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二叉树问题(三)

在二叉树中找到累加和为指定值的最长路径长度

【题目】

给定一棵二叉树的头节点head和一个32位整数sum,二叉树节点值类型为整型,求累加和为sum的最长路径长度。路径是指从某个节点往下,每次最多选择一个孩子节点或者不选所形成的节点链。

例如,二叉树如图3-16所示。


如果sum=6,那么累加和为6的最长路径为:-3,3,0,6,所以返回4。

如果sum=-9,那么累加和为-9的最长路径为:-9,所以返回1。

注:本题不用考虑节点值相加可能溢出的情况。

【难度】

尉 ★★☆☆

【解答】

在阅读本题的解答之前,请读者先阅读本书“求未排序数组中累加和为规定值的最长子数组长度”问题。针对二叉树,本文的解法改写了这个问题的实现。如果二叉树的节点数为N,本文的解法可以做到时间复杂度为O(N),额外空间复杂度为O(h),其中,h为二叉树的高度。

具体过程如下:

1.二叉树头节点head和规定值sum已知;生成变量maxLen,负责记录累加和等于sum的最长路径长度。

2.生成哈希表sumMap。在“求未排序数组中累加和为规定值的最长子数组长度”问题中也使用了哈希表,功能是记录数组从左到右的累加和出现情况,在遍历数组的过程中,再利用这个哈希表来求得累加和为规定值的最长子数组。sumMap也一样,它负责记录从head开始的一条路径上的累加和出现的情况,累加和也是从head节点的值开始累加的。sumMap的key值代表某个累加和,value值代表这个累加和在路径中最早出现的层数。如果在遍历到cur节点时,我们能够知道从head到cur节点这条路径上的累加和出现的情况,那么求以cur节点结尾的累加和为指定值的最长路径长度就非常容易。究竟如何去更新sumMap,才能够做到在遍历到任何一个节点时都能有从head到这个节点的路径上的累加和出现的情况呢?步骤3详细地说明了更新过程。

3.首先在sumMap中加入一个记录(0,0),它表示累加和0不用包括任何节点就可以得到。然后按照二叉树先序遍历的方式遍历节点,遍历到的当前节点记为cur,从head到cur父节点的累加和记为preSum,cur所在的层数记为level。将cur.value+preSum的值记为curSum,就是从head到cur的累加和。如果sumMap中已经包含了curSum的记录,则说明curSum在上层中已经出现过,那么就不更新sumMap;如果sumMap不包含curSum的记录,则说明curSum是第一次出现,就把(curSum,level)这个记录放入sumMap。接下来是求解在必须以cur结尾的情况下,累加和为规定值的最长路径长度,详细过程这里不再详述,请读者阅读“求未排序数组中累加和为规定值的最长子数组长度”问题。然后是遍历cur左子树和右子树的过程,依然按照上述方法使用和更新sumMap。处理完以cur为头节点的子树,当然要返回cur父节点,在返回前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在sumMap中查询curSum这个累加和(key)出现的层数(value),如果value等于level,则说明curSum这个累加和的记录是在遍历到cur时加上去的,那就把这条记录删除;如果value不等于level,则不做任何调整。

4.步骤3会遍历二叉树所有的节点,也会求解以每个节点结尾的情况下,累加和为规定值的最长路径长度。用maxLen记录其中的最大值即可。

全部求解过程请参看如下代码中的getMaxLength方法。

	public class Node {
		public int value;
		public Node left;
		public Node right;

		public Node(int data) {
			this.value = data;
		}
	}

	public int getMaxLength(Node head, int sum) {
		HashMap<Integer, Integer> sumMap = new HashMap<Integer, Integer>();
		sumMap.put(0, 0); // 重要
		return preOrder(head, sum, 0, 1, 0, sumMap);
	}

