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歪门邪道的读研生存法则
你必须事事有回应,但不能件件有着落
半夜导师甩给你一个公众号说这个方向可以研究研究,组会前同门问你能不能帮忙训个模型,这些情况你就等起床、等开完组会后再回复,至于干不干,那就看你心情了。
“事事回应”是职场生存法则,但研究生要这个有啥用。 当你说“好的我马上处理”,导师就会默认你的时间无限;当你说“这部分我下午弄完”,同门会记住你俩小时能完成一个完整分析。更可怕的是,这些口头承诺会形成路径依赖:下次导师需要临时汇报材料,第一个想起秒回消息的你,因为你比豆包还好使;同门遇到难题直接把锅甩给你,反正你擅长这个,比GPT还会改bug。
所以可以参考的是“模糊响应”艺术:
收到导师消息时回“我查收了,正在处理中”(不说具体完成时间)
面对同门求助时说“我先做完A和B就看看你这个,可能得等两天”(强调机会成本)
被要求额外工作时答“我需要先确认实验进度,稍后给您答复”(争取决策时间)
有些事情你不做,就会发现,他自己就没了
导师周五晚上让你帮忙设计一下他二舅家智慧养猪场的方案,师兄周六半夜让你帮忙改几张PPT的插图。你先答应,然后说自己现在没电脑,等周一就干;或者周末断网做实验,周一才看见消息。这样你就会发现,不管任务当时多么十万火急,周一也已经量子蒸发,不见了。
毕竟这些待办事项一个个都是薛定谔的猫,一个材料真正的截止时间是30号,层层通知下达下来就变成了月初,大伙都给自己留冗余时间,那如果这活跟你关系不大,只要你拖,之后会有人收拾烂摊子的。(前提是这活真的不重要,不要干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你的靠谱程度和你的工作量成正比
课题组里头“能者多劳”的本质是能者多劳、多劳者更多劳……但不多得。实验室里最忙的人,可能不是能力最强的,但一定是最老实的:导师的微信秒回,组会汇报内容最多,长此以往的后果就是:
这次你用一天完成了工作,那下次的DDL就是一上午;你擅长处理数据,那同门卡壳的数据也交给你处理;你画流程图好看,那以后的PPT都是你做。
然后就想到了“我有一个朋友”的师弟,干啥事都说“不知道啊”“我不会啊”“你去做吧”,虽然损人,但是利己呀。所以应该记住的是:你要有用,但你要让你的导师觉得你没有用。你的毕业证连你的研究方向都不写,更不可能写你帮别人改过多少PPT、帮导师写过几个立项书。
如何平衡科研和生活的动态平衡?
相信自己有在DDL前完成任何工作的能力;
DDL会不断刷新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状态的峰值;
当效率低下,状态进不去的时候,说明DDL还早;
你放心,你一定能够在DDL之前完成这项工作的;
DDL还很远的时候,就当没有DDL;
DDL接近的时候,就当没有生活;
DDL跨不过去的时候,继续当没有DDL。
#牛客激励计划#作为牛马,为了那点“窝囊费”,难免有些抱怨和感悟,汇总一下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