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输入一个域名: www.taobao.com
2. 浏览器查找浏览器缓存,如果有域名的 IP 地址则返回,如果没有继续查找;
3. 系统查找系统缓存,如果有域名的 IP 地址则返回,如果没有继续查找;
4. 路由器查找路由器缓存,如果有域名的 IP 地址则返回,如果没有继续查找;
5. 本地域名服务器采用迭代查询,它先向一个根域名服务器查询;
6. 根域名服务器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次应查询的顶级域名服务器 dns.com 的 IP 地址;
7.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顶级域名服务器 dns.com 进行查询;
8. 顶级域名服务器 dns.com 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次应查询的权限域名服务器 dns.baidu.com 的 IP 地址;
9.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权限域名服务器 dns.baidu.com 进行查询;
10. 权限域名服务器 dns.baidu.com 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所查询的主机 www.baidu.com 的 IP 地址;
11. 本地域名服务器最后把查询结果告诉主机;
12. 主机浏览器获取到 Web 服务器的 IP 地址后,与服务器建立 TCP 连接;
13. 浏览器所在的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报文;
14. 服务器接收报文后,同意建立连接,向客户机发出确认报文;
15. 客户机接收到确认报文后,再次向服务器发出报文,确认已接收到确认报文;
16. 此处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 TCP 连接建立完成,开始通信;
17. 浏览器发出取文件命令: GET ;
18. 服务器给出响应,将指定文件发送给浏览器;
19. 浏览器释放 TCP 连接;
20. 浏览器所在主机向服务器发出连接释放报文,然后停止发送数据;
21. 服务器接收到释放报文后发出确认报文,然后将服务器上未传送完的数据发送完;
22. 服务器数据传输完毕后,向客户机发送连接释放报文;
23. 客户机接收到报文后,发出确认,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后,释放 TCP 连接;
24. 浏览器显示页面中所有文本。
首先是查找浏览器缓存,浏览器会保存一段时间你之前访问过的一些网址的DNS信息,不同浏览器保存的时常不等。
如果没有找到对应的记录,这个时候浏览器会尝试调用系统缓存来继续查找这个网址的对应DNS信息。
如果还是没找到对应的IP,那么接着会发送一个请求到路由器上,然后路由器在自己的路由器缓存上查找记录,路由器一般也存有DNS信息。
如果还是没有,这个请求就会被发送到ISP(注: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就是那些拉网线到你家里的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什么的),ISP也会有相应的ISP DNS服务器,一听中国电信就知道这个DNS服务器的规模肯定不会小,所以基本上都能在这里找得到。题外话:会跑到这里进行查询是因为你没有改动过"网络中心"的"ipv4"的DNS地址,万恶的电信联通可以改动了这个DNS服务器,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让你的浏览器跳转到他们设定的页面上,这也就是人尽皆知的DNS和HTTP劫持,ISP们还美名曰“免费推送服务”。强烈鄙视这种霸王行为。我们也可以自行修改DNS服务器来防止DNS被ISP污染。
如果还是没有的话, 你的ISP的DNS服务器会将请求发向根域名服务器进行搜索。根域名服务器就是面向全球的顶级DNS服务器,共有13台逻辑上的服务器,从A到M命名,真正的实体服务器则有几百台,分布于全球各大洲。所以这些服务器有真正完整的DNS数据库。如果到了这里还是找不到域名的对应信息,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域名本来就不存在,它没有在网上正式注册过。或者卖域名的把它回收掉了(通常是因为欠费)。
这也就是为什么打开一个新页面会有点慢,因为本地没什么缓存,要这样递归地查询下去。
多说一句,例如"mp3.baidu.com",域名先是解析出这是个.com的域名,然后跑到管理.com域名的服务器上进行进一步查询,然后是.baidu,最后是mp3,
所以域名结构为:三级域名.二级域名.一级域名。
浏览器终于得到了IP以后,浏览器接着给这个IP的服务器发送了一个http请求,方式为get,例如访问nbut.cn
这个get请求包含了主机(host)、用户***(User-Agent),用户***就是自己的浏览器,它是你的"***人",Connection(连接属性)中的keep-alive表示浏览器告诉对方服务器在传输完现在请求的内容后不要断开连接,不断开的话下次继续连接速度就很快了。其他的顾名思义就行了。还有一个重点是Cookies,Cookies保存了用户的登陆信息,在每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会重复发送给服务器。Corome上的F12与Firefox上的firebug(快捷键shift+F5)均可查看这些信息。
发送完请求接下来就是等待回应了,如下图:
当然了,服务器收到浏览器的请求以后(其实是WEB服务器接收到了这个请求,WEB服务器有iis、apache等),它会解析这个请求(读请求头),然后生成一个响应头和具体响应内容。接着服务器会传回来一个响应头和一个响应,响应头告诉了浏览器一些必要的信息,例如重要的Status Code,2开头如200表示一切正常,3开头表示重定向,4开头,如404,呵呵。响应就是具体的页面编码,就是那个<html>......</html>,浏览器先读了关于这个响应的说明书(响应头),然后开始解析这个响应并在页面上显示出来。在下一次CF的时候(不是穿越火线,是http://codeforces.com/),由于经常难以承受几千人的同时访问,所以CF页面经常会出现崩溃页面,到时候可以点开火狐的firebug或是Chrome的F12看看状态,不过这时候一般都急着看题和提交代码,似乎根本就没心情理会这个状态吧-.-。
如果是个静态页面,那么基本上到这一步就没了,但是如今的网站几乎没有静态的了吧,基本全是动态的。所以这时候事情还没完,根据我们的经验,浏览器打开一个网址的时候会慢慢加载这个页面,一部分一部分的显示,直到完全显示,最后标签栏上的圈圈就不转了。
这是因为,主页(index)页面框架传送过来以后,浏览器还要继续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请求的内容是主页里面包含的一些资源,如图片,视频,css样式等等。这些"非静态"的东西要一点点地请求过来,所以标签栏转啊转,内容刷啊刷,最后全部请求并加载好了就终于好了。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静态的页面内容,浏览器通常会进行缓存,而对于动态的内容,浏览器通常不会进行缓存。缓存的内容通常也不会保存很久,因为难保网站不会被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