	public int preOrder(Node head, int sum, int preSum, int level,
			int maxLen, HashMap<Integer, Integer> sumMap) {
		if (head == null) {
			return maxLen;
		}
		int curSum = preSum + head.value;
		if (!sumMap.containsKey(curSum)) {
			sumMap.put(curSum, level);
		}
		if (sumMap.containsKey(curSum - sum)) {
			maxLen = Math.max(level - sumMap.get(curSum - sum), maxLen);
		}
		maxLen = preOrder(head.left, sum, curSum, level + 1, maxLen, sumMap);
		maxLen = preOrder(head.right, sum, curSum, level + 1, maxLen, sumMap);
		if (level == sumMap.get(curSum)) {
			sumMap.remove(curSum);
		}
		return maxLen;
	}

找到二叉树中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

【题目】

给定一棵二叉树的头节点head,已知其中所有节点的值都不一样,找到含有节点最多的搜索二叉子树,并返回这棵子树的头节点。

例如,二叉树如图3-17所示。

这棵树中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如图3-18所示。


【要求】

如果节点数为N,则要求时间复杂度为O(N),额外空间复杂度为O(h),h为二叉树的高度。

【难度】

尉 ★★☆☆

【解答】

本题涉及二叉树面试题中一个很常见的套路,也是全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分析可能性求解在二叉树上做类似动态规划的问题。请读者理解并学习这种套路,本章还有很多面试题目是用这个套路求解的,我们把这个套路的名字叫作树形dp套路。

树形dp套路使用前提:如果题目求解目标是S规则,则求解流程可以定成以每一个节点为头节点的子树在S规则下的每一个答案,并且最终答案一定在其中。

如何理解这个前提呢?以本题为例,题目求解目标是:整棵二叉树中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这就是我们的规则。那么求解流程可不可以定成:在整棵二叉树中,求出每一个节点为头节点的子树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对任何一棵子树都求出答案),并且最终答案(整棵二叉树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一定在其中?当然可以。因此,本题可以使用套路。

树形dp套路第一步:以某个节点X为头节点的子树中,分析答案有哪些可能性,并且这种分析是以X的左子树、X的右子树和X整棵树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性的。用本题举例。

以节点X为头节点的子树中,最大的搜索二叉子树只可能是以下三种情况中可能性最大的那种。

第一种:X为头节点的子树中,最大的搜索二叉子树就是X的左子树中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也就是说,答案可能来自左子树。比如,本例中,当X为节点12时。

第二种:X为头节点的子树中,最大的搜索二叉子树就是X的右子树中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也就是说,答案可能来自右子树。比如,本例中,当X为节点6时。 

第三种:如果X左子树上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是X左子树的全体,X右子树上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是X右子树的全体,并且X的值大于X左子树所有节点的最大值,但小于X右子树所有节点的最小值,那么X为头节点的子树中,最大的搜索二叉子树就是以X为头节点的全体。也就是说,答案可能是用X连起所有。比如,本例中,当X为节点10时。

树形dp套路第二步:根据第一步的可能性分析,列出所有需要的信息。用本题举例,为了分析第一、二种可能性,需要分别知道左子树和右子树上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的头部,记为leftMaxBSTHead、rightMaxBSTHead,因为要比较大小,所以还需要分别知道左子树和右子树上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的大小,记为leftBSTSize、rightBSTSize,并且有了这些信息还能帮助分析第三种可能性,因为如果知道了leftMaxBSTHead,并且发现它正好是X的左孩子节点,则说明X左子树上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是X左子树的全体。同理,可以利用rightMaxBSTHead来判断X右子树上的最大搜索二叉子树是否为X右子树的全体。但是有这些还不够,因为第三种可能性还要求X的值大于X左子树所有节点的最大值,但小于X右子树所有节点的最小值。因此,需要从左子树上取得左子树的最大值leftMax,从右子树上取得右子树的最小值rightMin。汇总一下,为了分析所有的可能性,左树上需要的信息为:leftMaxBSTHead、leftBSTSize、leftMax;右树上需要的信息为:rightMaxBSTHead、rightBSTSize、rightMin。

