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面试八股文第二弹

文章目录

图片说明

推荐阅读:

Redis的事务

什么是Redis的事务

Redis的事务是一个单独的隔离操作,事务中的所有命令都会序列化、按顺序地执行。事务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客户端发送来的命令请求所打断,所以Redis事务是在一个队列中,一次性、顺序性、排他性地执行一系列命令。

Redis 事务的主要作用就是串联多个命令防止别的命令插队

Redis事务的相关命令

Redis事务相关的命令主要有以下几种:

  • DISCARD:命令取消事务,放弃执行事务队列内的所有命令,恢复连接为非 (transaction) 模式,如果正在使用 WATCH 命令监视某个(或某些) key,那么取消所有监视,等同于执行命令 UNWATCH 。
  • EXEC:执行事务队列内的所有命令。
  • MULTI:用于标记一个事务块的开始。
  • UNWATCH:用于取消 WATCH命令对所有 key 的监视。如果已经执行过了EXEC或DISCARD命令,则无需再执行UNWATCH命令,因为执行EXEC命令时,开始执行事务,WATCH命令也会生效,而 DISCARD命令在取消事务的同时也会取消所有对 key 的监视,所以不需要再执行UNWATCH命令了
  • WATCH:用于标记要监视的key,以便有条件地执行事务,WATCH命令可以监控一个或多个键,一旦其中有一个键被修改(或删除),之后的事务就不会执行。

Redis事务执行的三个阶段

  1. 开始事务(MULTI)
  2. 命令入列
  3. 执行事务(EXEC)

Redis事务的特性

  • Redis事务不保证原子性,单条的Redis命令是原子性的,但事务不能保证原子性。
  • Redis事务是有隔离性的,但没有隔离级别,事务中的所有命令都会序列化、按顺序地执行。事务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会被其他客户端发送来的命令请求所打断。(顺序性、排他性)
  • Redis事务不支持回滚,Redis执行过程中的命令执行失败,其他命令仍然可以执行。(一次性)

Redis事务为什么不支持回滚?

在Redis的事务中,命令允许失败,但是Redis会继续执行其它的命令而不是回滚所有命令,是不支持回滚的。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 Redis 命令只在两种情况失败:
    • 语法错误的时候才失败(在命令输入的时候不检查语法)。
    • 要执行的key数据类型不匹配:这种错误实际上是编程错误,这应该在开发阶段被测试出来,而不是生产上。
  • 因为不需要回滚,所以Redis内部实现简单并高效。(在Redis为什么是单线程而不是多线程也用了这个思想,实现简单并且高效)

Redis的集群、主从、哨兵

Redis集群的实现方案有哪些?

在说Redis集群前,先说下为什么要使用Redis集群,Redis单机版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

  • 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部署在一台服务器上,一旦服务器宕机服务就不可用。
  • 性能瓶颈,内存容量有限,处理能力有限

Redis集群就是为了解决Redis单机版的一些问题,Redis集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 Redis 主从模式
  • Redis 哨兵模式
  • Redis 自研
  • Redis Clustert

下面对这几种方案进行简单地介绍:

Redis主从模式

Redis单机版通过RDB或AOF持久化机制将数据持久化到硬盘上,但数据都存储在一台服务器上,并且读写都在同一服务器(读写不分离),如果硬盘出现问题,则会导致数据不可用,为了避免这种问题,Redis提供了复制功能,在master数据库中的数据更新后,自动将更新的数据同步到slave数据库上,这就是主从模式的Redis集群,如下图

主从模式解决了Redis单机版存在的问题,但其本身也不是完美的,主要优缺点如下:

优点:

  • 高可靠性,在master数据库出现故障后,可以切换到slave数据库
  • 读写分离,slave库可以扩展master库节点的读能力,有效应对大并发量的读操作

缺点:

  • 不具备自动容错和恢复能力,主节点故障,从节点需要手动升为主节点,可用性较低

Redis 哨兵模式

为了解决主从模式的Redis集群不具备自动容错和恢复能力的问题,Redis从2.6版本开始提供哨兵模式

哨兵模式的核心还是主从复制,不过相比于主从模式,多了一个竞选机制(多了一个哨兵集群),从所有从节点中竞选出主节点,如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哨兵模式相比于主从模式,主要多了一个哨兵集群,哨兵集群的主要作用如下:

