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毕业后的漫漫人生,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前言】

 从我毕业那会儿,大伙的就业选择就大概分成三类。一类去大厂血拼,站在风口上赚着其他专业几倍的工资,遭着其他单位几倍的辛苦。一类回老家上岸,不出两年已经过上了有车有房,儿女双全的生活。还有一类卷国企和选调,在中大城市过上了WLB却并不宽裕的生活。

【火车头的故事】

Q君是我读研时候的好哥们儿,老家东北,老爹是省直某边缘部门的副厅级干部,家境优渥。Q君从小就是学霸,高考都是保送的,读研以来更是好文章不断。毕业时候,Q君的简历几乎有求必应,国企研究所互联网,北上广深杭宁蓉全覆盖。华子一见面更是直接暗许了15A顶薪。决赛圈的时候,Q君留了三个选项,央选,某总行IT部,华子。可惜央选最后没上岸,Q君在总行和华子中间反复权衡,觉得银行系统搞IT天花板太低,一头签了华子。

再见到Q君的时候,已经是上班一年后。Q君和领导来京开会,我请他在一小酒馆里叙旧。一年不见,Q君和毕业时候变化极大。那是一种外表憔悴,谈起话来又极富神采的奇怪感觉。Q君跟我说,他上班一年多来休过的周末屈指可数,平均一两周就要出一次差,日常工作到10点钟后更是常态。Q君以前是个拳击爱好者,上学时候不仅要去拳馆规律训练,隔三差五还得自己加个5公里。可是这次见他,身上已经完全没有训练痕迹了。我以前在求职时也接触过几个华子十七八级的接口人,这些人身上大抵都是Q君这副模样,看起来又商务又憔悴,一聊起工作却跟打了鸡血一样,声调上扬,眼睛也炯炯有神了起来。Q君跟我说,累则累矣,但他却感觉特有成就感。一是收入方面,Q君到华子后绩效一路全A,就算没有新手保护期一年也不少拿,Q君入职半年不到就全款提了台Model Y,在公司旁边租了个大平层,在我们同期毕业的哥们里,除了几个去投行做量化的,就属他收入最高。Q君的家庭是不缺钱的,但华子的高薪激励还是让Q君深感欣慰。另一方面,是个人实现。坦白来讲,对从小优秀到大的Q君来说,读研几年反倒可能是他的低谷时刻,拜我们共同的奇葩导师所赐,Q君科研虽然很努力,但成果远称不上丰硕。同期进了别的实验室的同学读两三年下来基本一人一篇CCF-A了,我们却还在B、C里边打滚。Q君对此始终忿忿不平。参加工作后,履历光鲜、基础扎实、工作卖力的Q君迅速得到了各级部门领导的赏识,没几个月就把他从基层科研岗调整到领导身边,跟着领导研究产业发展和技术演进方向去了。Q君说领导每次到北京跟各路大佬开会都会把他带上,他获益匪浅。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颗冉冉升起的火车头。我佩服他的能力,但更羡慕他的机遇。初出校门便遇伯乐悉心培养,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了。Q君的故事就此先告一段落。

【小城的幸福感】

这是一个跨越时代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当小说看,有点长。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我的同学,而是我的一位长辈,于今已经快退休了。近来在社交平台上经常有人抛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的选择题,总会引起评论区的一阵喧嚣。其实这道选择题绝非这个时代才刚刚出现的,这是一个自古有之的人生选择。也许大家都会关心,那些留在大城市的人最后都怎样了,那些留在小县城的人最后又怎样了?我讲的这个故事就是关于后者的。他留在的甚至不是县城,而是一个四线小城市。这里我们就叫他T叔吧。

