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之后,给同学们一个校招被刷不焦虑的理由
最近和身边新同事交流得出的结论:
985、211、qs100/200这些招牌也经常性的不好使,投一百次被刷掉五十次很正常,甚至有时候可能就是被随缘刷掉。
只有清北和藤校的简历才有可能百发百中。(也只是有可能,不是必然)
我自己是985本、QS100+硕,本硕均新传专业,有央媒和互联网小厂实习,重点找互联网和传媒类公司的内容/宣传/新媒体运营岗,投出去的100份简历被挂了70+份,剩下的笔试挂一半、面试挂一半。
那个时候自我反思,觉得自己身上的问题太多了——学校不够好,偏工科的学校背景在传媒行业没有优势;实习也不够好,只有小厂实习没有大厂实习,在央媒的实习也只是边缘部门不是重点部门;还没有足够好的作品,在人均百万粉丝博主的新传就业市场,我只有一个几千粉的账号,写的不是发疯文学就是家长里短,难登大雅之堂。
一通分析下来刚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也很合理,结果转头就被投递的所有公司里最大的那家捞了。
来了才发现这里也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神仙打架”——新传顶尖名校毕业,手握多段大厂、央媒实习经历,还天生一张上镜脸的大佬当然有不少,但是我这种“缺斤少两”的小鱼小虾也很多。
想想这也很合理:每年毕业出来的顶尖人才就那么一扣扣,各大用人单位每家分几个也不够分的,最后剩余的空缺还是得让小虾米填上。
所以我觉得对于和我一样职业规划不是非常清晰,也没有顶尖名校招牌的人来说,找工作阶段的精力四六分就可以了,六分用来精修简历、准备笔试、面试,剩下四分都用来广撒网,还有余力的可以日行一善积攒运气。
有时候招聘方不会把实际的核心需求和弹性需求清楚的写在jd里。所以当你以为你符合他的核心需求的时候,可能你只是附和了他的弹性需求;当你以为你只符合他的弹性需求的时候,其实你有可能符合了他的核心需求。
所以投简历的时候没必要一家一家深入研究,“广泛撒网、重点捕捞”,多碰运气就完事了。
而且这个时候也没必要太在意网上总结的规律,比如“某某单位只招本科985、211的”啦、“没有相关经历不可能进xx行业”啦之类的,高考分数线还分大年小年呢,找工作更是没有所谓的固定不变的标准了。
#在找工作求抱抱##校招入职后的感受##毕业后不工作的日子里我在做什么##如何看待2023届秋招##0offer是寒冬太冷还是我太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