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届大厂HC「辛秘」数据

同学说让二师兄评价一下今年的校招。其实这几年的校招都一样,旱的旱,涝的涝。非要找出点变化的话就是,旱的更旱,涝的更涝。

非非非~~非让我说点新鲜的,讲两点:

一、就业完全步入买方市场,求职者基本丧失议价权

(某企业23届校招offer群聊天记录)

先说第一点,

大家都能感受到,

面着面着就没信儿了。。。

谈薪空间基本被锁死了。。。

HR开出的工资待遇不如往届了。。。

原因大家也都清楚,

疫情影响之下,经济形势变差,消费需求放缓,企业生存困难;

这些没营养的咱们就不赘述了。

(二师兄个人聊天记录)

重点说说第二点,

今年二师兄明显一个一个感受是:

企业老板和HR看待人才的眼光变了

在以前,企业是把人才当做“战略资源”来看待的,

1. 明明校招成本高,效益低,为了雇主品牌建设,招!

2. 明明培养管培费时费力,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招!

3. 明明公司没那么多需求,为了明年的快速扩张,招!

4. 明明公司不需要那么多人,但为了不让竞争对手抢走,招!

(截至11月1日,福报厂23届简历收集情况)

在现在,企业是把人才当做“经营成本”来看待的,

按照经济学基本范畴,人、财、物,都是企业生产要素;

经济学家波特还说,生产要素也分低级要素和高级要素。

以某总部在深圳的龙头新能源车企迪子为例,

工作5年的JAVA工程师跳槽月薪13k引起某职场交流软件轩然大波。

也有大神清醒评论:

“JAVA岗位在制造业本就是附属业务,为企业带来的营收决定了这个岗位可以获得多少薪水。”

说的都是实话,但也透露了另一个事实:

企业已经热忱褪去,人才失去了成长属性、附加价值,沦为“成本”。

(深圳湾图片)

20年下半年,内卷这个词开始火起来了,当大家意识到一纸大学文凭在这个社会上所能收获的回报已经再无优势可言,内卷也就渗透到了每一个人。

回看2017年至今的校招历史,我们能发现的规律就是:

顶尖院校和普通院校人才求职的剪刀差愈发拉大,无论经济形势起伏,顶尖人才不受到经济形势影响,企业越来越追逐顶尖人才。

对人才再有“一视同仁”的耐心已经不再符合企业招聘内卷的现状,当同行都在以学历为筛选条件,快速招聘顶级人才。

那完全以能力出发,保留着一视同仁的耐心,精挑细选,拉长战线做招聘,也就不是企业进行校招最经济、合适的选择了。

无论从从前和现在,国内Top30的院校的学生,平均每个人手上都会有三、四个简历等待自己去挑选。普通院校毕业生则是两手空空,看天吃饭。

(23届秋招大厂HC开放情况)

今年大厂校招的具体数据,像“菊厂、宇宙厂、企鹅、袋鼠和福报厂”这些顶级大厂,hc数量的变化已经不能用腰斩来形容,有的就是瞄着脚脖子来一刀,以上的部分都不要。

菊厂还算克制,早早预知寒意之后做出了反应,技术类hc数量从11000砍到了8000;袋鼠这边也还算良心,hc从6000到4500。

而宇宙厂、企鹅和福报厂这三家,则分别是8000→2800、7000→1500和4600→1400。

各家的人才学历层次招聘也细筛到了仅接受Top30、Top55或者是“扩大”到Top90再进行优中选优。

#关于秋招我想说#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评论
1
2
分享
牛客网
牛客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