  • 监控所有服务器是否正常运行:通过发送命令返回监控服务器的运行状态,处理监控主服务器、从服务器外,哨兵之间也相互监控
  • 故障切换:当哨兵监测到master宕机,会自动将slave切换成master,然后通过发布订阅模式通知其他的从服务器,修改配置文件,让它们切换master。同时那台有问题的旧主也会变为新主的从,也就是说当旧的主即使恢复时,并不会恢复原来的主身份,而是作为新主的一个从。

哨兵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 哨兵模式是基于主从模式的,解决可主从模式中master故障不可以自动切换故障的问题。

缺点:

  • 浪费资源,集群里所有节点保存的都是全量数据,数据量过大时,主从同步会严重影响性能
  • Redis主机宕机后,投票选举结束之前,谁也不知道主机和从机是谁,此时Redis也会开启保护机制,禁止写操作,直到选举出了新的Redis主机。
  • 只有一个master库执行写请求,写操作会单机性能瓶颈影响

Redis 自研

哨兵模式虽然解决了主从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数据在每个Redis实例中都是全量存储,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Redis提供了Redis Cluster,实现了数据分片存储,但Redis提供Redis Cluster之前,很多公司为了解决哨兵模式存在的问题,分别自行研发Redis集群方案。

客户端分片

客户端分片是把分片的逻辑放在Redis客户端实现,通过Redis客户端预先定义好的路由规则(使用哈希算法),把对Key的访问转发到不同的Redis实例中,查询数据时把返回结果汇集。如下图

客户端分片的优缺点:

优点:Redis实例彼此独立,相互无关联,每个Redis实例像单服务器一样运行,非常容易线性扩展,系统的灵活性很强。

缺点:

  • 客户端sharding不支持动态增删节点。服务端Redis实例群拓扑结构有变化时,每个客户端都需要更新调整。
  • 运维成本比较高,集群的数据出了任何问题都需要运维人员和开发人员一起合作,减缓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增加了跨部门沟通的成本。
  • 在不同的客户端程序中,维护相同的路由分片逻辑成本巨大。比如:java项目、PHP项目里共用一套Redis集群,路由分片逻辑分别需要写两套一样的逻辑,以后维护也是两套。
代理分片

客户端分片的最大问题就是服务端Redis实例群拓扑结构有变化时,每个客户端都需要更新调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代理分片出现了,代理分片将客户端分片模块单独分了出来,作为Redis客户端和服务端的桥梁,如下图

代理模式的优点:解决了服务端Redis实例群拓扑结构有变化时,每个客户端都需要更新调整的问题。缺点是由于Redis客户端的每个请求都经过代理才能到达Redis服务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性能损失。

常见的代理分片有Twitter开源的Redis代理Twemproxy和豌豆荚自主研发的Codis

Redis Cluster

前面介绍了为了解决哨兵模式的问题,各大企业提出了一些数据分片存储的方案,在Redis3.0中,Redis也提供了响应的解决方案,就是Redist Cluster。

Redis Cluster是一种服务端Sharding技术,Redis Cluster并没有使用一致性hash,而是采用slot(槽)的概念,一共分成16384个槽。将请求发送到任意节点,接收到请求的节点会将查询请求发送到正确的节点上执行。

什么是Redis哈希槽呢?本来不想详细介绍这个的,但面试确实经常问,还是简单说一下,

在介绍slot前,要先介绍下一致性哈希(客户端分片经常会用的哈希算法),那这个一致性哈希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用来保证节点负载均衡的,那么多主节点,到底要把数据存到哪个主节点上呢?就可以通过一致性哈希算法要把数据存到哪个节点上。

一致性哈希

下面详细说下一致性哈希算法,首先就是对key计算出一个hash值,然后对2^32取模,也就是值的范围在[0, 2^32 -1],一致性哈希将其范围抽象成了一个圆环,使用CRC16算法计算出来的哈希值会落到圆环上的某个地方。

现在将Redis实例也分布在圆环上,如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假设A、B、C三个Redis实例按照如图所示的位置分布在圆环上,通过上述介绍的方法计算出key的hash值,发现其落在了位置E,按照顺时针,这个key值应该分配到Redis实例A上。

如果此时Redis实例A挂了,会继续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之前计算出在E位置的key会被分配到RedisB,而其他Redis实例则不受影响。

