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将一个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行设备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硬件、软件、协议

4.工作方式: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5.功能组成:通信子网(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资源子网(其它层)

6.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分布范围:局域网WAN(广播技术)、城域网MAN、广域网WAN(交换技术)

(2)使用者:专用网、公用网

(3)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4)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

(5)传输技术:广播、点对点(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

2.相关性能指标

1.速率:数据传输率,数字信道上传数据位数的速率;单位b/s、kb/s、Mb/s = 1000Kb/s

注意:计算机容量 1Byte = 8bit; 1G = 1024M、1M=1024K、1K=1024B

2.带宽: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单位:b/s

3.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信道或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受网络带宽或网络额定速率的限制;吞吐量 = 所有信道数据传输量相加

4.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s

(1)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信道带宽(发送速率) 发生在发送方机器内

(2)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 发生在传播信道上

(3)排队时延 = 发生在路由器上,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需排队耗时

(4)处理时延 = 路由器对传播数据进行检错、路由选择

注意:高速链路指提高了发送带宽,减少了发送时延

5.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带宽 又称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近发送了多少个比特

6.往返时延RTT: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注意:RTT越大,在接受确认前可发送的数据越多;

RTT= 往返传播时延 + 末端处理时间

往返传播时延 = 传播时延*2

7.利用率

(1)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有 + 无)数据通过的时间

(2)网络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3.分层结构

1.发送文件前要完成的工作:

(1)发起通信的计算机必须将数据通信的通路进行激活

(2)要高速网络如何识别目的主机

(3)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查明目的主机是否开机,并且与网络连接正常

(4)发起通信的计算机要弄清楚,对方计算机中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近做好准备工作

(5)确保差错和意外可以解决

2.为什么要分层?

为了解决上面一系列的问题,每一层解决特定的问题

3.分层的原则?

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对等实体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者约定(水平)

(1)语法:规定数据传输的格式

(2)语义:规定要完成的功能

(3)同步: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

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接口

服务:下层为上层提供的功能调用(垂直

注意:实体对等实体之间有协议

(1)每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2)每层之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结构上可分隔开。每层使用最合适的技术实现

(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

(5)整个分层应该促进标准化工作

向下封装的过程
图片说明

4.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1)7层OSI参考模型(法定标准)

(2)4层 TCP/IP参考模型(事实标准)

(1)(2) ==》 5层结构

5.7层OSI网络分层结构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 (上四层是资源子网,负责数据处理)

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下三层是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

(1)通行实例:

主机A给主机B发送消息

应用层:主机A会对发送数据进行应用层的组织和封装,即将应用层控制协议PCI(协议首部)与实际数据SDU结合,形成PDU,向下层发送

表示层:

会话层:建立会话

传输层:控制端与端之间的数据传输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实现<stron>的数据传输</stron>

到达主机B后会进行逆序的解析,由最底层依次解析到应用层,自此实现数据的通信

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片说明

6.OSI各层的功能和使用的协议

(1)应用层

定义:所有能和用户交互产生网络流量的程序

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电子邮件(SMTP)、万维网(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2)表示层

定义:用于处理连个通信系统中交换信息的表示方式(语义和语法)

功能:数据格式变换、数据加密和解密、数据压缩和恢复

(3)会话层

定义:向表示层实体/用户进程提供建立链接并链接上有序的传输数据。即建立同步(SYN)

功能:建立、管理、终止会话;使用校验点可使会话在通信失败的情况下,从校验点/同步点继续恢复通信,实现数据同步(适用于传输大文件)。

主要协议:ADSP、ASP

(4)传输层:

定义: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输单位是报文段或用户数据报。

功能:可靠传输、不可靠传输;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复用分用

注意:

a.复用:多个应用层进程可同时使用下面运输层的服务(通过传输层的服务将QQ和微信的数据形成报文段同时发到目的主机,再根据端口号分别交付)

b.分用:运输层把收到的信息分别交付给上面应用层中相应的程序。

协议:TCP、UDP

(5)网络层、IP层、网际层

定义:把分组从源端传到目的端,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职级提供通信服务。传送单位事数据报。

功能:路由选择(最佳路劲)、流量控制(控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差错控制、拥塞控制(全局宏观的数据传输速度控制采取的措施)

主要协议:IP、IPX、ICMP、IGMP、ARP、RARP、OSPF

(6)数据链路层:

定义:把网络层传下来的数据组装成帧;传输单位事

功能:成帧(定义帧的开始和结束)、差错控制(帧错+位错,可以检错,也可以纠错)、流量控制、访问/接入控制(控制对共享信道的访问)

主要协议:SDLC、HDLC、PPP、STP

(7)物理层:

主要把比特流转化成电信号在物理介质上透明传输。

功能:

a.定义接口特性(尺寸大小)、电气特性:高低电平分别代表的含义)

b.定义传输模式 单工(只能单方向传输,已经确认好了发送方和接收方)、半双工(同一时间只能一个发送数据,但是两方均可做发送方)、双工

c.定义传输速度

d.比特同步

e.比特编码

协议:Rj45、802.3

7.TCP/IP参考模型

图片说明

和OSI对比

图片说明

TCP/IP:

图片说明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Yushuu:你的确很厉害,但是有一个小问题:谁问你了?我的意思是,谁在意?我告诉你,根本没人问你,在我们之中0人问了你,我把所有问你的人都请来 party 了,到场人数是0个人,誰问你了?WHO ASKED?谁问汝矣?誰があなたに聞きましたか?누가 물어봤어?我爬上了珠穆朗玛峰也没找到谁问你了,我刚刚潜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也没开到那个问你的人的盒,在找到谁问你之前我连癌症的解药都发明了出来,我开了最大距离渲染也没找到谁问你了我活在这个被辐射蹂躏了多年的破碎世界的坟墓里目睹全球核战争把人类文明毁灭也没见到谁问你了😆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