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倍净利润资金或被掠夺, 小米在印度偏向虎山行?

文/侯煜

编辑/罗卿

2019年,中国手机市场增速放缓,印度则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全球各大智能手机厂商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印度这片蓝海。

对于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厂商的小米而言,印度市场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2014年到2021之间,印度就像是小米的风水宝地,小米在该国的市场份额发展迅猛,很快成为该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Canalys研究显示,2022年,即便全球手机市场萎缩,小米依然领跑,在印度智能手机份额排名第一,份额达到了20%。仅2022年,就为小米创造了超过2800亿元的收入。那首火爆全网的“Are you okay”,就是小米创始人雷军参加小米手机印度发布会后诞生的。

新兴市场意味着机会,但定会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包括法律的不健全、监管不透明等。

从去年开始,小米在印度市场的经营就开始变得不那么顺利,来自民间的抵制和官方的打压此次彼伏。今年3月,小米公司总裁卢伟冰坦承,印度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8亿资金遭印度政府冻结,大概率拿不回

2022年4月,印度执法局指控小米及其印度子公司自2015年起以“特许权使用费”的名义向国外实体进行非法汇款,此举违反了该国1999年颁布的《外汇管理法》的相关规定。据此,小米印度子公司银行账户中的555.13亿卢比(约合48.26亿元人民币)被当局冻结。按照财报公布的信息,在2022年,大约相当于32亿元人民币的卢布已经被冻结。

图:来自2022年小米公司财报

小米随后解释称,印度当局所指控的所谓“非法汇款”实际上是其在印度市场所售产品的“许可技术和知识产权”使用费,支付对象包括美国芯片厂商高通。这些汇款只与在印度销售的产品有关,且通过获批准和授权的银行支付,是合法的商业行为。但印度当局并不为所动,这笔巨额资金也被扣留至今。

本月,这一争议事件终于有了新的进展,但发展方向可能让许多人失望。当地时间6月9日,印度执法局就小米向国外实体“非法汇款”问题向小米技术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以及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发出陈述理由令(show cause notice)。

“陈述理由令”是一种法律文件,通常联邦机构在可能进行行动之前发出,要求对方解释为什么不应对其采取行动。换句话说,如果小米无法说服印度执法局自己的汇款是合法的,这笔钱大概率拿不回来了。

根据小米4月份公布的财报,2022年全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24.74亿元。也就是说,目前仍被冻结在印度的那笔钱,几乎是小米去年全年净利润的两倍。如果这笔资金最后真的不幸被印度政府没收,整个小米的资金状况将更加捉襟见肘。要知道,目前小米造车业务正处于黎明之前,正是用钱之际。之前手机业务板块不断为造车业务输血。国际化业务在整个大盘中的比例近半,而印度是其中的大头,若是此笔资金被拿走,不仅意味着印度市场运营艰难,整个造车业务的输血来源也将被釜底抽薪。

对于48亿资金如何计提,是否会影响2023年的整体盈利情况等问题,小米公司在接受《华尔街科技眼》采访时称,目前对此事件的相关问题暂不做回复。

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兴市场

从某些方面看,如今的印度很像20多年前的中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口老龄化问题还不存在。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

印度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根据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2022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达到1.52亿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12.4%。虽然与中国2.8亿部的出货量和22.6%的市场份额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印度市场的潜力仍然是业界公认的。

目前,整个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可以说是中国品牌的天下。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去年6月份公布的数据,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市场份额高达79%。而在2022年全年,印度市场排名前五的手机品牌中,有4家来自中国,小米以20%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但印度符合新兴市场(emenging market)的所有特征,其市场潜在价值和增长速度吸引着外国投资者,但其营商环境也令人不寒而栗,包括行政手续繁琐,监管环境复杂,政策法规不透明,腐败泛滥,熟练工人稀缺,基础设施薄弱。

相比一直致力于改善外资企业经营环境的中国,印度对待外资则更加“tough”,包括微软、诺基亚、三星和沃达丰在内的巨头都吃过印度政府的铁拳。而由于中印关系近年来的恶化,中国企业在印度的经营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小米公司驻印度员工在接受《华尔街科技眼》采访时称,今年以来,德里已经爆发过数次抵制中国制造的活动。小米在印度市场今年的销售也前所未有地承压。在一季报财报发布会上,卢伟冰指出,印度市场存在资金上的影响。

实际上,在全球市场中,小米不具备国别标签,在国际化方面没有不具备特别的刻板印象。在华为等难进入的市场,小米还有很大的市场机会,比如在亲美的韩国,官方和民间、学界对小米品牌的接受度很高。

所以,印度政策并非针对小米,华为、Oppo和Vivo在2022年都遭到了印度执法机构的类似指控。

2022年2月,印度财政部称华为在本地市场大幅亏损的前提下仍将75亿卢比(约合6.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汇回母公司以避税;7月,Oppo印度分公司被指控逃避关税298.1亿卢比(约合25.9亿元人民币);8月,Vivo又被指控逃避关税221亿卢比(约合19.2亿元人民币)。

作为第一人口大国,近年来印度在积极加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该国希望能够引入先进技术和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也在制定防御性市场保护政策,包括保护本国产业、加速外资企业本地化等。

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偏向虎山行

遭遇资金冻结后,曾有媒体声称小米考虑将印度分公司搬至巴基斯坦运营,但小米随后对这一传闻进行了否认。从商业角度考量,小米退出印度市场可能性不大。经过8年的市场开拓,小米已是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他们在印度出售的智能手机99%皆是本地生产,生产线的投入已经是不可小觑的沉没成本,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

小米在2022年4月公布的财报中也表示,会继续加大印度、印尼等国家工厂的布局,以平衡单一地区生产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

印度对外资企业的政策日趋苛刻。紧跟小米事件之后,印度媒体最新报道称,印度政府对在印度的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提出了多项新要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首席技术官要由印度籍人士担任。

这就意味着,外资企业只有迎合印度的产业政策才能夹缝中生存。实际上,小米并非没有此顶层设计。2017年,小米就已经对外表示,计划未来5年内向印度的100家创业公司投资10亿美元, 围绕其智能手机品牌建立一个应用生态系统。

今年5月,小米与OEL展开合作,后者成为第一家为小米生产音频产品的印度供应商。6月,印度第二大电子产品制造商迪克森宣布与小米印度分公司达成合作关系,负责小米手机在印度的生产和出口。负责小米产业链的印度员工告诉《华尔街科技眼》,实际上,目前小米在印度市场本地化的程度已经很高,比如手机生产制造环节就交给印度企业,小米只会派驻中国员工监管。

对于小米此次可能遭遇巨额罚单,商界表示“入印有风险”,提示企业国际化对于印度市场要慎重考虑。但目前来看,全球电子制造业已经不断向东南亚新兴市场转移。印度制造在全球市场崛起,这对中国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淡化“中国”标签的同时,将产业链本地化,以获得当地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深度考验企业的政府公关能力和适应性。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10-25 12:05
已编辑
湖南科技大学 Java
若梦难了:我有你这简历,已经大厂乱杀了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