但一致性哈希也不是完美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当Redis实例节点较少时,节点变化对整个哈希环中的数据影响较大,容易出现部分节点数据过多,部分节点数据过少的问题,出现数据倾斜的情况,如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数据落在A节点和B节点的概率远大于B节点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可以对一致性哈希算法引入虚拟节点(A#1,B#1,C#1),如下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这些虚拟节点有什么用呢?每个虚拟节点都会映射到真实节点,例如,计算出key的hash值后落入到了位置D,按照顺时针顺序,应该落到节点C#1这个虚拟节点上,因为虚拟节点会映射到真实节点,所以数据最终存储到节点C。

虚拟槽

在Redis Cluster中并没有使用一致性哈希,而引进了虚拟槽。虚拟槽的原理和一致性哈希很像,Redis Cluster一共有2^14(16384)个槽,所有的master节点都会有一个槽范围比如0~1000,槽数是可以迁移的。master节点的slave节点不分配槽,只拥有读权限,其实虚拟槽也可以看成一致性哈希中的虚拟节点。

虚拟槽和一致性哈希算法的实现上也很像,先通过CRC16算法计算出key的hash值,然后对16384取模,得到对应的槽位,根据槽找到对应的节点,如下图。

使用虚拟槽的好处:

  • 更加方便地添加和移除节点,增加节点时,只需要把其他节点的某些哈希槽挪到新节点就可以了,当需要移除节点时,只需要把移除节点上的哈希槽挪到其他节点就行了,不需要停掉Redis任何一个节点的服务(采用一致性哈希需要增加和移除节点需要rehash
Redis Cluster 结构

上面介绍了Redis Cluster如何将数据分配到合适的节点,下面来介绍下Redis Cluster结构,简单来说,Redis Cluster可以看成多个主从架构组合在一起,如下图

上图看起来比较乱,其实很好理解,上图中一个Redis Cluster有两组节点组成(官方推荐,一般至少三主三从六个节点,画多个节点看起来太乱,所以上图只画了两个主节点),每组节点可以看成一个主从模式,并且每组节点负责的slot不同(假设有4个slot,A组节点负责第1个和第二个slot,B组节点负责第3个和第4个,其中master节点负责写,slave节点负责读)

上图***有三种线

主备复制的线很好理解,就和主从模式一样,在master库中的数据更新后,自动将更新的数据同步到slave库上

对外服务的线也很好理解,就是外部在对Redis进行读取操作,访问master进行写操作,访问slave进行读操作

Redis Bus的作用相对复杂些,这里简单说下,

首先要知道Redis Cluster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架构,不存在统一的配置中心,Redis Cluster中的每个节点都保存了集群的配置信息,在Redis Cluster中,这个配置信息通过Redis Cluster Bus进行交互,并最后达成一致性。

配置信息的一致性主要依靠PING/PONG,每个节点向其他节点频繁的周期性的发送PING/PONG消息。对于大规模的集群,如果每次PING/PONG 都携带着所有节点的信息,则网络开销会很大。此时Redis Cluster 在每次PING/PONG,只包含了随机的一部分节点信息。由于交互比较频繁,短时间的几次交互之后,集群的状态也会达成一致。

当Cluster 结构不发生变化时,各个节点通过gossip 协议(Redis Cluster各个节点之间交换数据、通信所采用的一种协议)在几轮交互之后,便可以得知Cluster的结构信息,达到一致性的状态。但是当集群结构发生变化时(故障转移/分片迁移等),优先得知变更的节点会将自己的最新信息扩散到Cluster,并最终达到一致。

其实,上面说了半天也不太容易理解,简单来说Redis Bus是用于节点之间的信息交路,交互的信息有以下几个:

  • 数据分片(slot)和节点的对应关系(对应上图中的slot1和slot2在masterA节点上,就是要知道哪个slot在哪个节点上)
  • 集群中每个节点可用状态(不断向其他节点发消息看看你挂了没)
  • 集群结构发生变更时,通过一定的协议对配置信息达成一致。数据分片的迁移、主备切换、单点master的发现和其发生主备关系变更等,都会导致集群结构变化。(发现有的节点挂了或者有新的节点加进来了,赶紧和其他节点同步信息)

