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分/数分工作后分享】0实习高敏感人如何在快节奏大厂生存
那个接到offer call的9月,还像是在昨天。两年前的那天我在外地面试,借住在朋友家。折磨的秋招宣告结束,我终于告别讨厌的群面和做不完的笔试题。没在互联网实习过的我,竟可以接到这份被大厂光环笼罩的offer,还是我最喜欢的商业分析岗,简直是,夫复何求。
有句老话怎么说,最爽的时候是离职的那一刻,和接到offer的那一刻。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总和同事感慨:就算再苦再累,也不要重来一次秋招。
秋招真的太折磨了。
之后我就迅速进入了如同打仗一般的社畜生活。
一、聊聊SQL和EXCEL这点事儿
没有相关实习其实挺难的,意味着我对这个岗位没有实战,只有破碎的认知。而工作需要的基础技能,SQL和excel,也都不是读研的学习重点。那时候做的项目大都高屋建瓴,炫技为主(其实都是调包侠)。所以满脑子机器学习模型的我,商分基本功其实不算好:excel玩不明白,SQL写不清楚。加上没在互联网实习,初入行的我对指标缺乏感知。别人看一眼就明白的东西,我却要自己写数学公式推导一小时。
上手,对于我来说需要人带,也需要时间。
偏偏我在的业务没有沉淀的可复用的方法论,一切都要从0到1。而节奏又快,没有给我时间自己琢磨的冗余度。mentor交待给我一个工作,恨不得下一秒就交付。还想等自己研究几天?那不是我们互联网的节奏。你会被追杀。
如今回想起来,作为这种岗位下的0实习校招生,其实是菜鸡不幸roll到了S+难度副本吧。
那不会做怎么办?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及时和mentor求助。但是我的mentor也很忙。mentor说知道我做的是错的,但是没时间帮我改。我能理解。毕竟从头帮一个人看SQL确实是挺耗费精力的事情。于是刚入职前三个月我经常一个人debug改到半夜两三点。
除了工作的基础技能不熟练,我工作风格也不算条理。第一次做分析,快结束时,mentor问我要底稿。我震惊:我的底稿就是七八个excel摊开,各处散落的数据,我需要自己先整理一下……
mentor非常震惊。而我那一刻说不丢人不难受不为自己惭愧是假的。
所以在当时基本功比较差,觉得自己一直达不到领导期望的背景下,整个人的焦虑和工时的不健康都达到了顶点。更何况,我们的底表本身就有很多坑。每天都在开荒是这样的:有时候也不是我菜,是这些坑我真的没踩过,臣妾不知道啊。
而过于高压的工作会让每个人的情绪都不是特别稳定。我本来就是一个高敏感的人,长期得不到正向反馈就会非常崩溃,心态在崩盘的边缘,甚至无数次地想过一了百了,想过裸辞算了。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看LOL比赛,我之前看纪录片,说选手做出一些很菜的操作,其实是压力导致的受迫性失误。
当时的我,大概就经常处于这个阶段。午饭没吃,晚饭没吃,半夜三点还在家里改SQL,睡眠严重不足下,精神紧绷得像是要断掉的钢丝。但是这时候,另一位资深的前辈用两句话拯救了我:
她先是肯定了我:“你是我见过的校招生中,很优秀的了。要自信,看到有不对的地方就讲出来。我很需要你给我提供的帮助。”
然后她在我手忙脚乱的时候,跟我说:“沉下心再多检查一遍。宁肯晚,也不要在慌乱中交付错误的数据。”
这大概就是后来我做一切基础数据相关工作时候的箴言。
如今回想起来,在当时的mentor眼中,我大概很不靠谱吧,空有一腔热情,却对于基础的数据的工作总是缺乏那么一点儿的稳重。明明很努力,但是能力所限,天生性格也不算严谨,根本不算是“天选商分”,有时候甚至不如实习生好用。
但是,伴随着资深前辈给我的两句话,也记不清到底是搭了多少个看板之后,忽然就打通了任督二脉。熟能生巧,想写得好无非就是多写。就这样在无数个抱怨着“SQL好难写”“这个不知道为啥错了”“底表好脏”“x哥x姐求帮我看一下”的,甚至还因为SQL找不出错,被领导说了,而在工位痛哭的深夜,我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我开始参与数据产品建设,在数据项目内也越来越熟练且自信。
生活中经常会把椅子变成衣服堆积处的我,也在工作上收敛了自己散漫随性的脾性。平时做事我是不拘小节,是“千金难买我乐意”。但是坐在工位上,打开工作的电脑,这一刻开始我就是一个准确至上的取数人。
做得多了,有了数据敏感性。我也可以和当时我的mentor一样,看一眼实习生取的密密麻麻的数,就可以迅速判断这对不对。
商分的基础工作逐渐磨掉了我的毛糙和眼高手低。
这大概就是漫长的所谓“炼心智”的开始。
二、一直在从0开始学分析方法
刚工作时,我看着游刃有余的前辈,明明没比我大几岁,但是逻辑那么强,分析做得那么好,老板那么买账。怎么可以有人如此优秀。我忍不住问我爸妈:是不是有人天生就有做分析师的天赋?