树形dp套路第三步:合并第二步的信息,对左树和右树提出同样的要求,并写出信息结构。以本题举例,左树和右树都需要最大搜索二叉子树的头节点及其大小这两个信息,但是左树只需要最大值,右树只需要最小值,那么合并变成统一要求。信息结构请看如下的ReturnType类。

 

	public class ReturnType {
		public Node maxBSTHead;
		public int maxBSTSize;
		public int min;
		public int max;

		public ReturnType(Node maxBSTHead, int maxBSTSize, int min, int max) {
			this.maxBSTHead = maxBSTHead;
			this.maxBSTSize = maxBSTSize;
			this.min = min;
			this.max = max;
		}
	}

树形dp套路第四步:设计递归函数,递归函数是处理以X为头节点的情况下的***括设计递归的base case,默认直接得到左树和右树的所有信息,以及把可能性做整合,并且要返回第三步的信息结构这四个小步骤。本题的实现请看如下的process方法。

	public ReturnType process(Node X) {
		// base case : 如果子树是空树
		// 最小值为系统最大
		// 最大值为系统最小
		if (X == null) {
		    return new ReturnType(null, 0, Integer.MAX_VALUE, Integer.MIN_VALUE);
		}
		// 默认直接得到左树全部信息
		ReturnType lData = process(X.left);
		// 默认直接得到右树全部信息
		ReturnType rData = process(X.right);
		// 以下过程为信息整合
		// 同时对以X为头节点的子树也做同样的要求,也需要返回如ReturnType描述的全部信息
		// 以X为头节点的子树的最小值是:左树最小、右树最小及X的值三者中最小的
		int min = Math.min(X.value, Math.min(lData.min, rData.min));
		// 以X为头节点的子树的最大值是:左树最大、右树最大及X的值三者中最大的
		int max = Math.max(X.value, Math.max(lData.max, rData.max));
		// 如果只考虑可能性一和可能性二,则以X为头节点的子树的最大搜索二叉树大小
		int maxBSTSize = Math.max(lData.maxBSTSize, rData.maxBSTSize);
		// 如果只考虑可能性一和可能性二,则以X为头节点的子树的最大搜索二叉树头节点
		Node maxBSTHead = lData.maxBSTSize >= rData.maxBSTSize ? lData.maxBSTHead
				: rData.maxBSTHead;
		// 利用收集的信息,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第三种可能性
		if (lData.maxBSTHead == X.left && rData.maxBSTHead == X.right
				&& X.value > lData.max && X.value < rData.min) {
			maxBSTSize = lData.maxBSTSize + rData.maxBSTSize + 1;
			maxBSTHead = X;
		}
		// 信息全部收集完毕,返回
		return new ReturnType(maxBSTHead, maxBSTSize, min, max);
	}

 

树形dp套路就是以上四个步骤,就是利用递归函数设计一个二叉树后序遍历的过程:先遍历左子树收集信息,然后是右子树收集信息,最后在头节点做信息整合。因为是递归函数,所以对所有的子树要求一样,都返回ReturnType的实例。依次求出每棵子树的答案,总答案一定在其中。既然是后序遍历,则时间复杂度为O(N)。主方法如下。

 

	public Node getMaxBST(Node head) {
		return process(head).maxBSTHead;
	}

找到二叉树中符合搜索二叉树条件的最大拓扑结构

【题目】

给定一棵二叉树的头节点head,已知所有节点的值都不一样,返回其中最大的且符合搜索二叉树条件的最大拓扑结构的大小。

例如,二叉树如图3-19所示。


其中最大的且符合搜索二叉树条件的拓扑结构如图3-20所示。


这个拓扑结构节点数为8,所以返回8。

【难度】

校 ★★★☆

【解答】

方法一:二叉树的节点数为N,时间复杂度为O(N2)的方法。

首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以节点h为头节点的树中,在拓扑结构中也必须以h为头节点的情况下,怎么找到符合搜索二叉树条件的最大结构?这个问题有一种比较容易理解的解法,我们先考查h的孩子节点,根据孩子节点的值从h开始按照二叉搜索的方式移动,如果最后能移动到同一个孩子节点上,说明这个孩子节点可以作为这个拓扑的一部分,并继续考查这个孩子节点的孩子节点,一直延伸下去。

