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大厂+一年创业公司,我才知道区别在这
红杉学者的第五期招聘开始了,相信关注这个项目的同学又兴奋又有一些关于加入创业公司的小疑惑🧐。作为第四期的学者,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项目,以下选择了一些大家比较集中的困惑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 大厂是唯一出路吗,不妨也试试创业公司。
- 如果我是做技术的同学,适合参与这个项目吗?
- 学者项目的创业公司的氛围究竟是怎样的?
- 年轻人如何能够在职场中展现出自己的影响力,实现陡峭成长。
- 红杉学者项目的额外收获。
大厂是唯一出路吗,不妨也试试创业公司
在大厂发展成为了大部分年轻人的首选目标,但也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发现在大厂的工作感受并不好,我认为在工作中寻求意义感是很重要的,工作会占据我们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是人生意义的重要源泉。能够形成正循环、养成对工作的主人翁意识是我们能在漫长的职场生涯中逐步成长并享受其中的重要支柱。毕业后我加入某大厂,工作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后来加入了红杉学者计划,分享下自己的感受:
在大厂中,因为高度分工协作的模式会带来每个人都在负责一个小环节的事情,有时就会有大家说的“螺丝钉”感,因为价值链条太长,我们每个环节难以直接感受到价值反馈。并且会丧失一些主人翁的感觉,这时工作的心态就变成了:我怎样满足我上协作上下游或者领导者的期望。同时,因为大公司有健全的流程以及丰富的资源,每个人犯错的风险&出彩的机会都会被降低,逐步被”标准化“。
在优秀的创业公司中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里能看到一些同事是打心底里热爱这份事业的,把产品当作自己的作品/孩子,一旦形成这种心态,就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工作模式。会逐渐的打开自己,不设限的工作,加上创业公司中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你可以寻找能够优化的地方做快速的补位,并收获成长,形成正循环,再进一步的打开自己。
而且我发现我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成长是最快的,比如面临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时,怎么算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就逼迫你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去思考新的路径,一旦思考出来了,你再次处理这种问题的效率就会上一个台阶。同时,你的弱点也会暴露的更加充分,比如你做一件事的方法不对导致效率低下,但是因为之前你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导致这个问题暴露不出来。
我更加享受在学者计划里的我,一次次的迎接挑战、突破自己的边界,实现陡峭的成长。
对技术同学来说,加入创业公司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技术还是需要落在最终的应用上来体现实际价值的,技术的提升也会落在解决实际遇到的业务问题上来获得突破,有时大厂受限于整体的布局,对一些新方向的跟进和投入不一定会那么的灵活,加入这个方向上的创业公司也是很好的选择。
拿伙伴云来说,伙伴云是在低代码这个领域深耕了十年之久的公司,用了很大的精力打造了数据库等引擎,在这个方向上有不少的技术积累。同时还有业务、组织、经验上的积累:一方面是实际的业务能给技术迭代带来很好的指引(比如深度用户带来很有价值的反馈,甚至后来带着自己的见解加入了伙伴云)、一方面是这里有很多随着公司深耕这个行业的能人,对产品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见解、另一方面我认为技术同学对行业的理解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没准哪一天你也会走向创业的道路,伙伴云的CEO就是技术出身,他将技术工程思维成功延展到了业务、战略、公司管理、投资中并取得了非凡的成果,他经常说这个思想这是我从写代码时学习到的,发现这个思想能够应用到很多领域。另外,优秀创业公司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很擅长用新的技术手段解决现有的业务问题,比如对AI技术的使用等。
学者项目中的创业公司氛围
我在的创业公司是相对扁平的,这其实隐含了“物理”、“文化”的扁平。
“物理”的扁平相对好理解,就是你会距离管理层更近,有近距离汇报、讨论问题的机会。公司在设计重要功能时,CEO、设计师、产品都会挤在电脑前讨论产品的设计,一讨论就是几个小时,会有比较充分的讨论,有时也会存在争论不下的情况,也会请更多来同事一起作为用户看看哪个方向更好。这种状态非常开放,每一个有价值的观点都会被听见、采纳,让产品变得更好。
