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金信:核心银行系统正在加速分布式技术转型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迭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在新机遇不断涌现的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中电金信副总经理、研究院院长况文川看来,数字化转型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认同、广泛采用的战略性举措,并已经在保障稳健经营、改善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和强化风险控制等方面带来了成效。

而金融科技便是支撑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底层力量,核心银行系统作为承载银行核心业务的关键支柱系统,一直是各银行在金融科技建设中重点关注和大力投入的领域。

中电金信是中国电子成员企业,以咨询、软件产品及开发、质量安全保障及运营服务为主要业务,自2017年起连续五年位列IDC中国银行业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名。

况文川:从核心银行系统的角度来看,成功转型需要关注四个主要方向。

首先是提供场景化的服务方式,积极建设和融入经济生态,依托数字化能力和技术创新,围绕金融场景优化产品和客户服务流程,提升银行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其价值可进一步归纳为: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在此前提下,银行面临着金融场景多样性的机会和要求,除了最早的与各类平台合作、打造开放银行体系之外,在个人生活消费、企业产业链、政府政务管理等方向上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切入点,以更细化的客户端需求孵化出更多的金融场景。这些诉求需要核心银行系统能给这些场景提供共性的、可共享、组件化基础业务能力支撑,如客户管理、产品管理、利率管理、费用管理、账户管理等,从而避免金融场景创新成为新的竖井来源,避免增加银行的管理复杂度和运营成本,助力生态银行的发展。

其次是充分借鉴新型同业的理念,不断发展和丰富以客户为中心的内涵,关注客户体验,以敏捷的方式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在整个客户旅程中持续关怀,以基于客户洞察的服务促进客户价值的实现。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结构及客户需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除了持续服务高价值人群外,银行有必要加强对长尾客户的服务能力,发展普惠金融,快速识别客户,并根据客户的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地区特点、时间特点等提供差异化、更灵活的金融服务,在更大量的服务的基础上摊薄服务成本,在更多场景和数据的基础上持续丰富数据资产。

因此,需要核心银行系统继续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并随时代的发展持续地赋予其新的内涵,提供业务敏捷化能力,通过了解客户需求,实现低成本的多样性、易配置、可扩展的产品装配能力,满足普惠大众的需求。同时,核心银行系统要以自动、智能的数字化能力实现降本增效,使普惠大众能以可接受的价格获得金融服务,并兼顾银行的商业可持续。从系统容量上看,由于更关注长尾客户,客户规模比之以往呈几何倍数增长,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和保持高容量下的系统稳定性也是对核心银行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第三是服从国家战略,依托银行服务场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例如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引导下,绿色金融市场正式步入“快车道”。一方面要求银行践行社会责任,降低资金碳排放量,控制碳风险;另一方面要求银行以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为抓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向低碳企业和低碳项目提供多样化的低碳金融服务,共建绿水青山。这个过程中,要求银行能将外部的客户数据引入到内部的风险评估、产品体系、账户服务中,这就需要核心银行系统现有的业务模型具备可扩展性、能够快速加入“碳”元素;业务流程具备可编排性、能快速加入“碳”流程,从而实现深度的场景融合,并能为银行的风险控制、产品创新、账户服务提供标准化的数据输出,协助银行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

第四是积极探索新技术,在技术自主的前提下实现独立创新。以分布式技术为例,由于核心银行系统在金融安全方面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在高可用、高性能、高并发、强一致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无论是供给侧的研究机构和科技公司,还是使用侧的商业银行,普遍基于审慎原则,采用了积极稳妥的研发和实施策略,因而在整个银行科技领域向分布式、微服务、云原生方向发展的进程中与渠道、营销、互联网金融等周边领域相比有一定的滞后。这种滞后是必然的,是关键技术伴随着逐步验证和成熟由周边应用向核心应用迈进的过程;这种滞后也是必将被弥补的,因为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和关键场景的验证、随着金融业态向线上化、场景化、智能化发展的需求拉动、随着金融机构在安全可控的基础上构建自主创新能力的诉求,在核心银行系统领域采用以分布式、云原生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基础已经日渐具备,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核心银行系统的转型是大势所趋,并最终成为主流方案。

#中电金信#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点赞 收藏 评论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