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准备7】就业下沉时代,如何摆脱困境

就业下沉,貌似是2023年新出现的一个词,刚开始官方的定义大概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重心逐渐下沉,进入到地级城市及以下地区工作,县城体制内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

想起来前两天随手发的一篇帖子,大概是讲人们更倾向于二十万的济南工作,也不想选五六十万大城市的工作,本来我以为是山东人的成见,没想到评论区里也都是共鸣,然后就进行了一那么小会儿的反思:这说明现在的工作性价比越来越低了。想起来之前舍友跟我分析,要是在北京一年50万,天天加班到十点不说,一年只能攒下来多少多少钱,多少年才能付得起首付,解决户口问题又要怎么办,付完首付后换房贷又要多少年……总结就是:生活无望了,如果想过上不那么遭罪的生活,很多工作的收入甚至已经无法支付生活成本,以至于需要家里贴钱工作。

包括我之前放弃上海和北京offer的原因也很直接:对我这样一个传统思维的人来说,如果这个城市注定对我来说是个过客,那我也没太大必要用几年时间去途径它,这些城市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我的收入能力,一旦买房,几代人瞬间返贫,而我留在二线城市或者选择回家考公的话,只需要付出较低的生活成本,甚至只需要添双筷子。现在想来,所谓"下沉"不过是换个池子游泳。留在二三线城市的同学可以用十几万年薪买到主卧带飘窗的房子,北京的朋友在五环外合租却要拿半幅窗帘当月亮。这不是失败,是更务实的生存智慧——当北上广的霓虹灯照不亮蜗居的隔断间时,小城夜市里滋滋作响的铁板鱿鱼,未尝不是另一种人间烟火。连丈母娘们的KPI都从"有房有车"变成了"有编有闲",这不是向现实低头,而是学会了在时代洪流里重新校准人生坐标。

但是我心里是有不甘的,不想用我的例子去教育别人,我在帖子《【未来准备1】秋招结束了,有些感悟想要留给后来者》中讲了马太效应,指出当前的就业环境确实艰难,但这并非我们的错。但如果要追溯责任,那只能归咎于上一代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将社会带到了如今这种困境。道理很简单:自21世纪第二个十年起,改革开放四十年所积累的财富迅速缩水,根本原因是人们的思维发生了根本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勤劳致富,致富光荣"的观念逐渐被扭曲成了"谁富谁有罪,谁穷谁有理"。这种变化的底层逻辑,从“一切以我为主,一切由我来改变”变成了“等待别人给我机会、给我指导、给我钱”的心态。外在表现上,这就是从“创造财富”的心态转变为“守护财富”的心态。而我们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们,理应以创新为荣,应该以改变世界、打破规则为目标,而不是将考公考编、顺应规则当成自己的终极目标。

我没有非常否定这样的思维或者选择的意思哈,只是自己寻思了一些应该做出哪些改变的想法:

首先,思维方式必须要转变

我们可能需要回归到“勤劳致富,致富光荣”的理念才行。因为当你富有时,你不仅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贡献更多的税收,甚至能够推动社会规则的改变,做出更多对世界有益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国行为,富有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能为社会带来更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财富创造的价值,而不是消极地反对资本家。毕竟,若我们不尊重资本,资本又怎会回报我们?

其次,尽量不要过度依赖父母和老师的经验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快速迭代的科技革命的初期阶段,这个社会的产业每天都在日新月异的更新,它的迭代速度远超我们自己思维的判断。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很可能已经脱离了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尤其是许多老师身处校园的保护中,他们的世界观往往更加狭窄。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一代人正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时期,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抓住机遇,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自然趋向保守。我们今天之所以把考公考编当作光荣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了这种教育影响。我用了六年的时间才终于让父亲意识到我的专业不适合考公,用了一年的时间才终于让他们知道航空单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而这些道理从我接触的第一天就意识到了。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理论知识”一样,它们看起来很有道理,像数学公式一样明确,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比如,很多人小时候都学过“努力就能成功”的道理,但现实却告诉我们,成功往往不仅仅是努力这么简单,它还涉及到时机、资源、机遇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像我们在学数学时,明明知道“1+1=2”,但如果我们用这个逻辑去解答复杂的经济问题,显然是不够的。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教科书的公式和定理。我们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就像是那种单纯的数学公式,它看似正确,但真正进入社会后,会发现问题比这些理论复杂得多,不能仅凭“公式”就能找到所有的答案。

第三,找到工作就去做,放下孔乙己的长衫

拿我自己举例子,现在真的有不少大学生缺乏真正的进取心和自信,我们在文化适应力和知识运用的灵活性上其实并不能算得上优秀。我们虽然有更多的理论知识,但在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上,可能还差得很远。如果我们想在当前这个财富快速缩水的时代重新找回竞争力,就必须尽全力的相信自己。首先要打通通向“真实世界”的管道,而这条管道就是工作。

前两天跟表姐聊天,她说他们设计院今年不仅没有招到人,还离职了好几个,结果发现,尽管是热门专业,但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去应聘设计院,觉得工资低、工作辛苦,这个现象让我非常吃惊。所以我觉得真的应该趁着还没毕业,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多实践,多实习,哪怕拿不到大厂offer,也要在这一领域下积累工作经验,毕竟没有实习过,是我一直的遗憾,关于实习也可以看看我的帖子《【避坑指南7】实习是校招的加速器,而非通行证》

最后,重新审视考公考编的“上岸”观念

关于你到底适不适合体制内,可以看我的帖子《【行业解析4】:广义的体制内,公务员、事业编、央国企和高校的区别》。我不会鼓励任何一个向外询问自己要不要考公考编的人,不仅是因为谁也无法预测五年后会不会迎来大规模的缩编,这已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就像我秋招拿到了不止一个“事业编”但在岗不在人的offer,更是因为他能问出这个问题来,大概率说明他的家庭背景给不了太大的支持,而这个支持在体制内是非常关键的。为什么我选择不考公考编?因为我是普通人,没有资源,也没有背景,在我看来,普通人的试错成本最低——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所以勇于尝试,敢于犯错,才是我们应走的正确道路。

说到底,就业下沉不过是面镜子,照见我们这代人的清醒。我不想像《骆驼祥子》里祥子要攒钱买车一样天天计算首付还差多少,当买房落户从人生必选项变成超纲题,我们终于有勇气撕掉标准答案——毕竟,卷面分再高,也不如把日子过成加分项。当整个社会都在讨论"上岸",或许真正的彼岸不在体制内外,而在能否把双脚扎进生活的泥土里。毕竟,参天大树要生长,向下扎根和向上生长同样重要。

#牛客激励计划#
SAGIMA牛马咖啡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作为牛马,为了那点“窝囊费”,难免有些抱怨和感悟,汇总一下叭~

全部评论
写的太好了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0:48 北京
写的真不错,sagima哥哥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7:18 北京
楼主分析得很透彻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9:40 湖南
就业下沉值得思考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9:51 湖南
mark济南工作情况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19:59 黑龙江
uu写的也太棒了吧!!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20:09 黑龙江
总结的很到位,点赞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昨天 20:54 辽宁
分析得很好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6:13 北京
一上来就把杠杆加满了,年薪200w也吃力啊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今天 17:13 广西

相关推荐

评论
21
23
分享

创作者周榜

更多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