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女青年成为大厂程序员的 365 个日夜
一、月亮与六便士,作家与程序员的十万八千里
我常常想,每个人的人生都像一大块黑色地图,每个阶段都只能看到亮起来的、被自己打开的那一小部分。
然后一路摸黑向外走,亮起来的部分不断扩大,不知不觉的你就被带到一个缓缓亮起来的神秘地带。
站在那里,蓦然回首的时候会有一种恍惚,「哦,我是怎么走到这里来的?」
我以前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程序员。
我情感丰富、天性浪漫、思绪和想象力像柳絮一样总是飘飞的。
小时候想到「未来理想」,答案都是战地记者、导演、作家。
那时候喜欢闾丘露薇,想像她一样做战地玫瑰。
喜欢张艺谋,喜欢他世界里的那种张扬、浩大、传统美。
有许多喜欢的作家,惊叹于他们「妙笔生花」的奇妙能力。
我想成为的是这样的人。
但后来人生中的种种选择与际遇,我随时代之洪流,进入了互联网相关行业,成为了一名与战地记者、导演、作家风牛马不相及的、听起来一点都不浪漫的程序员。
直到现在我心中最大的理想,仍然是「有朝一日,真正成为一名作家」。
月亮在天上,六便士在脚下。
我清醒的知道,人生不在想象中,而是在脚踏实地里,要先「入戏」,要把现实中的「每一个角色」演好,在此基础上,才有资格谈奔赴理想。
「程序员」是我现实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如今扮演这个角色将满一年。
这一年里,我有过「写出一段代码、实现一项功能的欣喜」,也有过「恐怕无法在 deadline 之前完成任务的焦虑」;有过「在这条路上奔赴向前、为科技献力的决心与勇气」,也有过「我究竟是否适合程序员这个角色的质问与怀疑」;有过「回顾过往时看到自己一直进步的满足与欣慰」,也有过「面对定期汇报、okr考核和述职的不安与压力」。
我身处于一个男人远远多于女人的环境里,日日混迹于男人堆,每天观察我的这些形形***的男同事们,感受他们的脑回路,听他们讲故事,聊自己感兴趣的事。这让我觉得还挺有意思。
不过我发现,我最近直的像一头牛,不知道是不是跟长期混迹男人堆有关系。
这一篇,回顾「文艺女青年,成为大厂程序员的 365 个日夜」......
二、文艺女青年成为程序员的 365 个日夜
1 日常
成为程序员之后,我心上就长存着一种「焦虑」和「着急」的感觉。
每周一次的组会汇报、每半年一次的述职,环境push人,不断的「advance」。
我的心总是跳的很快,很多时候会很紧张。
我发现许多程序员都有抖腿的习惯,有一次我扫了一眼工位大厅,发现哥哥们此起彼伏,以各自不同的频率抖动着双腿,形成一道风景。
讲真这份工作压力还是很大的,发际线后移与脱发是标配,头发茂密倒是少见。
好像很久没有一种「自在闲适」的感觉。
工作时间算是相对比较自由。我通常早上大概十点半左右上班,我看有的同事都是十一点之后上班。事情少的时候,晚上八点多下班。事情多的时候,可能要到晚上九点多甚至十点多下班。
我们对于上班时间倒是没有太硬性的要求。关键是在于,你要有产出。有时候活多干不完,不得不花时间。
作为一个「伪文艺女青年」,丰富的生活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不是那种几乎全部时间都用来工作的顶卷的人。
每周健身四次,除了休息日的两天必去健身外,我大概会选两天工作日,在晚上八点多下班后去健身。
工作日的早上十点半上班,我大概会根据前一天的睡觉时间,选择每天在早上5-7 点之间醒来,读书、学习、写作大概 2- 3 小时。很多时候读的、学的都是跟工作内容不大相关的东西。
为了能有更多自己的时间,租房的时候我选择租在离公司两公里以内,骑车可以在 15 分钟之内到家或到公司,这真是我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之一了,不用忍受通勤之苦。
工作日的一天中,上班之余,「自己的时间」则日均有三小时吧。
我们有双休,休息日几乎不用加班。在休息日的时候我很少出去玩,基本都是宅着写点东西、读读书。下午五点左右去健个身。偶尔做做饭、跟老朋友们聊聊天。
总而言之,在成为程序员的这一年里,我心中添了许多「着急」,性子变急了,头上总悬着一个「闹钟」一样的东西,在告诉我,「快走」、「快走」。
个人时间的骤减,有很多想做的事,「慢慢生活」真的很难。
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热爱文艺的那一面。文艺的那一部分给了我精神以很大支持。
工作中我是兢兢业业的黄牛、工作外我是热烈不羁的野马。
我想,正因为能扮演「野马」,我才能更好的扮演「黄牛」。
有时候在这个环境里我会突然有一种疏离感,会问自己,我的性格真的适合做一个程序员吗?
我不知道哎,我只能就着上天给的这一份际遇向前,先把这个角色演好。
2 长进
这是一个能让人快速成长的环境,背后总会有一双推动你「advance」的双手。
这双手让人焦虑、有压力、会紧张,可这双手也让人更专注、认真、定期反思、快速成长。
我将自己这一年里在工作中收获最重要的几个长进总结如下:
(1)对于「踏实」两字的重新理解
在这一年的经历中,我对「踏实」这两个字有了重新理解。
我将其定义为——能沉心把每一件小事/杂事做好。
「踏实」这个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听过无数遍。但凡教育过我们几句的人,几乎都说过这句,「学习、做事要踏实」。
可是我们真的理解「踏实」究竟是什么吗?
