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回顾第一弹-卷中之卷,学历垫底;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秋招回顾第一弹😁😁😁😁😁😁
秋招持续了半年的时间,也终于以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结束了,起码不用饱含委屈和无奈去接受一个工作,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一件幸事。半年的时间投递302家公司,面试52家公司,一面通过率46.15%,终面通过率15.38%,最终收获8个offer(7+1券商实习考察+1期货待终面)。算是不太喜人的成绩,断不能和那些优秀的大佬相媲美,但是最终能够收获心仪的一家也算是笑逐颜开了。此中过程,未免心酸,其中有过迷惘的等待、无数次的妄自菲薄和自我怀疑、数不尽的伤心落泪、夜不能寐,以及薪酬不达预期时天昏地暗的巨大打击。看我描述的似乎有些夸张,但是经过此过程的人可能也会有所同感吧。
一、 卷中之卷,学历垫底
我是个硕士,现在硕士遍地都是,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甚至让我觉得不该读这个硕士,就业似乎没有好到哪里去(当然这是拿offer之前的体验),尤其是在互联网大厂拿到白菜价之后,由于没有比这个更低的了同岗位,和本科也一样,所以当时就觉得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去找工作呢?尤其是加之找工作和硕士论文一起纷至沓来的时候,随时都在焦虑。学校由于是科研院所,所以和传统意义上的985211不搭界,在地方上找工作的时候倒是吃亏不少,在北京嘛就认可度还挺好的。即便如此,每次面试北京的公司的时候,自己的学历基本上还是处于同组垫底的状态,清北人大、央财外经贸、海归像帝国理工、南洋理工、伦敦政经等加上天津的两所像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或者北京其他非财经类985,非财经211都比较少,我就可谓是被学历碾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别人已经被带上了回答问题时的美颜滤镜,而我和别人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胜出的机会是非常小的,再加上现在就业情况这么难,基本上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岗位就要1个人,意味着你要在同岗位的所有面试中中拿到第一名,或者顺位递补到你(但是这种概率更低)。举几个数字大家感知一下,8月份面试阿里的时候,同岗位的钉钉群里有900人左右,HC也就个位数,12月份财达证券面试的时候一共5个微信群加起来也有500+人数,而宣讲会说的各个岗位的HC基本是一个岗位1-2个。面试中再集团的时候当时终面都结束了,因为一些问题没回答好导致终面不过,内心倍感失落,但是登录官网一看,也就要1个人,忽然就内心释怀了。
总之就是学历卷、人数卷、岗位卷,在以上情况中突出重围实在是难上加难。再加之可能有些岗位提前已经确定好了人选,而自己就很不幸地变成了陪跑选手,也是有过这种经历的,因为官网已经淘汰了又喊去线下面试,虽然知道可能没有结果,可还是想搏一把,凭着这个万一的机会赴“战场”一窥端倪,当然还是期盼着自己的认真准备能够打动面试官。可实际情况就是,面试我的时候面试官还在看别人的简历,甚至打了几个对钩。同组的除我以外其他都是男生,这里又是一个障碍-性别劣势,无论如何对于女生来说这都是不能不面对的,我不能妄加揣测说什么类型的企业更想要男生,但是男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是不言而喻的。记得有一次打电话咨询的时候,那边说女孩子的名额已经满了。最后签约的心仪offer面见领导的时候也谈到这个岗位更适合男生,但是我们还是给你发了offer,我说我从小就不比男孩子差,我也坚信未来的事业中也不会比男孩子差的。可是不得不说,摆在女生面前的就是事情多、体力差、更多的时间可能在家庭,尤其是涉及到生育的问题,生育之后可能更多的精力又要投射到家庭上,这就意味着加班出差女同志能否适应呢?如果你说我以后不生育,又有谁会相信你,即便相信可能也会觉得你这个人心理有问题。
