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四年学习路程

写在开头:本文主要是对秋招历程有感而发,回望大学的四年学习之路

个人bg:25届,双非本,计算机课班专业;经历 小公司(实习-前后端)-> 小米(暑期-后端)-> 字节(秋招-后端)

前期学习

站在大海边,期待与迷茫并存

高中时期的我就像大部分的中国高中生一样,过着机械但又目标明确的生活,对未来想要从事什么行业、喜欢干什么事情一无所知,也没有心思去思考。当真正出分报志愿的时候,思考的也不是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而是什么专业比较好,怎样报名才能不浪费自己的分数。于是乎,阴差阳错之间进入到了计算机的课班专业。

进入大学,这里有的地方和我期待的一样:美丽的校园、五湖四海的同学、玲琅满目的课程、自主的生活经费;但也有让我刚到迷茫的地方:我来上大学是为了什么?是真的想要学习什么知识?貌似并没有,仅仅只是遵循父母的期待,仅仅是为了老师口中的“上大学你就轻松了”,仅仅是想让自己和同龄人一样,不会被当作异类。

航行一帆风顺,自信,却不知已身处第一座愚昧之峰

在进入大学后不久,学校的老师就给我们展示了往届学长学姐们优秀的就业成绩,同时也请了很多保研或进入大厂的优秀同学给我们做分享会,这个时候的我好像找到了一个初级目标,就是想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我开始有意识的寻找一条路:加入了一个以技术学习为主导的社团,社团当中的成员都是非常优秀、有学习动力的人,在这里认识了很多要好的朋友;参与各种大创,在里面主动负责技术方面的开发;联系相关老师,帮其或其实验室开发简单的程序

这个时候的我是自信的,对未来充满希望。不论是校园社团、项目组的面试轻松通过,还是帮助老师成功开发程序,对于我来说一切都符合着预期,似乎只要按部就班的走下去,我就可以达到我的初级目标

求职过程

日常实习

发现前方的道路坎坷,却迷失在愚昧的山顶,不愿放弃眼前的幻想

作为25届的同学,我自我的感受就是,我的大学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 疫情。在疫情期间,政策的原因,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内,这造成了两个结果:1、困在学校的伊甸园中,无法感受到社会的变化;2、认为一切不好的都只是暂时的,未来会变得更好

当疫情结束时,我第一次开始尝试寻找一份与我专业对口的工作,却发现和我预想中的不太一样

首先,学校里所教的课程,80%无法直接运用到你的工作,这一点在计算机类的专业中非常明显。其次,过往我所骄傲的,不过是在一所普通的大学中顺利进入到想进的社团、接到老师的项目,并为此沾沾自喜。

这里面的大部分东西,其实仅是玩具而已。

但我依旧很幸运,遇到了一家正好缺人的公司,面试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有基本的开发知识就能通过,这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学计算机是很容易的,网络上的抱怨不过是一些制造焦虑卖课的手段,我并没有走错路。

暑期实习

第一次被踹下山,很疼、看不到希望

从大三下开始,我开始关注就业形势,听说暑期实习是非常好进入大公司的机会,便开始准备。

所谓的准备其实非常好笑:找到流行的八股总结网站,每一个知识点浅浅了解一些;打开leetcode,刷几道简单的代码题目。

我认为这就够了,不仅是因为第一份实习的面试就是如此简单,更是因为,我只是想未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我并不热爱计算机。

但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一次次的一面失败让我认识到自己过往的课班学习内容、公司项目经历,都是流于表层、不达深处。计算机这个行业似乎并不是“零基础、月薪过XXX”宣传般的这么简单。

我开始拾起过往自己不屑一顾的专业书籍,对着网络上浏览到的技术讨论思考,不断的汲取曾经认为不需要学、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那段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时间,大量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快速消化,大量前辈留下的智慧不断刷新我旧有的认知:

原来一个简单的select语句经过了这么多复杂的优化和计算

原来一个普普通通的对象创建流程,需要有这么多种情况的考虑

前人居然能在没有任何参考的条件下提出逻辑如此完善的体系

前人居然能在过去如此低效而复杂的技术栈上创建出这么强的功能

此时,我发现,我对计算机真的感兴趣了。

第一次挑战成功?

