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人必知热点词(生态类)
关键词一:碳达峰、碳中和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释我国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并就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了重大部署,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着力点。
(一)意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这两年,在“双碳”刺激效应下,国内电动汽车、光伏、风电等热点产业蓬勃发展。长远来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有机融合,必将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一)意义
新时代,我们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条件。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也经历了极大的变化,从最初衣食住行的满足,到旅游、娱乐等服务需求的满足,再到如今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因此,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人口众多、可耗竭资源依赖度高、人均资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较弱,经过几十年高速粗放式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关键词三:湖长制、河长制
(一)意义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具体措施
全国30多万名四级河长中,省级河长409人,60位省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河长;2.4万名四级湖长中,有85名省级湖长。组织体系延伸至村,设立93万多名村级河长、3.3万名村级湖长,打通“最后一公里”。此外,水利部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治乱”“治病”“治根”路线图,聚焦“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转变。去年以来,省级河湖长巡河巡湖1610人次,市、县、乡级河长巡查717万多人次。聚焦突出水问题,“发现一处、清理一处”,全国展开河湖“清四乱”、河湖采砂专项整治等集中行动。水利部河湖司司长祖雷鸣介绍,在长江经济带,加强水域岸线管理,核查涉河违法违规项目2400多个,排查固体废弃物点1376处,处理违法采砂案件884起,还河湖整洁空间。
关键词四:煤改气、煤改电
(一)介绍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制定农村通动力电规划,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意见要求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北方地区农村散替代,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关于煤改气、煤改电问题的回答要时刻结合乡村振兴)
(二)意义
煤改气、煤改电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五:环保督察
(一)意义
督察不仅推动地方解决了一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在促进地方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督察可以有效提升地方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通过督察,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明显增强,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有明显变化。
2、督察可以有效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如新疆就明确“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项目不能进新疆;内蒙古实施"以水定产”,使一些高耗水产业得到有效遏制。
3、督察可以有效解决“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通过对污染重、能耗高、排放多、技术水平低的“散乱污”企业整治,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使合法合规企业的生产效益逐步提升。此外,督察还可以有效推动一批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二)金句
盯住“一刀切”问题。
文末福利:吐血整理生态领域答题万金油
(一)意义
1、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可以解决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弱化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2、推进生态文明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推进生态文明有助于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的和谐稳定。
4、推进生态文明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的各种难题,有助于根治环境危机的痼疾,有助于促进全民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源瓶颈突出。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过快,消耗强度高,能源消费供需矛盾愈发严重。
d.生态文明建设与耕地和农田基本面积、占用林地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牺牲了绿化土地的面积,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相背。
(三)问题的成因
1、发展模式落后。整体产业落后,产业结构不科学,造成污染的生产制造业占整体产业的比重较大,会直接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生产工具效能低下,大部分生产企业呈“三高一低”(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
2、环保意识缺失。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主导,绩效考评主要还是以经济为主,地方政府往往会优先考虑经济,对环境保护工作重视不足;民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高,对环保事业漠不关心,环保意识淡薄;企业社会责任感不足,环保部门惩处力度不够,常常以罚代治。
3、制度建设滞后。对违法行为和处罚力度设置有限,企业违法成本偏低;环评缺少刚性约束力,没有追责机制,规划环评中“未评先批”的现象比较普遍。
4、治理模式僵化。先进的模式,如排污权交易没有很好地引进、推广、落实,依旧采取以罚代治的方式应付了事。
5、环境保护力量弱小。环境保护应该是公***品或公共服务,而政府对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保组织、广大民众等社会力量薄弱,对环保事业参与不足。
(四)措施【做好加减乘除法】
1、保护
(1)【乘法】:转变发展模式。
a.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严控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减轻经济活动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b.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面对这场绿色发展的深刻革命,依然需要来自更深层面的“大破大立”。所谓“破”,就是要坚决打破那些阻碍绿色发展的坛坛罐罐,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所谓“立”,就是要从心底树立起绿色发展的大旗,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浴火重生。
(2)【加法】加强制度建设,培植社会力量。
a.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b.按市场供求、生态价值和资源稀缺程度,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培植社会力量。
a.推进环境民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权和监督权;
b.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民间组织的发展,使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和管理。(环保公益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