此外还有一点我的实际情况,为什么拿到的所有offer都是北京的,在地方省份明明也面试过,总结起来我认为首先是户籍因素,其次是地方上的公司可能只看211985,双非就是没有优势,或者直接把我们等同于和普通双非没什么区别。再就是,地方省份好的岗位实在是稀少,卷的程度相比北京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狼多肉少的情况尤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面试中信银行某地方省分,150个人里面基本都是当地的本科双非院校,还有不少二本三本的学校,我是唯一的硕士,最终结果就是没有通过,后来人力还打电话问我要不要补录。还不如不打这个电话,我竟然要变成次选择?我就内心呵呵拒绝了,后来铁定认为综合我自己的性格还是选择北京的工作吧。当然其他因素还有是说的期望工资有些高了。
二、屡败屡战,越挫越勇
看我的简历通过面试率、通过率其实还是挺低的,因为自己投递的行业跨度还比较大,当然核心是金融和国企,前期是互联网,快消零售地产是极个别的公司,主要还是因为经管专业跨度还是比较大,也就是行业适应性高,似乎哪里都能找到可以发挥的一席之地。
下表是面试统计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到通过率确实是不高,反正是挺磨人的。(结果还没出的一家先暂定是失败了)。不过要是各位看客以后有遇到相同的面试公司都是可以私聊我的,分享一些面经和面试进度还是可以的。
失败经历实在是太多,失败的原因呢各不相同,就谈几个印象深刻的失败经历吧,筛选了一下一共是5家对于打击挺大的也是挺在意的结果,也能够提供一些教训供后来者参考。
第一是百度,是提前批的面试,投递岗位是业务研究与分析百度智能云事业部,确实虽然这个岗位写了计算机和经管都可以,经管专业的面试这个岗位可以说毫无优势,面试官也是一再强调有没有人工智能的背景,没有技术背景进去会比较困难,那为什么要让我进入面试呢一开始就不要用非计算机的。
融360,这家公司面试了两个岗位,一个是产品运营一面挂,第二个机构运营已经人力面试,人力把我挂掉了。10月份属于比较低谷的时期吧节节失利,可能还是因为太诚实了,就老老实实告诉人力拿了其他互联网大厂的offer,薪资没达到自己的预期,妥妥就挂了。
中再产险,央企再保险集团,本来也是试一试的态度投递的,没想到就顺利进入终面了,可惜还是因为自己保险专业的知识太少,本科金融工程虽然也有保险学的课程可惜都忘光了,问到保险的原则只能想起来一个。尤其是实习都是券商信托去保险未免让面试官觉得不太可信,很可惜的后来一直想要是记住保险的原则可能就通过了但是后来去官网看了看就要一个人,也算是心理平衡了。
财达证券,投递石家庄的岗位,群面表现还不错,他的第二轮是笔试环节,问题是都进入第二轮笔试那不就是意味着第一轮面试通过了,谁知道人家也太狗了,似乎进入第一轮的都进入第二轮了。笔试之后又按照第一轮的面试情况和第二轮笔试综合考察,太太离谱了,这不是浪费别人时间吗,个人感觉不通过的原因大概率还是因为我不是河北人,户籍地问题。况且财达是12月份发放offer之后需要实习考察6个月,离谱吧,就算你已经拿到毕业证也是不能入职的,也必须实习6个月。6个月啊姐妹们,想想就算是6月份毕业的同学也遭不住这么玩啊,本来春季就时间紧任务重还有毕业的事情需要忙碌,这也是公司极度缺乏自信怕留不住人吗也,这家公司真的推荐值-100000,大家还是别投了。
梳理了几段印象深刻的失败经历,其实相对来说,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基本靠实力竞争,外部因素影响比重没多大,还是相对公平的。省会城市嘛,倒不是我黑,一看户籍地是不是本地人,二是只认识211985认死理,我们学校太吃亏了。其实有了前期的失败铺垫,再加上11月份算是有一位善良的高人小哥哥指点,面试进步非常多,后期通过率明显上升,而且offer反而也都是年末拿的,就是说大家不要灰心,好事多磨。
就先写两回合吧,还有三个回合预告一下是:
三、 漫漫等待,喜事连连
四、 白菜高端,酸鸡难掩
五、 辗转反侧,纠结角逐
码字不易,后续有时间再写,还望关注点赞一下。
#2022年毕业的学弟学妹注意啦敲黑板##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