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答题]
材料1
北⼭县⻛河村沿溪⽽建,村史数百年,村尾的廊桥也已年过百岁。溪流两侧遗存的⺠居楼⼀字排开,多数为明清古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整体⻛貌保存完好。
近年来,⻛河的年轻⼈外出发展,迁居县城、省城,村⾥只剩下⽼⼈孩⼦。像⻛河这样的村⼦在北⼭有很
多,“北⼭底⼦薄,发展只能⽴⾜于⾃身优势。”⼀位领导回忆起当年决策时说,北⼭的“优势”,就是传统村落及集
。
2015年,⻛河村在⽂创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打算以村⾥的古建筑和廊桥等为依托,发展村落⽂化创意产业。起
初这⼀想法在村⾥并没有激起多⼤的波澜,有不少村⺠戏谑,“就咱这⼭脚旮旯,还能整出啥创意来?”“谁愿意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
为此,⻛河村的党员⼲部逐个上⻔跟村⾥的⽼⼈们沟通,向他们了解⻛河的历史和⽂化传统,跟他们耐⼼地讲解在⻛河开展⽂化创意产业的诸多好处。为让村⾥在外⼈员对古村落保护和⽂化创意有更多了解,村⼲部专⻔通过微信、电话等⽅式向他们介绍相关情况,征求意⻅建议。有⼈提出,“发展村落⽂创产业不是不⾏,但关键是谁来创这个业?”还有⼈担⼼,村⾥⾯的⼈群单⼀,“没有⼈进来,创业之后如何能够持续下去?”⼤家意识到,发展村落⽂化创意产业的关键是要把⼈引进来,尤其要引⼊“新村⺠”。在多⽅讨论协商之后,⻛河村最终以“⽂创新古村、引凤
⼊⻛河”为主题,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
以规划为指引,在⽂创团队的协助下,⻛河村创办了⽂创基地“⼴泰艺术城”,先后在两个村落试点“⼈⼈都是艺术家”项⽬,为村⺠、游客提供免费油画教学。村⾥还提供场地和材料,动员村⺠将剪纸、雕刻等传统⼿⼯艺展现出来,并通过村级平台向外界展示、售卖。这不但激发了村⺠的热情,还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打卡。随着艺术元素的植⼊,古村旅游⻛⽣⽔起,“⼴泰艺术城”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纷⾄沓来,⽬前已陆续接待国内外驻学⼈员2万多⼈
。
村⾥空置⽼屋不少,但难就难在⽼屋早已不适合居住,要拆,业主们不肯;修缮,太费钱,⼯程还复杂繁琐。两难之下,⻛河村摸索出了“传统村落建筑租养”的办法。⼀是村委统⼀与产权⼈签订租赁合同,流转⽼屋的使⽤权和经营权。⼆是“新村⺠”作为⽼屋承租⼈同村委签订租赁合同。三是⽼屋的现代化改造设计由专业团队免费提供,修缮费⽤由村⾥垫付,“新村⺠”分期⽀付。
2017年8⽉,冯皓成从南⽅⽼家辗转来到⻛河,成为⻛河村第⼀批“新村⺠”。他选定了两栋溪边⽼屋,⼀栋运营书屋,⼀栋运营咖啡屋。三年多来书屋兼营⺠宿、⽂创器物等,已获利超20万元;咖啡屋经营3年多已基本回本。
古村落、古⺠居的传统环境,以及第⼀批“新村⺠”取得的成果,吸引了不少年轻⼈到此从事互联⽹⽂创产业。如今的⻛河拥有书屋2家、咖啡吧5家、美术馆2个,艺术共享空间和⼯作室22家,国术馆1家。“新村⺠”在⻛河村所
从事的⽂创产业已覆盖影视、传媒、⾳乐、美术等多个领域。⽂创产业的愈发兴旺带来的是乡村旅游的⼈⽓倍增。
在这⼀过程中,⻛河变得更加有活⼒,对⽼村⺠的回馈也越来越多。
“从头到尾,⽼村⺠都是受益者。”村⼲部说,“在建设初期,村⾥的公共设施、‘新村⺠’认租的古宅都是由村委会雇佣⽼村⺠来修建、修缮的,这是他们不⽤外出打⼯,在家⻔⼝赚到的第⼀桶⾦。”游客越来越多,⽼村⺠⼜
跟“新村⺠”学习,经营起餐馆、⺠宿、⼩卖部之类,⼲得⻛⽣⽔起。 “别⼈‘筑巢引凤’,⽽我们是‘引凤筑巢’。”有⼈这样评价。
材料2