“文化”的扁平是相对比较抽象、隐性的,但我认为却是最重要的。优秀的创业公司的老板是非常厉害的人,有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宝贵的财富。因为组织的扁平,这个负责人的意志就会更加顺畅、鲜明、高频的传递下来,并且不单是通过文字而是日常的接触中逐步的传递。每一次和CEO汇报完,我都会写下来很多东西,除了业务上的实际反馈,还有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我努力还原他的思考过程,以便于自己也能提升认知,进而把业务做的更好,自己也取得认知上的突破。
年轻人如何展现影响力,陡峭成长
其实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和公司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有关。
我比较幸运的是来到了一家以事情为第一导向的公司,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影响力是相对简单的,就是需要变得“主动”以及”专业”,我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关于主动:在快入职时,听说有一些重要任务,我就主动请缨想要做一些事情,CEO戴总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就把一个战略规划的挑战性任务交给了我,领下了这个任务后,经过努力第一次汇报获得了一个还不错的反馈。按照惯例,这个事都是一个部门的人一起来做,其实一开始我也没有信心一个人把这么大量的工作完成,但是还是硬着头皮领下来了,第一次我收获了”主动”的正反馈。
关于专业:来到学者项目之前我做的是C端搜索策略产品,而伙伴云的产品是面向B端的业务。入职就有一个培训,由于我对B端的场景理解过差,导致培训完成后的作业质量很低也拿到了很差的成绩,后来在大家的指导下我完成了这个作业。经过这次我发现我对业务的了解程度过低,我必须要“专业”起来。
为了让自己手中的“战略规划”高质量的产出,我下决心让自己专业下来。无论是Market Insight的方法还是调研都需要专业起来,于是我进行了大量的一手信息、二手信息的收集,每日奔波在用户访谈、专家访谈、二手信息渠道建设上,用上自己的人脉、资源带来了大量翔实的数据,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寻找到了战略机会点。最终,我在公司的战略宣贯上赢得了大家的支持于好评。
在红杉学者的额外收获
学者计划很好的把一群散落在各个行业优秀且有志向的年轻人链接在了一起,并且红杉制造了一些场域,比如聚会、培训、分享,让这些年轻人更好的相互了解产生深度链接,即使很久没有遇到让你兴奋的伙伴了。在这里你很轻易的能够找到自己的标杆、同路前行的伙伴,这两类人都是非常宝贵的:
前者给了你勇气,像是灯塔让你知道这条路是通的;后者给了你同路上的支持,像是举着火把的同路人在你迷茫、困难时拉你一把;
另外,从往届的学者看,他们很多人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比如成为了创业的合伙人等等。相信未来,会带来更多星辰大海的可能性。
我来描述下我个人的感受:
进入学者计划之前,认识几个往届的学者,他们都是我特别佩服的榜样。可能之前和我有着相似的轨道,但是能够在关键时刻纵身一跃,实现了高速的成长,成了我心中的标杆。这给了自己很大的勇气,因为你知道在现在这个时代下,年轻人仍旧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面试学者计划过程中,就已经能够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了,大家可能来自各个行业但都对创业感兴趣,我们一起在社交平台认识,一起分析公司。交流中我就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到了这种综合背景的好处,比如做投资的同学很擅长从宏观的角度给出评判的框架并且给到很丰富的行业信息,做产品/技术的的同学更擅长对公司的产品技术现状给出一些具体判断。
直到见到最后录取的学者,我发现大家每个人都闪着光芒。同时,大家都有着相似的目标与价值追求,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到“红杉学者”这个小山顶,约定着一起去爬那个更高的山峰。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这是一个勇敢者的游戏。
后来,在进入到创业公司的实际业务中时,我们也不免遇到挫折和打击,也会和同届学者相互交流,去看看他面对这种情况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对比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总是能够收到很多的启发。在这个过程中,你还会看到一些创业公司的共性,也会对公司、职位有着更加宏观的认识(因为学者们经常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能,为了了解清楚大家的基础情况来更好的交流,也会让自己去了解这些知识)。
在一定的阶段,往届的学者们也会相互的认识,看着前辈们走过的路觉着自己的未来也会很有希望,有一片星辰大海在等着自己。
每当自己有所畏惧的时刻,我就告诉自己,你是红杉学者,心中也有了莫名的勇气。
写在最后:年轻会有无数的可能,如果你向往陡峭的成长,那不妨勇敢一次,加入这个勇敢者的游戏,用激情、汗水获取实打实的收获与成长,等着你的加入!
#工作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