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供需不平衡与选择割裂性

欢迎关注gzh:我要当首席

时光飞逝,本号也到了就业的年纪,理论上为建设社会添砖加瓦的时间还有35年,当然能不能顺利办个退休那就不好说了。

而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社会关注来源于每一位大学生背后都是长辈的关心,同时网络媒体也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放大。

然而,很多长辈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并不是很了解,对于自己的孩子如何关心显得无从下手。同时,各位大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就业方向也不了解,对未来感到迷茫。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本号先提出核心观点: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是供需不平衡和选择割裂性。供需不平衡指的是,企业与学生并不是平等地位,企业筛选成本显著少于大学生培养成本。选择割裂性指的是学生在“大学选择”和“就业选择”中,由于多种因素产生巨大的割裂,进而产生深远影响。

本号尝试以学生视角去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本号的发展路径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角度可能较为固化。如果各位读者觉得有失偏颇,还望谅解。

大学生的培养与就业<<

首先,还是画一个流程图,对我所理解的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进行一个较为详细的拆解。需要注意的是仅考虑到较为常见的路径,特殊情况考虑不周还请海涵,接下来对这个图进行一个介绍:

各位xx主义接班人历经小学、初中、高中的培养,通过高考拿到了进入大学的基本选择权,如果分数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可以有较充分的选择权,这时的选择,可以称为“大学选择”,主要受到:内部因素,例如家庭、个人意愿。外部因素,例如网络媒体、各类资料、家族成员、高人指点等。

根据信息作出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后,伴随着大学生们的学习,需要面临一些可能的风险,从学校层面风险来说,企业招聘优先级的提升需要考虑,比如5年前是普通一本的门槛,今年就是211的门槛,没准3年后就是985,可以通过升学对冲这个风险。从专业层面风险来说,由于本科的专业培养时间是4年起步,今年学的可能是热门,等毕业后就凉了,可以通过多实习、跨专业\交叉专业、提升自身技能等等来对冲风险。

本号提出个学历深度和能力广度作为衡量大学生的简单粗暴方法。学历深度看作是学校层次+学位层次的综合,可以作为一个矩形的宽。能力广度看作是专业匹配度和专业技能的综合因素,可以作为一个矩形的长。将学历深度和能力广度相乘,一个矩形就出来了,可以看作是这个大学生的“综合价值”。

大学生们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就业单位,这时的选择称为“就业选择”,同时就业单位在池子中进行选择合适的大学生,并根据用人单位的自身情况,向社会传递出一定的需求信息,比如企业扩产会增大用人需求,企业减产会减少用人需求。而这些信息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大学选择”。

这样,整个大学生的培养和就业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逻辑闭环,当然,其中的细节部分需要再进行打磨,或者是考虑到更多特殊情况,例如普通一本不包括国科大、南科大、上科大这种学校。并且综合价值的计算也比较简单,比如医学类可能更看重的是科室。综合价值矩形的举例只是乱写的,请不要过多解读(保命!)。受限于本号的眼界,只能举出常规情况(我经历的情况)。

图片

接下来将针对供需不平衡和选择割裂性进行后续的分析。

供需不平衡:高成本的培养与低成本的筛选<<

从大学生的培养流程可以看出,学生家庭需要投入大量的培养资源,学生自身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其培养成本可以通过投入资金进行部分量化,但意志、内驱、关心等等个人情感部分,是难以量化的。尤其在培养过程中,会将个人情感部分进行放大,常见的是“通过个人努力取得了xx成就”。

正如流程图中所示,学生培养成本是肉眼可见的高,但用人单位的筛选成本并不高。用人单位需要在成堆的简历中,只需要进行筛选,如同我们逛商店,我们并不太关心“土豆种子是如何努力成长为一颗美味的土豆,然后加工后提升为薯片”,而在乎薯片的品牌、价格、味道、热量。

同时,在购买薯片的时候,我们付出的价格是大于薯片的实际价值,价格和价值的差就是利润,利润在薯片的生产、销售产业链进行分配。然而,企业在筛选大学生的时候,付出的价格一定程度上是低于学生的实际价值,因为企业需要赚钱,学生为企业提供的实际价值需要高于学生从企业得到的回报,这样企业才有得赚。