Redis主从架构中数据丢失吗

Redis主从架构丢失主要有两种情况

  • 异步复制同步丢失
  • 集群产生脑裂数据丢失

下面分别简单介绍下这两种情况:

异步复制同步丢失:

Redis主节点和从节点之间的复制是异步的,当主节点的数据未完全复制到从节点时就发生宕机了,master内存中的数据会丢失。

如果主节点开启持久化是否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master 发生宕机后,sentinel集群检测到主节点发生故障,重新选举新的主节点,如果旧的主节点在故障恢复后重启,那么此时它需要同步新主节点的数据,此时新的主节点的数据是空的(假设这段时间中没有数据写入)。那么旧主机点中的数据就会被刷新掉,此时数据还是会丢失。

集群产生脑裂:

简单来说,集群脑裂是指一个集群中有多个主节点,像一个人有两个大脑,到底听谁的呢?

例如,由于网络原因,集群出现了分区,master与slave节点之间断开了联系,哨兵检测后认为主节点故障,重新选举从节点为主节点,但主节点可能并没有发生故障。此时客户端依然在旧的主节点上写数据,而新的主节点中没有数据,在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旧的主节点会被降为slave,并且开始同步新的master数据,那么之前的写入旧的主节点的数据被刷新掉,大量数据丢失。

如何解决主从架构数据丢失问题?

在Redis的配置文件中,有两个参数如下:

min-slaves-to-write 1
min-slaves-max-lag 10

其中,min-slaves-to-write默认情况下是0,min-slaves-max-lag默认情况下是10。

上述参数表示至少有1个salve的与master的同步复制延迟不能超过10s,一旦所有的slave复制和同步的延迟达到了10s,那么此时master就不会接受任何请求。

通过降低min-slaves-max-lag参数的值,可以避免在发生故障时大量的数据丢失,一旦发现延迟超过了该值就不会往master中写入数据。

这种解决数据丢失的方法是降低系统的可用性来实现的。

Redis集群的主从复制过程是什么样的?

主从复制主要有以下几步:

  1. 设置服务器的地址和端口号
  2. 建立套接字连接(建立主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
  3. 发送PING命令(检验套接字是否可用)
  4. 身份验证
  5. 同步(从主库向从库同步数据,分为全量复制和部分复制)
  6. 命令传播(经过上面同步操作,此时主从的数据库状态其实已经一致了,许主服务器马上就接受到了新的写命令,执行完该命令后,主从的数据库状态又不一致。数据同步阶段完成后,主从节点进入命令传播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节点将自己执行的写命令发送给从节点,从节点接收命令并执行,从而保证主从节点数据的一致性)

简单解释下全量复制和部分复制:

在Redis2.8以前,从节点向主节点发送sync命令请求同步数据,此时的同步方式是全量复制;在Redis2.8及以后,从节点可以发送psync命令请求同步数据,此时根据主从节点当前状态的不同,同步方式可能是全量复制或部分复制。

  • 全量复制:用于初次复制或其他无法进行部分复制的情况,将主节点中的所有数据都发送给从节点,是一个非常重型的操作。

  • 部分复制:用于网络中断等情况后的复制,只将中断期间主节点执行的写命令发送给从节点,与全量复制相比更加高效。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网络中断时间过长,导致主节点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中断期间执行的写命令,则无法进行部分复制,仍使用全量复制。

Redis是如何保证主从服务器一致处于连接状态以及命令是否丢失?

命令传播阶段,从服务器会利用心跳检测机制定时的向主服务发送消息。

因为网络原因在主从复制过程中停止复制会怎么样?

如果出现网络问题断开,会自动重连,并且支持断点续传,接着上次复制的地方继续复制,而不是重新复制一份。

下面说下其中的实现细节,首先需要了解replication bufferreplication backlog

replication buffer:主库连接的每一个从库的对应一个 replication buffer,主库执行完每一个操作命令后,会将命令分别写入每一个从库所对应的 replication buffer

replication backlog:replication backlog 是一个环形区域,大小可以通过 repl-backlog-size参数设置,并且和 replication buffer不同的是,一个主库中只有一个 replication backlog。

主库会通过 master_repl_offset 记录写入的位置,从库会通过 slave_repl_offset 记录自己读取的位置,这里的位置也叫做偏移量。

刚开始复制数据的时候,上述两者的值相同,且都位于初始位置。每当主库向 replication backlog 写入一个操作,master_repl_offset 就会增加 1,从库复制完操作命令后,slave_repl_offset 也会增加 1。

