,远交近攻,残忍杀生,是昭襄王豢养的鹰犬。再之后便是吕不韦奇货可居,秽乱宫闱。每一阶段的辅臣确是为了当时的秦国而制定国策,可却一代不如一代意气风发,一代不如一代洒脱。他们只是历史大环境演进下的缩影,改变倒也不能全怪他们,要怪就怪那个罗曼蒂克消亡的时代。
秦军食草,秦人可畏
仔细考证了下秦国的四世之乱,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师隰(即其后的秦献公)年幼,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子秦惠公继位。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对蜀国发动进攻,攻占了南郑。病死,其子秦出公继位。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国庶长改在河西迎立公子连为君,是为秦献公。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即位第二年,便将都城向东迁都到栎阳。后来的大反派:老而不死是为贼的老甘龙之于献公怕也与商鞅之于孝公所差无***,平了四代乱政后,秦国已然是一个被敲骨吸髓的病人,病入膏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秦魏大战中当时的中庶子商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秦军食草,秦人可畏。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是献公时期的主旋律,以战止战,秦国的国力消耗殆尽,当时的秦人以一种极大的意志在难以忍受的恶劣环境中挣扎求生。孝公即位之后,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秦国,秦军没有完整的铠甲,没有能够饱腹的食物,而且私斗之风盛行,六国皆嘲笑弱秦。孝公为了振兴秦国,发出招贤令,遍寻大才,甚至要与之共享秦国。当是时,曾在魏国名店大盘论国,不为名利钱财,只为一展抱负的商鞅入秦,与秦公日夜畅聊,废寝忘食,不管是客卿也好,大良造也罢,甚至最后的商君头衔,鞅也不以为意,只想把法家的思想运用到实践,把平生所学都用上,实现自己的抱负。实行商君法令,明知别人陷害,仍然说出:法不诛心但诛行,没有证据绝不以势压人,练新军,禁私斗,乱世用重典,同时又以军功进爵,给了底层百姓向上的一条路。终于在新的河西大战里大破魏军,声明显赫的魏武卒引来一败,但鞅敬佩老龙贾,没有杀他。即使到了最后为了引出一众叛乱之人,甘受车裂大刑,以阳谋对阴谋,以血护法。电视剧虽有美化之嫌,但当时的那种舍命求义的精神可见一斑。
抛开主线,我们还能发现很多展现当时风骨的一些事情。为报白雪的大恩,门人和自己的至交好友互相刎颈于帐内;白雪散尽家财为了知己终身不嫁,在商鞅车裂之前甘愿饮毒酒赴死;商鞅的老师于理着让魏王杀鞅,但于情又让商鞅逃跑;两军对垒,有宋襄公不击敌于半渡的风度;王子犯法于庶人同罪,嬴驷被放逐在山河之间;齐国田常慨然:君以国士待我,我则以国士报之;以死明志,证秦公乃天下少有之明主。
秦人清苦的年代,虽然生活冷酷,但很热血,人的行为很纯真,认死理,在现代人眼里可能是犯傻,也可能被说做沽名钓誉,但我以为,那个时代当真是敢爱敢恨的好时代。
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家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我张仪乃名利之徒。常常会从这位疯癫张子身上看到吕秀才的影子,癫狂,率真,直言不讳。于情爱之事又显木讷。没有后期收音的《纵横》实在是大爱,比起第一部《裂变》理想主义的悲歌而言,《纵横》显得更为真实一点,像是现实主义的喜剧。惠文王癫狂,和这位相邦倒是很配,君臣二人都经历过一大段时间的不得志,也都骤然得到高位,虽然满口嘲笑仁义道德,以邦交加战争组合的形式纵横天下,但本心仍然保留着士人风骨,明知犀首公孙衍去了魏国会有大患,仍然大方的放他走。