2020年12⽉,团进村681户村⺠,陆续在⼀份“五和团进”村⺠规则确认书上,郑重地签下⾃⼰的名字。速度之快、⼈⼼之⻬,让⼈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个⽭盾不断的后进村。
松⼭南部地区的团进村,2005年由团湖、望江、进守、津⽔4个村合并⽽成。与许多合并村⼀样,团进村曾经也存在“合村不合⼼”的问题。在村⺠周建华的记忆⾥,以前户与户之间都是各扫⻔前雪、不问村务事。“记得有⼀次,我们和4个村⺠⼀起,发起⼀场道路清扫义务活动,没想到不少村⺠当着⾯就说我们是作秀。”
这不是团进⼀个村遇到的窘境。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迁中,曾经是传统乡村联结根基的⻓辈权威等已逐渐弱化。如何建⽴⼀种新的联结,激发村⺠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团进村⼀直在摸索。
新⼀届村党⽀部针对团湖、望江、进守、津⽔党员数量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先锋模范作⽤发挥不好等问题,积极发展后备⼒量,⿎励技术能⼈向党组织靠拢。“以前我们⽀部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经过⼏年的发展,我们吸纳了⼀批有⼲劲的年轻⼈,极⼤地增强了队伍的活⼒。”村党⽀部莫书记介绍。
⻙⻓发是原津⽔村村⺠,多年来⼀直在外地从事⽔产养殖⼯作,考虑到望江⽔产基础好,适合发展名特优⽔产品,打算回乡发展。“刚回来的时候,村⾥在选场地、筹集资⾦、招募⼯⼈、办⼿续等⽅⾯给了我很⼤的帮助。”⻙
⻓发说。⼀年后,他的养殖基地开始盈利。2019年,⻙⻓发被吸纳为党员。
在津⽔和望江有⼀些村⺠此前承包⽔塘养⻥,但由于技术有限,市场信息不对称,⾏情⼀直不太好。去年,村
⾥规划将两地原有的散养⻥塘整合,成⽴了团进⻥跃公司,统⼀管理,并邀请⻙⻓发担任顾问。⻙⻓发凭借⾃⼰在外多年的⻔路,成功促成了团进⻥跃公司与外地饲料公司和⼀些⼤型⽣鲜市场的合作,⻥跃公司市场销售额⽐以前翻了⼏番。
去年底,村⾥把闲散的15.3亩建设⽤地清理出来,村集体投资建设了⼚房,⽤于⽔产品深加⼯,并且将部分库房出租给经销商。“仅这⼀项,就让我们村集体收⼊⽐去年多出了60多万元。”村委会主任曾永平⾼兴地算着账,“去年村⺠⼈均纯收⼊增加了1.2万元,⼤家都很⾼兴。”
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乡村道路、污⽔处理、管线⼊地、垃圾桶布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前⼏年,村⾥的部分路段经常泥泞不堪,出⾏不便,道路两旁杂草丛⽣,垃圾随处可⻅。现在,村⾥的道路拓宽了,环境得到改善
了,我们的⽣活变得更加舒适了。”村⺠⻩海⽼⼈笑着说。
村⾥还修建了⺠⼼⼴场,供村⺠休闲娱乐。不定期开展健身运动会、说书⽐赛等活动,还在传统节⽇的时候组织村⺠包粽⼦、猜灯谜、对对⼦,并且由村⺠评选出获胜者,给予⼀定奖励,“得到奖品是⼩事,关键是⼤家愿意聚拢了,⽐以往更亲近了!”村⺠李⼤红说。
去年12⽉,为了进⼀步规范村⺠⾏为,增强村庄凝聚⼒,团进村向全体村⺠发出了⼀封公开信,围绕“和善村
⺠、和美家庭、和睦邻⾥、和煦村庄、和谐社会”,征集村⺠规则的具体内容,同时通过⼊户⾛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征求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和团进”村⺠规则。为了使规则落到实处,村⾥采⽤积分制进⾏管理——不乱停⻋加1分,违法搭建扣5分,违反出租屋规定扣1分……整个村⺠规则包括30条加分项和30条减分项,⼤家称之为“团进 60条”
这份⼤家讨论出来的“家法”织牢了约束村⺠⾔⾏举⽌的规矩之⽹。据曾永平介绍,规则实⾏以来,村⾥乱丢垃圾、乱停⻋、乱搭建等⾏为⼤为减少。“在农村,村⺠们最看重的就是‘⾯⼦’,有了这样的激励,⼤家对积分格外上
⼼,村⺠的主⼈翁意识也⼤⼤提⾼了!”