正常情况下,slave_repl_offset 会跟着 master_repl_offset 变化,两者保持一个小的差距,或者相等。

如果主从库之间的网络连接中断,从库便无法继续复制主库的操作命令,但是主库依然会向 replication backlog 中写入操作命令。

当网络恢复之后,从库会继续向主库请求同步数据,主库通过slave_repl_offset知道从库复制操作命令的位置。这个时候,主库只需要把 master_repl_offsetslave_repl_offset 之间的操作命令同步给从库就可以了。

但是前面提到 replication backlog 是一个环形结构,如果网络中断的时间过长,随着主库不断向其中写入操作命令,master_repl_offset 不断增大,就会有从库没有复制的操作命令被覆盖。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重新进行全量复制了。

为了避免全量复制的情况,可以通过修改 repl-backlog-size 参数的值,为 replication backlog 设置合适的大小。

这个值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设置,具体思路是:从命令在主库中产生到从库复制完成所需要的时间为 t,每秒钟产生的命令的数量为 c,命令的大小为 s,这个值不能低于他们的乘积。考虑到突发的网络压力以及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塞等情况,应该再将这个值乘以 2 或者更多。

此处参考博客:https://juejin.cn/post/7017827613544546335

了解Redis哈希槽吗?

见Redis Cluster处

Redi集群最大的节点个数是多少?为什么?

16384个

Redis作者的回答:

  • Normal heartbeat packets carry the full configuration of a node, that can be replaced in an idempotent way with the old in order to update an old config. This means they contain the slots configuration for a node, in raw form, that uses 2k of space with16k slots, but would use a prohibitive 8k of space using 65k slots.

  • At the same time it is unlikely that Redis Cluster would scale to more than 1000 mater nodes because of other design tradeoffs.

    上面主要说了两点,

在redis节点发送心跳包时需要把所有的槽放到这个心跳包里,以便让节点知道当前集群信息,16384=16k,在发送心跳包时使用char进行bitmap压缩后是2k(2 * 8 (8 bit) * 1024(1k) = 16K),也就是说使用2k的空间创建了16k的槽数。虽然使用CRC16算法最多可以分配65535(2^16-1)个槽位,65535=65k,压缩后就是8k(8 * 8 (8 bit) * 1024(1k) =65K),也就是说需要8k的心跳包,作者认为这样做不太值得

由于其他设计折衷,一般情况下一个redis集群不会有超过1000个master节点

Redis集群是如何选择数据库的?

Redis 集群目前无法做数据库选择,默认在 0 数据库。

Redis高可用方案如何实现?

常见的Redis高可用方案有以下几种:

  • 数据持久化
  • 主从模式
  • Redis 哨兵模式
  • Redis 集群(自研及Redis Cluster)

Redis的分区

Redis的分区作用是什么?

  • 扩展数据库容量,可以利用多台机器的内存构建更大的数据库
  • 扩展计算能力,分区可以在多核和多计算机之间弹性扩展计算能力,在多计算机和网络适配器之间弹性扩展网络带宽

Redis分区有哪些实现方案?

在介绍Redis集群的实现方案时已经介绍过了客户端分区代理分区,常见的Redis分区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种:

  • 客户端分区:客户端决定数据被存到哪个Redis节点或者从哪个节点读取
  • 代理分区:客户端将请求发送到代理,而不是直接发送到Redis节点,代理根据分区策略将请求发送到Redis节点上
  • 查询路由:客户端随机请求任意一个Redis节点,这个Redis节点将请求转发到正确的Redis节点。Redis Cluster实现了一种混合形式的查询路由,并不是直接将请求从一个Redis节点转发到另一个Redis节点,而是在客户端的帮助下直接重定向到正确的redis节点

Redis分区的缺点?

  • 不支持多个键的操作,例如不能操作映射在两个Redis实例上的两个集合的交叉集。(其实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需要间接的解决)
  • Redis不支持多个键的事务
  • Redis是以键来分区,因此不能使用单个大键对数据集进行分片,例如一个非常大的有序集
  • 数据的处理会变得复杂,比如你必须处理多个RDB和AOF文件,在多个实例和主机之间持久化你的数据
  • 添加和删除节点也会变得复杂,例如通过在运行时添加和删除节点,Redis集群通常支持透明地再均衡数据,但是其他系统像客户端分区或者代理分区的特性就不支持该特性。不过Pre-sharding(预分片)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帮助。

Redis的分布式问题

什么是分布式锁?