我们以题目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假设在以12这个节点为头节点的子树中,要求拓扑结构也必须以12为头节点,如何找到最多的节点,并且整个拓扑结构是符合二叉树条件的?初始时考查的节点为12节点的左右孩子节点,考查队列={10,13}。

考查节点10。最开始是节点10和节点12进行比较,发现节点10应该往节点12的左边找,于是节点10被找到,节点10可以加入整个拓扑结构,同时将节点10的孩子节点4和14加入考查队列,考查队列为{13,4,14}。

考查节点13。节点13和节点12进行比较,应该向右,于是节点13被找到,它可以加入整个拓扑结构,同时将它的两个孩子节点20和16加入考查队列,为{4,14,20,16}。

考查节点4。节点4和节点12比较,应该向左,节点4和节点10比较,继续向左,节点4被找到,可以加入整个拓扑结构。同时将它的孩子节点2和5加入考查队列,为{14,20,16,2,5}。

考查节点14。节点14和节点12比较,应该向右,接下来的查找过程会一直在节点12的右子树上,依然会找下去,但是节点14不可能被找到。所以它不能加入整个拓扑结构,它的孩子节点也都不能,此时考查队列为{20,16,2,5}。

考查节点20。节点20和节点12比较,应该向右,节点20和节点13比较,继续向右,节点20同样再也不会被发现了,所以它不能加入整个拓扑结构,此时,考查队列为{16,2,5}。

按照如上方法,最后这三个节点(16,2,5)都可以加入拓扑结构,所以我们找到了必须以12为头节点,且整个拓扑结构是符合二叉树条件的最大结构,这个结构的节点数为7。

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一个节点的值,根据这个值的大小,从h开始,每次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如果最后能移动到原来的节点上,说明该节点可以作为以h为头节点的拓扑的一部分。

解决了以节点h为头节点的树中,在拓扑结构也必须以h为头节点的情况下,怎么找到符合搜索二叉树条件的最大结构?接下来只要遍历所有的二叉树节点,并在以每个节点为头节点的子树中都求一遍其中的最大拓扑结构,其中最大的那个就是我们想找的结构,它的大小就是返回值。

具体过程请参看如下代码中的bstTopoSize1方法。

 

	public class Node {
		public int value;
		public Node left;
		public Node right;

		public Node(int data) {
			this.value = data;
		}
	}

	public int bstTopoSize1(Node head) {
		if (head == null) {
			return 0;
		}
		int max = maxTopo(head, head);
		max = Math.max(bstTopoSize1(head.left), max);
		max = Math.max(bstTopoSize1(head.right), max);
		return max;
	}

	public int maxTopo(Node h, Node n) {
		if (h != null && n != null && isBSTNode(h, n, n.value)) {
			return maxTopo(h, n.left) + maxTopo(h, n.right) + 1;
		}
		return 0;
	}

	public boolean isBSTNode(Node h, Node n, int value) {
		if (h == null) {
			return false;
		}
		if (h == n) {
			return true;
		}
		return isBSTNode(h.value > value ? h.left : h.right, n, value);
	}

 

对于方法一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我们把所有的子树(N个)都找了一次最大拓扑,每找一次,所考查的节点数都可能是O(N)个节点,所以方法一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方法二:二叉树的节点数为N,时间复杂度为O(N)的方法。