上世纪70年代,T叔出生在一个北大荒的农场里。T叔的父亲,是全国某重点医科大学建国后头几批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认识了T叔的母亲。严格来说,这是一段师生恋,只是T叔的父母年龄差距不算特别大,T母毕业后两人就结婚了。没过几年赶上WG,T父T母被下放到北大荒的一个农场劳动。那时候农场没有大夫,T父母便成了生产队的队医。这样的环境下,T叔出生了。T叔父母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对T叔在学业上从小管教甚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什么家务都不用做,什么事情都不用操心,学习必须得学好。那个年代也没有所谓的赏识教育,T父母的高压使得适得其反,T叔一点没展现出学习天赋。后来WG结束,T父母都被调回了城里,被安置到一个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T叔也跟着父母一路辗转进了城。改开以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T父T母的学历优势和基层经验迅速得到领导重视,不到十年二人就成了医院的头牌主任,T父更是一度成为市里心血管方面的头牌专家。可是东方亮了西方却未必亮,T叔进城后成绩继续垫底。焦虑的T父母认为是学校的问题,从初中到高中给T叔转了五六次学,问题还是没解决。到了T叔高考那年,T父母心一横自掏腰包把T叔送到东欧留学去了,专业学语言。那时候没有朋友圈,我在T叔家的相册里倒是看到了不少T叔的欧洲影踪。十七八岁的T叔脱离了父母的束缚来到新大陆后,宛若一只出笼的小鸟。教堂前边,高大的T叔穿着崭新的皮夹克,腰上别着苏制手枪,身边还有一位苏联美女。如果当时也有“高富帅”“人赢”之类的说法,T叔应该是配得上的。但是好景不长,T叔毕业之际正赶上苏联解体前夕,形势错综复杂。T叔匆匆拿了学位,赶在大乱之前跑了回来。那时候大学毕业生还是包分配工作的,可T叔是自费出国,东欧剧变后原来的学校经过几番整合也换了名字,T叔的工作是没法直接分配了。摆在T叔面前有三条路,要么等局势稳定下去出国去想办法闯出一片天;要么趁着市场经济的大潮刚刚掀起,南下福广给私人老板打工,做外贸去;要么回到那个高压的原生家庭,求父母托人给安排个工作。T父母对此倒是无所谓,他们教子虽严,但是孩子长大了总该有自己的选择,他们只是希望T叔能够成才。一番考虑后,T叔决定躺平,回到那个小小的四线城市,被父母安排进了一家央企子公司当翻译。小城市人头熟、消费低、工作闲,T叔享受到了守家在地的快乐,很快放弃了剩下仅有的一点事业心,成了酒桌和牌桌上的常客。几年后,T叔经人介绍娶了漂亮贤惠,但工人家庭出身的婶子。彼时T父母都已到了临近退休的年龄,能量锐减,想给婶子换个工作却已力不从心。婶子没有干部编制,工资低,但T叔工资尚可,小家庭又有父母帮持,很快就有了宝宝,0几年又换了房买了车。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一晃就是二十年。直到最近,T叔的娃娃也行将大学毕业,T叔不由得愁了起来。T叔的娃娃从小生活水平不错,在四线小城市属于典型的优等生,高考时更是一度考上了头牌985,发榜那天T叔高兴得请全家好好聚了一顿。可娃娃上了大学后,学习生活都没有找到节奏,第一学期就挂了两科,后边更是被从实验班分流到边缘专业,从此一蹶不振。四年一晃就过去了,T叔鼓励娃娃拿出高考的劲头考个更好的研,T娃连续试了两年也没能上岸,掉头去找工作又正赶上疫情,简历投出如石沉大海。T叔不由得焦虑起来,孩子的事成了他心头的一根刺。他已经“躺平”快20年了,收入在当地不算低,老爸老妈给留下的家底足够他在当地换个大平层外加几套门市收租,孩子从小学习也挺好,没怎么让他操心。可是当娃娃毕业了,需要他助力一把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很难像当年父亲那样在关键时候推孩子一把了。孩子想去北上广发展,他买不起房子;孩子想出国留学,他想着出国几年的钱花出去可能就没钱给娃结婚了;孩子找工作读研遇到困难,凭他目前的职位地位几乎毫无门路;孩子退一万步想回乡躺平,他左想右想发现还得靠孩子自己考。这仿佛是一个“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折射出躺平好像是个伪命题。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实际看,守成也是需要奋斗的,一代人躺平牺牲的往往是下一代的基础。在小城市鲜衣怒马过得再好,一旦自己或者下一代想跃迁到更大的城市或登上更高的平台,无力感就会汹涌而来。就算下一代也留在本地和自己一样,大概率也是得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维持住当前的生活。当然,如果没有下一代,能心安理得接受“我就是我们家最后一代了”,人生还有何挂念呢?

【地铁上的普通人】

#牛客创作赏金赛##我的求职思考##机械制造笔面经##晒一晒我的offer#
全部评论
楼主是一年更一次吗 求更
1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19 17:30 北京
这么短?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13 14:21 浙江
追更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7-15 14:08 上海
Q君是base深圳了吗?假如央企的offer是base北京,答主和Q君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吗?作为求职的应届生,我也有个问题,个人更喜欢某两个一线城市,但是能力学历不足以在一线占据极大优势,不知道是否还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点赞 回复 分享
发布于 09-26 15:54 江苏

相关推荐

4 9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