在我眼中就很有天赋的我爸给了我一个经典回答:确实,可是99.9%的工作都是大部分人就能胜任的,没到要天赋的程度。熟能生巧。
只是你在的行业节奏快,对你们成长速度要求高。
基本功差,多练就完事儿了。可是分析师的另一部分工作就是分析,而我这样一个只会万事套个回归模型的人,完全没任何可以使用的积累过的传统分析方法论。于是来这里工作,做什么分析都要从0开始学。
学起来还不像写代码那么简单,因为工作毕竟不是读书,就连学习的机会都有限——刚入职能有分析的机会,是很宝贵的。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校招生已经具备了不错的基本功的前提上。否则SQL写得都是错的,会大大拖累整个分析的进度。我能做的,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分析。
但是有时候工作太急,做完之后也没有很深入的复盘,此话暂且不表。
所以,如果说入职前半年是在磨练基本功,后来则是在“做分析做得不够”的焦虑中自我内耗。这其实是一个蛮常见的困境,我现在也经常见到其他校招有这个困扰:好像被数据工作占据了90%的时间,很累但成长性又不够。当时在困境中的我,在因缘际会下,听了一个前辈的公开分享。我把这个困境抛给他,他回答:第一,脏活累活总是要有人做的。如果避无可避,你做了,那么能否得到认可?
第二,如果你觉得这些工作会阻碍你的成长,你能做的,就是提效。自己做的快也好,推动产品化也好,要更多资源也好。你用更短的时间把这些必须做的事更好更快地做完——这是你接别的工作的前置条件。
我最终在外力的一些帮助下,解决了自己的困境。
但是做分析这件事又很挑战。讲故事难,取数难,数据要想符合我们的假设,也难。万一你做的结论不符合老板们的认知,那会被challenge得更惨。何况意料外的情况太多:数据建设不完善,没有可复用的方法论……
好在以上高级的问题都由更资深的前辈和领导解决,作为校招生的我们主要是按着框架去操作。然而作为分析师,不是取数人,总有一天是要有独立出专项分析的能力的。商分又是一个需要跨部门沟通的部门。
所以今年我有两次感觉到浓烈的痛苦,都是自己从打下手到试着更多地参与的角色位转换,而导致的成长痛。痛,实在太痛了。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时不时会想放弃。
我活在自我怀疑之中。
但是后来这些项目都多多少少地,顺利的交付了。
想不出来——那就再问几个why。实在想不出来——问老板。
对自己不自信,不敢跨部门催高级别的人交付东西——无所谓。老板让我做这件事,说明我是qualified。推不动的时候,让老板帮忙推。
没做好100%准备,就不敢和其他商分对内容,怕暴露自己的无知被人嘲笑。——我不明白的地方,换我们团队的其他同level的同事来,也未必明白。我们本就不是你们这方面的专家,但我是我们这方面的专家。那么我们互相补缺交换信息,不正是合作的意义所在?
再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最近的粗浅感想。
分析要回答什么类型的问题,我们要讲一个什么故事。是拆解异动,整合信息+梳理现状,从几个方面出发找出问题,陈述事实即可?是评估效果,判断业务这个东西做得好还是不好?是需要做策略,通过成熟的方法论和模型的设计,告诉业务具体怎么样做和管理,并且搭建看板追踪后续效果?
分析的方法是什么,是产品方面ab测的评估?还是需要一层层MECE的拆解?需要对比分析吗,空白组是哪些?是否需要计算损益?大概估计是不是就可以?还是要精细的建模?
领导的预期是什么,具体的汇报方是谁,需要在哪些方面因此侧重?交付的节奏又是什么样的?
