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体验:职场根本不需要好学生
入职场:打破“好学生”思维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我总是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每当得到一点点肯定,我就会无条件地继续付出;而一旦任务出了差错,我就开始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行。后来,一个已经找到工作的朋友提醒我,我还带着“好学生思维”——害怕出错、生病了也不敢请假、过度在意别人的评价、习惯性讨好别人。这些在职场上其实并不需要。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不再执着于做一个“好学生”。
不期待标准答案,学会快速迭代
在学校里,考试和作业都有标准答案,但职场上没有。领导不是老师,不会告诉你什么是标准答案。你只能通过不断复盘和迭代,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记得有一次,我做了一个项目,结果并不理想。领导没有责怪我,而是让我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所在。通过这次经历,我学会了在工作中快速调整和改进,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
不再习惯性吃苦,美化毅力
很多时候,我们在职场中努力,只是因为习惯了“好学生”的思维模式。机械性地努力,反而忘了思考这个业务的目标是否值得去努力。比起一味地付出,更重要的是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现在,我会提前规划好一周的任务安排,合理分配精力。比如,我会在闲暇时间练习英语听力,边看歌剧和电影边学英语。合理的精力规划,比无意义的劳碌更加珍贵。
不再一味自省,避免精神内耗
我们总说“凡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但在职场上,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你陷入精神内耗。每当接收到一些紧急需求,我总是想得特别复杂,怕领导失望,给自己很多精神压力。于是,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了很多没那么重要的地方。后来,我学会了简化思维,不再过度自省,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不再把工作结果和个人价值划等号
有一次,我认真做了一个工作视频,但两三天过去了,数据没有起色,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差劲。同事的一句话,或者一串数据,都能轻易动摇我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但其实,很多结果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职场上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全具备参考价值。慢慢地,我学会了不再把工作结果和个人价值划等号,相信自己是多面的、立体的。
小时候,我们被教育“好学生有最光明的前途”,但工作后发现,“好学生”是个走不出的框。很多人都被困在那个永远努力、永远讨好、永远恐惧的状态里。叛逆期也许会迟来,但只有打破完美但脆弱的假象,才能真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毕业。
#职场经验##你小时候最想从事什么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