在工作里,我觉得自己第一次真正理解这两个字。
无论是核心工作,小事还是杂事,你都能以相同的认真态度对待。
尤其是分到手上很多杂事和小事的时候,即便再简单,我们也要问自己,「这些简单的事我真的做好了吗?」
我们的主管曾对我们说过,「最开始我只会给你们分很简单的小事,你们把小事做好,我才会一点点给你们分更重要的事,让你们不断去挑战自己的能力边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恰巧我最近读了一本「玻璃大王」、世界第一汽车玻璃制造商董事长曹德旺的自传——《心若菩提》,里面写到他的一位员工陈居里,最后成为福耀(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的一段经历。
曹德旺引用陈居里说过的一段话,对我很有启发。
「他告诉我,他曾看过一本关于成功人士的书《艾科卡自传》,艾科卡说:“我用25年时间为福特工作就是为了这最后5年大干一番。”因此他认为,每个人的一生可能多半时间都在打杂,有机会了你才会做些重要的事。但前面这十几二十年的杂事,你是一定要做的,不打杂人家怎么了解你呢?只有努力地去做些小事情,你才有可能了解这个公司,才会和这个公司有亲和力。“我记得我们毕业那天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永远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永远不打杂。’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打杂’可以理解为为学武功而为师傅扫地倒灌,也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为自己无知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理解为和企业建立亲和力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打杂’,企业才可能最终认可你的才干,才愿意付你所期望的待遇。”」
所以在工作的第一程——保证先把所有小事做好吧。
先做好,再做快——一个人有能力不就意味着,能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吗」?
(2)不要耻于求助,要学会向他人「借力」
这一年中我的第二个重要感受是——千万不要耻于求助,要学会向他人借力。
去年述职的时候提到自己「做得好的部分」,我讲到自己做的好的其中一点是——可以依靠自主搜索和调研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当时一位前辈提的建议是,「我看你说解决难题用到两个字“自主”,那你有没有想过,你自主解决问题要花多少时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抛出来,组织一次小组内头脑风暴的讨论,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下,也许能比你自主调研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呢?」
当时这条建议给我很大启发。
我反思到,很多时候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倾向于自己去找解决方案,不好意思打扰到大家。但是很多时候自己找解决方案可能会花很多时间,以及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自己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在一个小问题上,别人一句话可能就四两拨千斤,把你点醒了。
这让我意识到,要学会借力。
遇到问题时,多听听大家的观点和建议,必要的时候组织讨论,让自己保持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
还有一件事是,有一段时间我的工作状态特别差,当时有很多解不开的困惑。
我纠结、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大胆的跟我的主管兼导师聊聊。
我当局者迷,而他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旁观者,自然能一眼看出我的问题。
当时让我纠结很久的原因是,他平时很忙,一个接一个的会议,我担心自己屁大点事,还要打扰他工作。
但最终当我伸出求助的手时,我发现一切纠结都是我多虑了,他非常高兴能得到我的信任,也非常乐于向我提供帮助。
那次仅跟他聊了半小时,我把我的问题和困惑说出来,他帮我分析,很快就帮我走出了困境。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耻于求助」,有时候是怕打扰别人,有时候是怕自己的问题太小太简单,被人耻笑。
这样想是不对的。
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很乐意为别人提供帮助的。
但也不是说所有问题都去问别人,我们可以在「一定思考的基础上,努力问高质量的问题」。
学会「借力」和「求助」,是我在工作中学到重要的一点。
(3)在职责与要求之外,多做一点
这一年中的第三个重要感受是——不仅仅对于工作,所有事情我们能不能在职责与要求之外,多做一点,去做一个总能给人惊喜的人?
人不能什么事情都算计的那么清楚——只做自己份内的事,只按要求标准完成事情。我想这样,很难有长进和突破。
即便不是自己份内的事情,如果我遇上了,又恰巧有时间,能不能顺便做了?
要求达到的标准是B,但是我能不能在要求之外努力做到A?
对自己总是有标准之外「多一点」的要求,总没错吧?
(4)时长给自己的「一句话」提醒
1)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做好梳理和拆解工作
2)时时记录,定期总结
3)完成比完美重要,「先把事情启动起来,走通流程很重要」。
4)「理论」务必和「实践」多多结合,好好感受「理论」和「实践」二者的关系。
三、灼灼向上的一匹野马
这一年的整体感受其实还不错。
有幸落入一个同事不错、领导不错、组内氛围也不错的小组。
我第一次扮演「女程序员」这个角色,毫无疑问的走过一些弯路,犯过许多错,在这些错误里痛苦、反思、成长、精进。
有不适感,有撕裂感。
但我还是很投入这个角色,想把她演好。
同时我也没有放弃、会时不时的拿出那身「文艺女青年」的行当,那个角色对我也很重要。
「文艺女青年」的角色给了我很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受力,培养了我的感性能力。
而「女程序员」这个角色则不断的锻炼我的思辨与逻辑能力,使得我更加理性、冷静。
日常时时于这两种身份之间跳跃、转换也是一件很生动、有趣的事情。
两张皮相,两种人格。
曹德旺在那本《心若菩提》的自传里,写过一段「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用四十年时间创业,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创建了一家深具影响力的制造业跨国集团并誉满全球。深究成因,唯有一条哲理:两句话组成,一曰,入戏;二曰,入角。入戏者,依愿也;入角者,靠信也。」
人生在世,指不定碰上什么戏,要你演个什么角儿。
碰上了,便好好演,入戏又入角。
灿灿、灼灼的做那一匹野马、烈马,挟着所拥有的一切,奔赴向前。
唯此而已。
#大厂##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