相信大家对程序中的锁并不陌生,无论是在并发编程或者Java虚拟机都有学到过。

锁在程序中的作用主要是同步,就是保证共享资源在同一时刻只能被同一个线程访问。

分布式锁则是为了保证在分布式场景下,共享资源在同一时刻只能被同一个线程访问,或者说是用来控制分布式系统之间同步访问共享资源。举个简单例子,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变量A在三个服务器中都有涉及到,如果不对其进行控制的话,三个服务器中的变量A很难做到同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分布式锁。

分布式锁具有哪些特性?

  • 互斥性:在任意时刻,同一条数据只能被一台机器上的一个线程执行
  • 高可用性:当部分节点宕机后,客户端仍可以正常地获取锁和释放锁
  • 独占性:加锁和解锁必须同一台服务器执行,不能在一个服务器上加锁,在另一个服务器上释放锁
  • 防锁超时:如果客户端没有主动释放锁,服务器会在一定时间后自动释放锁, 防止客户端宕机或者网络异常导致宕机

分布式锁的实现方法?

基本思路就是要在整个系统中提供一个全局、唯一的获取锁的“东西”,然后每个系统在需要加锁时,都去问这个“东西”拿到一把锁,这样不同的系统拿到的就可以认为是同一把锁。

常见的分布式锁实现方案有三种: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

优点:直接借助数据库容易理解

缺点: 在使用关系型数据库实现分布式锁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数据库单点问题和可重入问题,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会使得整个方案越来越复杂

基于Redis

优点:性能好,实现起来较为方便

缺点

  • key的过期时间设置难以确定,如何设置的失效时间太短,方法没等执行完,锁就自动释放了,那么就会产生并发问题。如果设置的时间太长,其他获取锁的线程就可能要平白的多等一段时间。
  • Redis的集群部署虽然能解决单点问题,但是并不是强一致性的,锁的不够健壮

基于zookeeper

优点:有效地解决单点问题,不可重入问题,非阻塞问题以及锁无法释放的问题,实现起来较为简单。

缺点:性能上不如使用缓存实现分布式锁

三种方案的对比

方案 复杂度 性能 可靠性 学习成本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
基于Redis
基于zookeeper

Redis如何实现分布式锁?

前面讲过了分布式锁的特性,其实实现分布式锁就是围绕着这些展开的

Redis实现分布式锁的主要命令:SETNX,该命令的作用是当key不存在时设置key的值,当Key存在时,什么都不做。

先来看最简单的实现方式,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到主要两个关键步骤,加锁和解锁

但是这个简陋的分布式锁存在很多问题,并不能满足上述介绍的分布式锁的特性,

比如,当线程1执行到上图中执行业务这步时,业务代码突然出现异常了,无法进行删除锁这一步,那就完犊子了,死锁了,其他线程也无法获取到锁了(因为SETNX的特性)。

改进方案1

那咋整呢?

一提到异常,有人想起了try-catch-finally了,把删除锁的操作放到finally代码块中,就算出现异常,也是能正常释放锁的,执行业务出现异常这个问题确实解决了。但这玩意并不靠谱,如果Redis在执行业务这步宕机了呢,finally代码块也不会执行了。

改进方案2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只需给锁设置一个过期时间就可以了,对key设置过期时间在Redis中是常规操作了。就是这个命令SET key value [EX seconds][PX milliseconds] [NX|XX]

  • EX second: 设置键的过期时间为second秒;
  • PX millisecond:设置键的过期时间为millisecond毫秒;
  • NX:只在键不存在时,才对键进行设置操作;
  • XX:只在键已经存在时,才对键进行设置操作;
  • SET操作完成时,返回OK,否则返回nil。

那先现在这个方案就完美了吗?显然没有

例如,线程1获取到了锁,并设置了有效时间10秒,但线程1在执行业务时超过了10秒,锁到期自动释放了,在锁释放后,线程2又获取了锁,在线程2执行业务时,线程1执行完了,随后执行了删除锁这一步,但是线程1的锁早就到期自动释放了,他删除的是线程2的锁!!!