材料3
“我们⾦场村是传统的纯农业村,⼩陈刚来时,我为他捏了⼀把汗。那个时候,村⺠们把他当外⼈看,都不相信这个年轻⼈能带领⼤家改变⾦场村。没想到两年下来,他为⾦场村带来了巨⼤的变化,也得到了⼤家的信任和喜
爱。”⾦场村70岁的⽼⽀书余桂⻰感慨地说。
位于三镇交界处的⾦场村,俗称“⾦三⻆”,其实是经济薄弱村。2018年3⽉,陈剑来到⾦场村担任第⼀书记。他第⼀次到⾦场村,因为道路狭窄不平,他坐的⻋在会⻋时⻋轮卡住了,进退不得。围观的村⺠⽆⼀援⼿,最后不得已,只好花钱找吊机吊上来。“要致富,先修路,没有路就没有出路。”陈剑积极协调县交通部⻔对出村公路进⾏了重新规划,争取财政和社会⼒量的资⾦⽀持,修建出村公路。陈剑经常泡在⼯地上,督促⼯程进度,监督公路质
量。不到⼀年,直通国道的出村道路便扩建完成。
⾦场村90后⼩伙周祥⼏乎不与村⼲部打交道,却与陈剑成了患难之交。“我⺟亲去年患尿毒症,每周⼀、三、五定期到市区医院透析。”周祥介绍。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他⺟亲的治疗计划,不得已,他向村⼲部求助。为了让周祥的⺟亲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陈剑在做好严密防控的前提下,亲⾃前往县城寻找救治医院,落实透析床位。“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时候,陈书记帮了我们⼤忙,这份情我们⼀家⼈都记在⼼上。”周祥说。这件事在全村传开后,⼤家都夸陈书记能真正帮⽼百姓解难题。
“想为村⺠办事,要有钱啊!村集体经济不好,想办事也办不成。”刚到村时,陈剑就开始为村集体经济发愁。两年来,他通过多种⽅式,流转了全村80%的⼟地,盘活了村⾥的闲置⼟地,为村集体增加收⼊175万元。⾦场村建档⽴卡的低收⼊农户51⼈提前脱贫,6名贫困学⼦获资助⾛进⼤学校园,留守⼉童暑期教育问题也得以解决……
让村⾥⼈富起来,是陈剑⼀直以来的⼼愿。村⺠孙保国看到其他地⽅“⻥稻共⽣”⽣态种植很赚钱,就在⾦场村
租下110亩农⽥开展有机⽔稻种植,没想到第⼀年就遭遇“滑铁卢”,卖不起价。“他们投⼊⾎本,忙了⼀年,最后竟
⽆⼈识货,孙保国着急上⽕,他⽼婆天天哭。”陈剑说,“我详细了解了⽔稻种植全过程,得知稻种优、⽔质佳、天然肥、⼿⼯种的‘⻥稻共⽣’⽣态种植模式具有⼴阔发展前景,不能因为价格问题挫伤种植户的积极性。”陈剑帮其注册了“⾦场村”牌商标,⽤布袋⼩包装,请来好友制作宣传单,在⾃⼰的短视频账号“⾦场故事”出镜说故事、讲情 怀,还赶在春节前到各企事业单位推销,“⾦场村”牌⼤⽶成了“⽹红⼤⽶”。前后⼀个多⽉的时间,两万多⽄“⾦场村”牌“⽹红⼤⽶”以每⽄20元的价格销售⼀空。难题解决了,孙保国看到了希望,增加了种植⾯积。⾦场村20多名村⺠也被请来当季节⼯,每⼈每天有100多元收⼊,村⺠共同致富的⽬标⼜近了⼀步。
担任第⼀书记以来,陈剑引领全村党员、⼲部在岗位上履职尽责,还培养了两名年轻的后备⼲部。通过多⽅整合资源、筹措资⾦,对村党群服务中⼼进⾏了升级改造。
陈剑说:“从刚开始的不熟悉,到如今随便⾛进哪⼀家,村⺠都热情地端茶倒⽔,坐在⼩板凳上与我聊家常,把我当⾃家⼈,我感到了⾦场村2000多村⺠对我的认可。我觉得⾮常开⼼,因为⽤⼼付出换来了我最看重的东⻄。”
材料4
“今年全村16万元⼟地流转⾦,已通过转账⽅式发放到你们的银⾏卡中,请⼤家注意查收……”2020年11⽉24
⽇,⽯⼦镇悦来村主任利⽤村级微信群向⼤家发布通知。
村级微信群让乡镇⼲部、⺠(辅)警、村⼲部、村⺠⼩组⻓、每户村⺠代表等成为“微友”,进群⼲部实⾏“实名
+职务”亮明身份。按照要求,群⾥及时发布新政策动态、⼯程评议过程、议事决策以及村务信息等。群众对村⾥⼯作有建议,也可直接在微信⾥提出来,还可对村⾥的重⼤事项进⾏监督。
不久前,⽯⼦镇⻰溪村因上季度财务未定期公开,⼀些群众通过村级微信群表示质疑。镇党委按照加强基层治理的有关要求,⽴即着⼿调查,发现村财务并⽆问题,只是村务公开不及时,便责令该村迅速公开财务,并向群众作出说明。
“冬季油菜管理、⿊⼭⽺常⻅病防治等知识,我都是通过村级微信群学到的,我们脱贫致富⼜多了⼀个‘好帮
⼿’。”⽯⼦镇沙河村村⺠王林掏出⼿机,熟练地打开微信,翻看群⾥历史聊天记录,笑着说,“以前咨询村⼲部事情还要专⻔打电话或者到村委会去,现在群⾥⼏句话就弄明⽩了!”
