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屋顶的闪闪星光”
过去两年,用“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马甲跟很多的同学做过深入交流,在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之后,经常会有同学问我的情况,这里整体介绍下我自己,以及“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马甲。
我08年毕业,在互联网大厂干过不短的年头年,最近这些年一直在做面向政府、银行、交通、能源、医疗等等各行各业的软件研发工作。所做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或者说云计算领域中,PaaS、SaaS层的产品为主,所以各行各业客户都接触很多。
工作时间长了,经历也比较复杂,百人的创业公司,几千人的上市公司,十万人级的TOP大厂等都待过,自己也创过业。所以各种类型公司的情况我都算比较了解。
技术管理工作搞过好些年,所以参加过几次校招,社招过手的简历没有统计过,千八百应该有了。所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算是“阅男无数”了。工程师嘛,不管啥工种,总归女孩子极少。
刚毕业那些年做互联网,我的需求方和客户是公司内部的运营、产品团队,圈子比较窄。最近这些年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很多时候需要跟客户沟通,售前跟着BD去讲方案“忽悠客户”,售中跟客户、开发商协同,售后要解决客户的各种问题。
两年前有一段时间赶上就业季,有几个同学问我参加校招,以及offer选择上的一些问题,还有些某些公司的情况,我发现在自己看来是常识的东西,吃个饭随便聊上1、2个小时的东西,对他们有很大的价值。很多时候大家问的某个单位我经常打交道,或者是我的竞对,或者是我服务过的客户,直接就有他们的BD、开发、负责人之类的。
我是个行动派,一个事情觉得有价值就会找个时间去搞,就弄了“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马甲,在各个平台分享一些软件技术人员会碰到的个人发展、职业选择方面的内容,有时候碰到某些话题需要深入聊的,就1对1地简单交流。有时一个问题需要打字比较多的时候,就换个地方发语音留言。没办法,从第一款Android手机(G1,台湾一家古老的手机厂商HTC做的,Android 1.5系统)出来时我就开始手机打字了,十几年下来,成功打出了大拇指腱鞘炎。
不管是哪个平台,讲什么东西,甚至是发语音留言私聊,我从来不提自己的具体情况,也不想编出来骗大家。一个原因是,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怕被影响到;再一个聊就业发展和职业选择方面的话题时一般都会涉及到具体的公司,人家一看我在网上捧他们,那没事,要是我在踩,那就找过来了。
但是呢,任何一家公司、岗位,总会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所以聊深入了往往选择私聊,控制下范围。
跟大家聊,我也得到很多输入,我了解行业、了解客户、了解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路线,但是哪些行业在加大招聘投入、薪资开得怎么样、研发团队在哪里,这些实时性比较高的信息,我有很多的都不知道,全靠从大家这里获取。
在聊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个公司还有这个业务?那个公司几年不接触,业务这么牛逼了?这个单位在这里还有研发中心呢?
我用“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马甲讲东西不靠个人经历、公司背景、职级、做过的项目来背书,讲的内容都是基于自己接解到的信息,以及自己的个人经历,经过自己平时不断思考,再加上再跟各位交流得到的信息,最终得出来的一些看法。大家听我讲的,看我发的,觉得不合理、不好听,就忽略掉,觉得合理就采纳,能帮到的话,给我个反馈,我就很开心。当然,如果周围也有其它人碰到这方面问题,大家也可以把“屋顶的闪闪星光”推荐给他。
“屋顶的闪闪星光”这个名字来源于我小时候经常坐在房顶上看满天的星光,漫无目的地想象自己以后的人生。而这个马甲分享的内容也正是在我是常识,而在大家会影响到大家未来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东西。希望我的分享、观点、建议,能在个人发展和职业选择的过程中,给大家带来“点点星光”。
互联网上也有实习、校招、职业交流等方面的平台,但我用这个马甲当前在做的事,那些平台都无法做到,核心原因在于,键盘侠零散的、点性的输入可以烘托情绪,但对个人选择的帮助极小。至于漫天飞舞的小道消息,除了带来人心惶惶之外,没有任何其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