上面这个例子说的有点乱,突然想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把Redis比作一个厕所,张三去上厕所,关上了门(获取锁,并设置了10秒),上到一半(10秒到了,门自动开了),这时李四进去了,关上了门(获取锁,并设置了10秒),张三上完了厕所,把门打开了走了(执行了删除锁操作)

上面这个荒诞的例子说明了方案2有两处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是张三厕所没上完,李四怎么能进去呢?他们上厕所产生了冲突,第二是张三上完厕所怎么能打开李四的门呢(分布式锁的特性,加锁和解锁必须同一台服务器执行)?

改进方案3

其实看起来方案2的问题很容易解决,只需要把锁的过期时间设置的非常长,就可以避免这两个问题,但是这样并不可行,因为这样相当于回到最简陋的方案(会导致李四一直上不到厕所)。

那如何能让李四上到厕所,还不会让自己锁的门被张三打开门呢?

很简单,为锁加一个标识,例如生成一个UUID,作为锁的标识,每个线程获取锁时都会生成一个不同的UUID作为锁的标识,在进行删除锁时会进行判断,锁的标识和自己生成UUID相等时才进行删除操作,这样就避免线程1释放了线程2的锁。(相当于自己上自己的锁,不要计较为什么张三在李四上厕所时不需要李四的钥匙就能离开厕所这种事,上厕所和分布式锁逻辑并不完全相同,只是简单类比)

那怎么解决李四未等张三上完厕所就进厕所呢?(如何确定锁的过期时间)

可以在加锁时,先设置一个预估的过期时间,然后开启一个守护线程,定时去检测这个锁的失效时间,如果锁快要过期了,操作共享资源还未完成,那么就自动对锁进行续期,重新设置过期时间。

好了,张三和李四上厕所的解决了。

那方案3就没有其他问题了吗?其实还是有的,比如目前的分布式锁还不具备可重入性(同一线程可以重复获取锁,解决线程需要多次进入锁内执行任务的问题)

改进方案4

参考其他重入锁的实现,可以通过对锁进行重入计数,加锁时加 1,解锁时减 1,当计数归 0 时才能释放锁。

那现在方案就没有问题了吗,其实还有

比如,线程1获取了锁,线程2没有获取到锁,那么线程2怎么知道线程1啥时候释放了锁,进而再去获取锁呢?

改进方案5

方案4中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以下两种解决方案:

  • 可以通过客户端轮询的方式,就是线程2过一会就来看看是不是能获取锁了。这种方式比较消耗服务器资源,当并发量比较大时,会影响服务器的效率。
  • 通过Redis的发布订阅功能,当获取锁失败时,订阅锁释放消息,获取锁成功后释放时,发送锁释放消息。

那现在这个方案完美了吗?也还没有

目前讨论的都是redis是单节点的情况,如果这个节点挂了,那么所有的客户端都获取不到锁了

改进方案6

为了实现多节点Redis的分布式锁,Redis的作者提出了RedLock算法。

这是RedLock算法官网的地址,https://redis.io/topics/distlock,英文好的建议直接看官方文档,毕竟我这四六级飘过的人也可能理解的不准确,下面的内容主要是参考官网内容。

首先介绍保证分布式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 互斥性:在任何给定时刻,只有一个客户端可以持有一个锁
  • 释放死锁:即使锁定资源的客户端崩溃或被分区,也可以释放锁
  • 容错性:只要大多数Redis节点都在运行,客户端就能够获取和释放锁。
为什么基于故障转移实现的Redis分布式锁还不够用?

官网中举了一个例子:

客户端A获得主服务器上的锁,然后主服务器向从服务器复制数据的过程中崩了,导致数据没有复制到从数据库中,这时会在从服务器中选出来一个升级为主服务器,但新的主服务器中并没有客户端A设置的锁。所以客户端B也可以获取到锁,违背了上面说的互斥性