从3月正式开始找暑期实习,到4月结束,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所学习到的知识远大于过去两年的大学里学到的总和。我很幸运,在银四末尾收到了小米的offer,我开始期待接下来的生活了

兴趣成为工作,还是兴趣吗

来到小米的前半个月,我对任何东西都很新奇:原来企业级的项目结构这么复杂、原来代码中仅仅换中写法真的会影响效率、原来真的需要大量使用各种之前觉得“有深度”的技术。但很快我就发现,兴趣一旦成为工作,就很难保持初心了。我看见很多代码为了赶工期而上;很多bugfix都是临时打补丁,破了再补;很多回归都是这次能过就行。因为,真的太累了。我相信我的前辈同事都是很有实力,对计算机真的有兴趣且优秀的人,但是面对人手的不足、各种临时插入的工单、混乱的排期,他们眼睛不在会为了优美的代码,优雅的设计发光,而是追求更快的完成任务,更好的把需求甩出去

也许,这也是未来的我?

秋招求职

心态 + 运气 > 实力

经历过暑期实习的痛苦寻找过程,这次的我谦虚了很多。我并不认为我可以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我也意识到,计算机这个行业回到了类似最初的状态:

最初状态:仅讨论中国地区的话,计算机相关行业快速发展是从00年开始的,此时的特点就是,上手难度大、入门门槛高、对外认知低、前景不明朗,特别是经历了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后,即使对计算机有所了解的人也可能放弃进入了

高速发展:到了10年后,移动互联网加上国内的经济高速发展,此时的计算机行业是真正的供不应求,大众对于计算机好找工作薪资高的印象也来源于这段时间

开始放缓:18年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贸易战后,大部分行业增速都放缓了,计算机也不例外。只不过,由于大众对其的印象期待过高,仍有大量新生力量加入

所谓寒冬:21年后,疫情➕国际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现在也在这个影响当中。现在的计算机就像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不同的是,原本是因为上手难度高、资料少、技术栈过于硬核导致想加入困难;现在是蛋糕并没有扩大,但是仍有大量人员想往里面挤导致加入困难

从8月份获得转正资格后开始准备秋招,一直到10月中后靠运气获得了字节的offer,这两个月中我再次进行了一轮痛苦的知识汲取,但不同的是,这轮的痛苦中没有迷茫,反而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叹自己思维的简单,前人逻辑的完备。

我开始学会自己提问:这个知识点真的是八股网站中总结的那样吗?如果是,那么是否和我以前学到的别的知识有冲突?还是说现在已经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是没有像八股文那样流传的那么广?CPU内存屏障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插入后指令就不会重拍(我现在所学到的是:本质上就是是否开启Store Buffer和Invalid Queue)

我开始学会自己总结:公私钥哪个加密哪个解密不需要记,只需要关注私钥是加密还是解密就好(私钥加密意味着不想让别人加密,也就是签名,防止替换或保持完整; 私钥解密意味着不想让别人解密,意味着保密传输);

这个过程,痛苦,也快乐

生活&&学习?

我很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从业人员的生活不太可能轻松,我也并不指望未来在公司中能轻松愉快。对未来的期望也变得简单:保持健康的身体,学习更多大佬留下的作品,在痛苦中获得到的快乐。这也许就是让我对生活抱有期待的动力来源?

写在最后

运气比实力重要

这一点在求职过程中尤为明显。你是否能获得面试机会,面试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面试官,问题的风格,算法的难易都是不确定的,所以也许放平心态,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才是秋招过程中最有效的动作

过程比结果重要

在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求职过程中,面试、泡池子,这些过程最考验的就是心态,心态一旦崩溃,基本上就失去了一半未来的机会了。希望大家能相信自己,不论工作还是考研考公,做了过程中力所能及的事情,结果就不用再牵挂结果了

达克效应

没有所谓平稳高原

(借用一张图片,侵删)

这个理论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通过这张图片大家也能理解这个理论的观点

而我自己的观点是,没有所谓的平稳高原:知识体系是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的,所谓平稳高原只是山顶较为开阔的愚昧之巅,放在时间维度上就是一个能保持较长先进性的知识体系,一旦属于其的时代过去,平稳高原的前方仍旧是绝望之谷

所以,于我而言,未来只会在谷底-上坡-下坡-谷底的循环中进行,就如同一座座高山,登上去,不代表人生的结束

至于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借用乔治.马洛里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山就在那里”

#秋招##计算机##大学#
全部评论
给大佬点赞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11-02 16:09 陕西

相关推荐

不愿透露姓名的神秘牛友
11-01 21:31
投递小米集团等公司10个岗位 > 你都收到了哪些公司的感谢信?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4 2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