2020年5⽉11⽇,⽯⼦镇⻩集社区张⼤娘在家中不慎摔倒,动弹不得,她⽴即通过随身携带的“呼叫器”,向社区寻求帮助。社区⼲部得知消息后,第⼀时间将张⼤娘送往医院就医,并及时与张⼤娘在外地打⼯的⼉⼦取得联系。住院期间,社区⼲部、党员、志愿者等多次与她联系,帮助她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社区留守⽼⼈、独居⽼⼈较多这⼀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给他们提供服务,⻩集社区主动与某通讯服务公司联系,定制了⼀款集⼿机与对讲机优势于⼀体的呼叫器,发放给⽼年⼈使⽤。“⽼⼈们需要帮助,通过呼叫器,随
时能与社区取得联系,我们会在第⼀时间安排相关⼈员上⻔服务。”党⽀部书记胡汉⽣介绍。
“摔倒了、起不了床,我都可以按⼀下按键,通知社区⾥的⼈来帮忙,这就⽅便了不少。”张⼤娘说,有了呼叫器,就不⽤再担惊受怕了,这点很贴⼼,⼉⼦在外⾯⼯作也很放⼼。
⽯⼦镇南河村资源丰富,本应抓住机遇、向前发展,但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村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加上
⼀些新出现的⽭盾,不仅阻碍了村内⼯作的正常开展,⽽且影响了村⼲部⼲事创业的积极性。南河村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按照群众的事交给群众来解决、⼤家的事⼤家来评判的⼯作思路,决定邀请村中有威望、办事公正、有奉献精神的⽼党员、⽼⼲部组建“⼤众评判委员会”。这个提议得到了⼤家的积极响应,很快,“⼤众评判委员会”就建⽴起来
村⺠李⼤奇⾃称20多年前为村⾥建桥,但⼀直没有结算⼯程款,多次找村⼲部要求结清账⽬,但都未解决。“⼤众评判委员会”按照承包⼯程的正常程序,要求其出示合同⼿续、⼯程结算、验收结果等凭证,均被其以时间久远、
⼿续丢失为由拒绝。后来经过咨询⼯程权威单位、询问时任村⼲部,基本弄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决该问题需要的⼿续以及相关的政策依据。在此基础上,“⼤众评判委员会”⼜召集双⽅多次沟通调解,逐渐消除双⽅的对⽴情绪,解决了纠纷。
村⺠⽥洪亮,2009年在村⾥批得块新宅基地,他在上⾯盖了新房。房⼦建成后,因相邻⼀户没有及时修建,地基⻓年积⽔,致使其新房出现裂缝,他找邻居协商⽆果后,频频上访。经过多⽅⾛访和实地察看,“⼤众评判委员 会”发现⽥洪亮的房屋裂缝确系相邻户宅基地⾬天积⽔所致。但是相邻户户主是残疾⼈,收⼊较低,且家⾥有两个⼩
孩上学,家庭负担⾮常重,出于⼈⽂关怀,“⼤众评判委员会”经过与村委会商量,决定由村⾥出资17000元作为房屋维修费补偿给⽥洪亮。⼀件多年上访积案得以解决。
“⼤众评判委员会”成⽴以来,解决了村⺠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