这就解释为什么需要RedLock算法

RedLock算法

假设有5个完全独立的Redis服务器,多节点Redis实现的RedLock算法如下

  • 获取当前时间戳
  • 客户端尝试在5个实例中按顺序获取锁,在所有实例中使用相同的键名和随机值。当在每个实例中设置锁时,需要将锁的获取时间设置为比锁过期短很多。例如,如果锁自动释放时间为10秒,则锁的获取时间在5-50毫秒。这是为了不要过长时间等待已经关闭的Redis实例,如果一个Redis实例不可用,我们应该尽快尝试获取下一个Redis实例的锁。
  • 客户端通过从当前时间中减去步骤1中获得的时间戳,计算出获取锁所需的时间。当且仅当客户端能够在大多数实例(至少3个)中获得锁,并且花费在获取锁的总时间小于锁的有效性时间时,该锁被认为已经获得。
  • 如果获得了锁,锁真正的有效时间为锁初始设置的有效时间(过期时间)减去第三步的时间,例如,锁初始有限时间为5s,获取锁花了0.5s,则锁真正的有效时间为4.5s(忽略了时钟漂移,时间漂移指指两个电脑间时间流速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两个电脑(或两个进程间)时间的差值)
  • 如果客户端由于某些原因无法获得锁(要么无法锁定N/2+1个Redis实例,要么有锁的效性时间为负数),客户端将尝试解锁所有Redis实例(即使是它认为无法锁定的Redis实例)。
RedLock算法是异步的吗?

可以看成同步算法,虽然没有跨进程的同步时钟,但每个进程(多个电脑)的本地时间仍然大致以相同的速度流动,与锁的自动释放时间相比,误差较小,将其忽略的话,则可以看成同步算法。

RedLock失败重试

当客户端无法获取到锁时,应该在随机时间后重试,并且理想的客户端应该并发地将所有命令用时发给所有Redis实例。对于已经获取锁的客户端要在完成任务后及时释放锁,这样其他客户端就不需要等锁自动过期后在获取。如果在获取锁后,在主动释放锁前无法连接到Redis实例,就只能等锁自动失效了。

释放锁

释放锁很简单,只要释放所有实例中的锁,不需要考虑是否释放成功(释放时会判断这个锁的value值是不是自己设置的,避免释放其他客户端设置的锁)

RedLock的 Safety arguments
  • 假设客户端可以获取到大多数Redis实例,并且所有Redis实例具有相同的key和过期时间,但不同的Redis实例的key是不同的时间设置的(获取锁的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过期时间也不同,假设获取第一个Redis实例的锁的时间为T1,最后一个为T2,则客户端获得锁的最小有效时间为key的有效时间-(T2-T1)-时钟漂移。
  • 为什么需要获取一半以上的Redis实例的锁才算获取到锁成功呢?因为如果获取不到一半也算成功的话会导致多个客户端同时获取到锁,违背了互斥性
  • 一个客户端锁定大多数Redis实例所需的时间大于或者接近锁的过期时间时,会认为锁无效,并解锁所有Redis实例
RedLock崩溃的相关解决方法

场景:客户端A在成功获取锁后,如果所有Redis重启,这时客户端B就可以再次获取到锁,违背了互斥性

解决方法:开启AOF持久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AOF同步到磁盘上的方式默认是每秒一次,如果1秒内断电,会导致1秒内的数据丢失,如果客户端是在这1秒内获得的锁,立即重启可能会导致锁的互斥性失效,解决方法是每次Redis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停掉都要等key的过期时间到了在重启(延迟重启),这么做的缺点就是在等待重启这段时间内Redis处于关闭的状态。

最后,上面的方案6还有其他问题吗?其实还是有的,不过还有一种更适合Java的强大方案是Redisson,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了解下

Redis并发竞争key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Redis并发竞争key就是多个客户端操作一个key,可能会导致数据出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 乐观锁watch 命令可以方便的实现乐观锁。watch 命令会监视给定的每一个key,当 exec 时如果监视的任一个key自从调用watch后发生过变化,则整个事务会回滚,不执行任何动作。不能在分片集群中使用
  • 分布式锁,适合分布式场景
  • 时间戳,适合有序场景,比如A想把key设置为1,B想把key设置为2,C想把key设置为3,对每个操作加上时间戳,写入前先比较自己的时间戳是不是早于现有记录的时间戳,如果早于,就不写入了
  • 消息队列,串行化处理

什么是RedLock

见上文Redis实现分布式锁的方案6

#后端开发##Redis##学习路径#
全部评论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2-02-14 20:57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22-03-07 10:50

相关推荐

专心打鱼:互联网搬运工,贴子都要偷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14 141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