先来说明一个对方法二来讲非常重要的概念——拓扑贡献记录。还是举例说明,请注意题目中以节点10为头节点的子树,这棵子树本身就是一棵搜索二叉树,那么整棵子树都可以作为以节点10为头节点的符合搜索二叉树条件的拓扑结构。如果对如图3-19所示的拓扑结构建立贡献记录,则是如图3-21所示的样子。

在图3-21中,每个节点的旁边都有被括号括起来的两个值,我们把它称为节点对当前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第一个值代表节点的左子树可以为当前头节点的拓扑贡献几个节点,第二个值代表节点的右子树可以为当前头节点的拓扑贡献几个节点。比如,4(1,1)括号中的第一个1代表节点4的左子树可以为节点10为头的拓扑结构贡献1个节点,第二个1代表节点4的右子树可以为节点10为头节点的拓扑结构贡献1个节点。同样,我们也可以建立以节点13为头节点的记录,如图3-22所示。


整个方法二的核心就是如果分别得到了h左右两个孩子节点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可以快速得到以h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比如图3-21中每一个节点的记录都是节点对以节点10为头节点的拓扑结构的贡献记录,图3-22中每一个节点的记录都是节点对以节点13为头节点的拓扑结构的贡献记录,同时节点10和节点13分别是节点12的左孩子节点和右孩子节点。那么我们可以快速得到以节点12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在图3-21和图3-22中所有节点的记录还没有变成节点12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之前,是如图3-23所示的样子。


如图3-23所示,在没有变更之前,节点12左子树上所有节点的记录和原来一样,都是对节点10负责的;节点12右子树上所有节点的记录也和原来一样,都是对节点13负责的。接下来详细展示一下,所有节点的记录如何变更为都对节点12负责,也就是所有节点的记录都变成以节点12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

先来看节点12的左子树,只需依次考查左子树右边界上的节点即可。先考查节点10,因为节点10的值比节点12的值小,所以节点10的左子树原来能给节点10贡献多少个节点,当前就一定都能贡献给节点12,这样节点10记录的第一个值不用改变,同时节点10左子树上所有节点的记录都不用改变。接下来考查节点14,此时节点14的值比节点10要大,说明以节点14为头节点的整棵子树都不能成为以节点12为头节点的拓扑结构的左边部分,那么删掉节点14的记录,让它不作为节点12为头节点的拓扑结构即可,同时只要删掉节点14一条记录,就可以断开节点11和节点15的记录,让节点14的整棵子树都不成为节点12的拓扑结构,且后续的右边界节点也无须考查了。进行到节点14这一步,一共删掉的节点数可以直接通过节点14的记录得到,记录为14(1,1),说明节点14的左子树1个,节点14的右子树1个,再加上节点14本身,一共有3个节点。接下来的过程是从右边界的当前节点重回节点12的过程,先回到节点10,此时节点10记录的第二个值应该被修改,因为节点10的右子树上被删掉了3个节点,所以记录由10(3,3)修改为10(3,0),根据这个修改后的记录,节点12记录的第一个值也可以确定了,节点12的左子树可以贡献4个节点,其中3个来自节点10的左子树,还有1个是节点10本身,此时记录变为如图3-24所示的样子。

 以上过程展示了怎么把关于h左孩子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更改为以h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个过程,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如图3-25所示。


在图3-25中,假设之前已经有以节点A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现在要变更为以节点S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只用考查S左子树的右边界即可(A,B,C,D...),假设A,B,C的值都比S小,到节点D才比节点S大。那么A、B、C的左子树原来能给A的拓扑贡献多少个节点,现在就都同样能贡献给S,所以这三个节点记录的第一个值一律不发生变化,并且它们所有左子树上的节点记录也不用变化。而D的值比S的值大,所以删除D的记录,从而让D子树上的所有记录都和以S为头节点的拓扑结构断开,总共删掉的节点数为d1+d2+1。然后从C回到S,沿途所有节点记录的第二个值统一减掉d1+d2+1。最后根据节点A改变后的记录,确定S记录的第一个值,如图3-26所示。