其实比起《裂变》的孝公和商鞅的独角戏,《裂变》更像是以惠文王和张仪为主的群戏。当时,日趋强大的秦国,使列国陷于极度恐慌之中。犀首离秦入魏游说六国结盟合纵,对秦国构成合围之势。秦国陷入空前大危机。张仪频频出手,纵横捭阖,一次又一次突破外交困局和险局。《纵横》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视野,历史的模糊人物,简单几行字的叙述变的有血有肉,鲜活起来。
剧中的嬴驷有些疯癫,这也是为人所诟病的一点,但惠文王少年放逐山野,青年在新婚大典上被娶的魏女用刀刺伤,到后来的老甘龙叛乱。应该是受不了一次又一次刺激,所以行事有些偏激;屈原虽然清高,是忠臣,但劝谏的方式有问题,难怪怀王不爱听,放到今天,谁当了 王也受不了这些僭越的语气。但是楚怀王也从来无意杀他,二者更像是相爱相杀,老怀王也并非昏庸无道,只是有点儿蠢而已;昭阳并不是昏聩之臣,曾数次保护屈原。曾经历史书上固化的形象被生动的诠释。
公子疾、公子华与惠文王兄弟情深。张子与昭文君有赠剑之情。虽然没有孝公时大盘谋国的胸襟,却也道德的使用了实用主义之法。诡辩天下,骗尽诸侯,大破合纵,使商君时代打造的大秦基业能尽数保留。最终张仪离开了秦国,与犀首回顾一生,和自己、和别人、和天下达成了和解。其实,张仪并非名利之徒,他口口声声的名利之徒只不过是在嘲讽满口仁义道德的世人和追名逐利的时代。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似乎每一个秦王的即位都需要以血腥为开端,平定了季君之乱后,昭襄王赢稷正式登基。《崛起》是阴谋家和刽子手的时代。贵族们的丑恶嘴脸一个个都被扒开来看。复仇、夺权、杀生,每一样都是人性至恶,比起前两部,《崛起》类似于现实主义的悲剧。以昭襄王的成长为主线,从最开始商鞅孝公的臣多于君,君臣共舞合作关系到后来惠文王和张仪的重用关系,直至昭襄王以君为主,臣为剑或鹰犬。昭襄王时代的结束也就是罗曼蒂克消亡的时代。
秦武王问鼎天子、芈氏外戚专权、昭襄王私自囚禁楚王,范睢睚眦必报,长平杀生45万赵军。不仅仅是昭襄王,开始的副线,苏秦弱齐,以为死间。最终以一人毁掉了一个国家的元气,当年齐在燕的烧杀抢掠如今在齐的国土上上演。信誓旦旦的苏秦以诡辩之道骗取了齐王的信任,疏离孟尝君,当然孟尝君也是博名利之徒罢了。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就这样到来。
此时的君臣关系已经演化为主仆关系,之前是良臣择明主,现在是主人豢养鹰犬、使用刀剑。昭襄王以范睢为鹰犬,以白起为刀剑。水淹楚国都城,吞食三晋,远交近攻,此时天下只有胡服骑射后的赵可与一战,然而长平一战后,坑杀二十五万赵卒,自此邯郸城内家家户户无男丁。说起鹰犬,范睢名副其实,当时范雎住在王稽府中,向王稽请教嬴稷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体察嬴稷之心。最终废穰侯,驱外戚,一人亲政。而范睢在秦王面前也是一副卑躬屈膝的样子,愿替秦王背骂名,不愿但不能不背的白起带着杀神的恶名被赐自尽。
赵括纸上谈兵固然不对,但当时粮草难以为继,实在也不能都怪赵括一人;怀王虽然昏聩,当即使被囚禁也不愿背离国家,最后投国无门而死;四大公子又有几个名副其实?怕都是博名利之徒罢了;白起并非真正的杀神,若非秦王命令,他也不敢,当然秦王也出于类似的无奈;历史有时很偶然,但历史真真实实的是综合现象,不能片面观之。
昭襄王之后,是当了十五年太子的孝文王,在长寿老爹的帮助下,自己只当了三天王,之后的庄襄王也只当了三年王,赢政即位,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此后中国历史进入中央集权的封建时代,再无异彩。这段时间的连续剧虽不尽然是史实,但也着实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人性和复杂行为后的动机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古代不仅仅是忠君爱国和追名逐利,也有良臣择主,百花争鸣;不仅有刻板无趣和礼仪道德,也有仁义背后不为人知的龃龉。
人性,自古至今都大体相同。科技改变不了,解放思想也改变不了。大秦帝国的罗曼蒂克就这样过早的落下了帷幕,我想,我们这个时代也需要某种罗曼蒂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