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00后好像什么都看透了?
如果说80后通过高考可以完成鲤鱼跃农门抹平一代人的差距,
90后通过内卷还可以混成体面的城市中产,
00后的差距可能一代人已经无法追平了。
我举个我切身体会的例子,有个文科类专业叫国际政治,这类专业的就业出路基本就是考公考编,而且岗位多为一二线城市的涉外部门,也有一些毕业生通过家庭关系进入投行工作。
总之,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尽量不要报考这个专业,因为原生家庭可能无法接受你毕业后长期蹲考公务员。
从这个专业报考同学的家庭情况看,变化趋势就非常有意思。
2017—2019年,找我咨询国际政治考研的同学大致年龄和我相仿,基本是1994—1998年出生的同学,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并不是很理想,完全是出于兴趣报考,我也会好心提醒未来的就业去向。
2020年之后,这个专业报考的同学基本就是00后们,家庭经济条件突然整体变好了,有的考生甚至直接自报家门:我的父母在MFA驻欧美工作,我想在南大获得这个学历,以后可以进入MFA。
现在还有考生家长直接联系我,详细询问报考难度和就业去向,我也如实相告“如果有就业焦虑,不要选择这类专业。”结果家长回复得更为直白“我们家无所谓,孩子在家考三五年公务员我们也愿意接受。我们早就和孩子说了,研究生上岸奖励宝马3系,公务员上岸奖励宝马5系。”
当然,也有一些经济条件不理想,出于兴趣报考的同学,我会好心将他们直接劝离。有些考生表示自己在校期间自己做兼职,不用家里给生活费,经济完全独立,想试一试这类专业。
我也只能好心劝告:同学,你见过海湾战争双方存在武器代差的情况吗?你的竞争对手人家家里直接全额保障考研和考公,研究生上岸了可能就在学校附近给孩子买房了,他们甚至都不会住学校宿舍。
毕业了如果没有考上公务员,无非年复一年巡考而已。而你还需要兼职美其名曰“经济独立”,毕业后还要反哺家庭。看似经济独立,实则你缺乏家庭资源助力,你和这类考生的差距不是文凭可以抹平的。
过去20年,大部分主流媒体制造批判啃老和鼓励创业的社会舆论,客观上促进了财富稀释和社会流动。
指责年轻人啃老引发全社会批判啃老的浪潮,一度让一批家庭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拒绝接受原生家庭的资源助力,自愿和穷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把他们的家长气得够呛。
后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暴涨,为了合理将上一代人的积蓄掏空,“啃老”这个词已经逐渐淡出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财富传承”等概念。
不久前想当行长的小学生就是最为明显的例子,你看这类家庭出身的孩子还会把“啃老”视为一件羞耻的事情吗?在他们的圈子里,已经习以为常觉得天经地义了。
鼓励创业奋斗又让一批家庭条件不错的城市中产孩子头脑发热,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盲目下海创业,通过一番瞎折腾将家长辛苦攒下的家底败完。本来孩子可以安安稳稳考上公务员,朝九晚五守着家里留下的资产成为包租公,再慢慢通过滚雪球完成资产增值。这番胡乱操作之后直接资产清零甚至欠下债务,又与穷孩子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不过,现在看清楚形势的中产阶层越来越多,家长们也放任00后子女们啃老,毕业后在家长期蹲考公务员,至于创业?想都别想。越来越多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的同学在毕业后选择“逃避式考研”“蹲考式考公”,进厂是绝对不可能进厂的。
江苏就是最为典型的省份,你在家老老实实蹲考研究生和公务员,所有的费用家长报销,你要是敢进厂打工,享受全国倒数第一的养老金水平,别怪家里和你断绝亲子关系。
现在这形势倒是让很多原生家庭不理想的孩子开始着急了——一方面,江浙沪独生子女们宁可不工作也要在家蹲考公务员,将长三角地区的研究生和公务员复试分数线卷上了天,根本不给原生家庭不理想的孩子留机会。你拿什么和人家比?
人家可能备考期间就不住在学生宿舍了,家长大把大把给考公机构送钱,孩子根本没有后顾之忧,而你还要通过兼职实现“经济独立”,导致你的备考精力被耗散。你的原生家庭有深度就业焦虑症,人家在家蹲考一两年、三五年、七八年都稀松平常,而你需要毕业后反哺家庭;
另一方面,这些人直接撕下了温情脉脉的文明面纱,直截了当表明“我就是投胎比你好”,不再愿意舍弃家庭资源助力,不会再去和家庭条件不理想的孩子同赛道竞争,哪怕把钱存进银行躺平吃利息也不卷了,“我以后也想当行长”就是最好的注脚。
现在原生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的00后们面对这种形势是毫无办法,再用啃老这些概念也无济于事了,只能佛系看透,听天由命,做个斜杠青年。
中产阶层现在的态度很明确:进厂是不可能进厂的,我就是要学文科%2F商科,就是要蹲考公务员,就是要靠原生家庭助力,就是要躺平吃利息,谁让你投胎不如我?
#00后45度躺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