跨部门协作,我们作为这方面的分析师,我们的信息是什么,而合作方的信息又是什么。合作永远不是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信息的交换。在你问别人要数据的时候,要一起想想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什么。
至少要设身处地的有一些业务体感。
举个例子,做ab测的时候,要自己研究清楚这个模块到底是怎么改了吧。从分析师的角度,多问自己一些问题,也要不断和业务确认细节。秉持分析师的客观的同时,设身处地的对这个项目产生强的主人翁意识。做分析不能对业务本身漠不关心高高挂起,只是沉迷在自己的数据里面。和业务尝试地多聊一下:业务关心什么,他为什么关心。
三、聊聊高敏感人被迫失敏的这回事
纯个人感受,偏散文随笔了,可以跳过不看。
最近和同事说,实习生们真的很幸福——他们承担的压力不到正式员工的1%,而且说走就走。换位思考,我作为一个校招生,承受的压力又何尝不是高级别资深同事的几分之一(狗头保命),还没买房没结婚没养家压力的我何尝不也是个自由身。
所以换位思考,也对资深同事和组长对我的期待有了一些了解。
我一直知道自己是个很敏感的人:非常在意别人看法,面子看得比天大。我的前二十多年好像就是在为“体面”这两个字活着的(听起来好像应该去体面厂)——申请本科学校时学校要体面,找工作时公司要体面,生活里家庭聚餐要体面——微笑应对长辈们的一切问题,哪怕内心不爽。我是牺牲自己的快乐地在维持体面的。
工作时候也要体面——对上谦虚求教,勤勤恳恳。对下从不疾言厉色,为实习生和后辈兜我能兜的底。哪怕心里被气晕,还是体面地打:没关系,我们开个会过一下,再和你讲一下逻辑(一边自己做一遍)。
同时,不喜欢别人judge我,也不会judge别人。
但是工作后怎能一切尽如人意。这个世界不为符合任何人的期待而生。在家或者谈恋爱,吵架时候哭一下,或者告诉对方我的感受:我真的很难过。对方怎么也会心软也会包容。工作是无感情的。再委屈,再难受,再想放弃,都要先把事情做完了再说。talk is cheap,show me your work.
在这个人人内卷的时代,努力仿佛已经是最不值一提的优点。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玻璃心,面对一些直白赤裸的负面评价,很难不难受。
我是一个性情中人,把人和人之间的情绪价值甚至看得比钱还重——逛街买衣服,主要看柜姐对我的态度;出来旅游,买贵一点也没什么,高兴就行。工作中,我也同样本能地期望着情绪价值——做对的时候可以拿到正面的肯定,如果偶尔有做错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看在我平时都是对的份上,批评时对事不对人就好。
我也享受同事之间一起为一个项目努力的时候——
刚入职三个月的时候,我快速地想要变强。没人知道(好的现在看这篇分享的人知道了),我当时竟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最大的动力,竟然是希望让当时的mentor少一些压力。我忘不了mentor半夜十一点还在和我一字一句改文档的样子(虽然那本来就也是mentor的工作),我以为是我太菜了才会这样(后来才知道是因为那是本来就超出我这个职级所能负担的工作)。所以我当时幼稚地想,mentor真好,真想为了mentor变强啊。
而另一位帮助过我给了我一些工作箴言的女前辈,我也和她一起加班到很晚,我当时也想:虽然我们很累,但是和她一起工作,我希望能好起来的不止是我,而是和她一起的我们。
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我竟然能给他们寄托那么深的期待。在工作中,其实都不该有这么深的投入和期望。最后互联网人事更迭快,最终这些回忆,都随着四季轮转,在春天再次冻结成了冰。
或许分析师这个工作,本来就是需要我不断的和我的天性做拉扯——需要严谨,而我是个经常被我爸批评漫不经心的人,倒水会经常倒在桌子上,独居以后随手乱放东西的习惯也一直在克服。
需要理智。偏偏我是个性情中人。我人生的一切选择,都是依赖于我自己的喜好:
我喜欢数学,所以成绩不好,但还是学了。喜欢商业分析,所以重新回去读商业分析的研究生。同样的,也是因为喜欢,我放弃了别的选择,选择了现在的工作。
是,压力大,对身体不友好。最可怕的是,迭代太快了。工作两年,还是每天都要跳出舒适圈。每天我都在学新的东西。如逆水行舟。我一直觉得,自己距离一个真正的分析师,还有些距离。但是成长又实在太痛了。做那些在我舒适圈内的事情,简单又爽。可是成长注定就不会是轻松愉快的过程。
这么看来,分析师确实是个和我天性不是那么match的工作。或许也正因如此,它击溃过我,让我痛苦,让我不停反复撕扯挣扎。但是如果扪心自问,还坚持吗。我还是想说,要坚持。
如果只是点缀,
愿做皎洁明月。
于2022年10月29日,上海。
#我的职场总结##商业分析师##数据分析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