关于怎么把h左孩子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更改为以h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的问题就解释完了。把关于h右孩子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更改为以h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与之类似问题,就是依次考查h右子树的左边界即可。回到以节点12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问题,最后生成的整个记录如图3-27所示。


当我们得到以h为头节点的拓扑贡献记录后,相当于求出了以h为头节点的最大拓扑的大小。方法二正是不断地用这种方法,从小树的记录整合成大树的记录,从而求出整棵树中符合搜索二叉树条件的最大拓扑的大小。因此,整个过程大体说来是利用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对每个节点来说,首先生成其左孩子节点的记录,然后是右孩子节点的记录,接着把两组记录修改成以这个节点为头的拓扑贡献记录,并找出所有节点的最大拓扑结构中最大的那个。

方法二的全部过程请参看如下代码中的bstTopoSize2方法。

 

	public class Record {
		public int l;
		public int r;

		public Record(int left, int right) {
			this.l = left;
			this.r = right;
		}
	}

	public int bstTopoSize2(Node head) {
		Map<Node, Record> map = new HashMap<Node, Record>();
		return posOrder(head, map);
	}

	public int posOrder(Node h, Map<Node, Record> map) {
		if (h == null) {
			return 0;
		}
		int ls = posOrder(h.left, map);
		int rs = posOrder(h.right, map);
		modifyMap(h.left, h.value, map, true);
		modifyMap(h.right, h.value, map, false);
		Record lr = map.get(h.left);
		Record rr = map.get(h.right);
		int lbst = lr == null ? 0 : lr.l + lr.r + 1;
		int rbst = rr == null ? 0 : rr.l + rr.r + 1;
		map.put(h, new Record(lbst, rbst));
		return Math.max(lbst + rbst + 1, Math.max(ls, rs));
	}

	public int modifyMap(Node n, int v, Map<Node, Record> m, boolean s) {
		if (n == null || (!m.containsKey(n))) {
			return 0;
		}
		Record r = m.get(n);
		if ((s && n.value > v) || ((!s) && n.value < v)) {
			m.remove(n);
			return r.l + r.r + 1;
		} else {
			int minus = modifyMap(s ? n.right : n.left, v, m, s);
			if (s) {
				r.r = r.r - minus;
			} else {
				r.l = r.l - minus;
			}
			m.put(n, r);
			return minus;
		}
	}

 

下面介绍方法二的时间复杂度分析。假设二叉树如图3-28所示。


方法二就是对任何一个节点,遍历这个节点的左子树的右边界和右子树的左边界。我们首先看遍历所有节点左子树的右边界的代价。

节点1左子树的右边界:2 -> 5 -> 11;    节点2左子树的右边界:4 -> 9;

节点3左子树的右边界:6 -> 13;         节点4左子树的右边界:8;

节点5左子树的右边界:10;             节点6左子树的右边界:12;

节点7左子树的右边界:14。

可以看出,所有右边界的所有节点数量为O(N),那么遍历所有节点左子树右边界的总代价为O(N)。同理,遍历所有节点右子树左边界的总代价为O(N)。因此,方法二的时间复杂度为O(N)。

程序员代码面试指南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

<p> 本专刊为左程云书《程序员代码面试指南》前三章,已获得官方授权,想看书中更多内容可去购买书籍查看。 同时点击可查看牛客算法笔面试真题精讲班,每周由左老师讲解经典高频校招题目:https://www.nowcoder.com/courses/cover/live/350 本专刊购买后即可解锁所有章节,故不可以退换哦~ </p> <p> <br /> </p>

全部评论
全能の牛妹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19-12-27 15:29
妙啊,还有啥是牛妹妹不会的嘛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2019-12-28 00:08

相关推荐

我也曾抱有希望:说的好直白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2 2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