高成本的培养,让大学生很难忽视自身的努力与辛苦,对自己的定价往往会高于根据学历深度和能力广度产生的“综合价值”。

低成本的筛选,让企业充分发挥货比三家的筛选机理,对大学生的定价往往会低于其“综合价值”。

高成本的培养和低成本的筛选成为了一对矛盾,矛盾的激化只是将大学生就业压力进一步转移到大学生的培养端,也就是供给给就业市场的大学生综合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越来越卷,因为综合价值是在就业市场池子内进行相互比较,你的性价比高,企业就愿意用你。谁会拒绝一包大牌、便宜、美味、低热量的薯片呢?而这种高性价比的薯片卖光后,其余的薯片得到了筛选机会,顾客们各取所需,只有薯片在内卷。

选择割裂性:大学选择与就业选择<<

对于大学生而言,两次选择所需的思考时间较短,但又十分重要,这本身也是一对矛盾。

第一次选择是”大学选择“,更多是受到家庭意见和外部信息影响。毕竟从一般角度而言,很少有高中生在高考前还能看看大学专业,也很少有高中生能够在填报志愿前就能对大学各个专业有一定的了解,进而产生基于学生个体的想法,更多还是对家庭意见和外部信息的综合考虑、探讨。

而家庭意见和外部信息,其差异性也是较大的。

从家庭意见(这里的家庭更多是直系)来看,以大部分学生为例,他们的长辈很多并不是大学生,而是从他们这一代开始才成为整个家族的第一代大学生,不同代之间的代沟会加大双方认知的差异性。长辈往往基于他们曾经的生活环境、就业情况以及个人经验给予大学生们“大学选择”的建议。但这些内容如果不进行更新或跳出他们的认知范围,是很难跟上当前学校和专业发展前景的节奏,甚至一定程度上会拖累大学生们的“大学选择”。

从外部信息来看,公开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抹平了部分信息差,但是这也是取决于信息搜索能力。并且本号认为更重要的是前瞻性信息,例如家族高知成员的建议,以及高人指点。预见性的建议一定程度上会少走弯路,比如在专业选择,可以选择发展前景较好的专业。

这或许也是张雪峰等提供的高考志愿咨询会如此火爆的重要原因。

上面提到的“大学选择”,是重要性极强且容错空间极小的,选对了可能前途无量,选错了可能一步错、步步错,能够充分体现“大学选择的割裂性”。

第二次选择是”就业选择“,更多的是受到个人意愿、家庭意见、外部信息的影响。这里家庭意见和外部信息与”大学选择“类似,个人意愿往往会涉及到对于就业单位的判断,这个判断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真正了解企业或者是单位,都不好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很多会踩坑,信息透明度有待发掘。以本号的经历来讲,计算机相关的就业内容往往会得到很好的分享,或许是计算机的开源精神和分享精神推动的结果,而金融相关的就业内容往往可以作为信息差,相关分享是相对闭塞。这两个专业基本上是大热门,其他的专业由于没有接触,暂时不好评价。同时,大学生进行就业选择时,会将利好预期放大,而将风险缩小,但最终就业时会出现不及预期的情况。

就业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职业发展,无论是就业起点平台,或是公司环境,而如此重要的选择依然是容错率极低,这体现了“就业选择的割裂性”。

总的来说,“大学选择”和“就业选择”共同构成了“选择割裂性”,割裂的阶段是高中到大学以及大学到就业的两个阶段。

解决的方法...?<<

很遗憾,本号也以身入局,也很难给出确切的解决方法,如果从自身来看的话:

1.跟踪热点政策和信息。可以关注本号,接触到较为新的政策解读和信息!

2.多多交流。其实其他专业的同学们也可以发挥下计算机的开源精神,正是有了开源精神,计算机领域的许多重要模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迭代。

愿与各位携手共同进步!

预祝2025届的应届毕业生们获得心仪的OFFER!

#你后悔选择现在的专业吗##重来一次,我还会选择这个专业吗##学历对求职的影响##实习中的菜狗时刻##毕业季,你想好怎么跟生活对线了吗?#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评论
2
1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