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贺铨:Web3.0不会普及到大众,元宇宙不会是下一代互联网
现在web3.0也有人说叫做价值互联网,它实际上是去中心的,也可以说有中心,只不过这个中心是以用户为中心,主要支撑技术是区块链、数字身份认证、数字货币,它跟web2.0比,用户对它提交的网上作品具有传输的确认和价值的体现。现在假如我在网上画了一幅画,画得很好,我放到网上,但是很难证明你是所有者,很容易被盗版、被拿走,也就是说它对用户来讲不体现价值。而web3.0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区块链、可以通过数字水印等,让你提交的网上作品是有确定权属的,不是随便可以被谁拿走的。你也可以在网上拍卖,也就是说相当于数字藏品。这种应用实际上在web3.0这个词出现之前就有了,像播客、游戏,也就用户参与,用户也要通过游戏赚点游戏装备,有一定的虚拟价值,但实际都是小的,未来web3.0可以有数字藏品,国外叫非同质性的通证或非同质性的代币,我们可以通过web3.0实现数字资产跟实物资产的关联。这里有什么问题呢?区块链是有成本的。另外我们说以每个用户为中心,所有用户都匿名,这对于社区的监管是个难题。还有完全去中心带来的金融风险,对治理来讲也是个挑战。我们确实经过了web1.0、web2.0,但是未来是不是一定是web3.0成为主流呢?我的看法是web3.0是对web2.0的改进,为用户在网上创造的作品提供了确权,实现了平台跟用户的利益分享,这是它积极的一面。不过真正在网上要发布作品的博主,相对网民总量的比例是少的,尽管游戏的玩家不少,但是并不是所有游戏玩家都要用区块链来对自己游戏获得的一些筹码、一些装备考虑身份的认证,因为这些需要成本的,因此web3.0还不是刚需,至少它不会普及到大众,而web1.0、web2.0是大众的。所以我的看法web3.0还只能说是web2.0的演进版本,承受不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重任。
我觉得邬院士想表达的意思是:Web3.0会普及到大众,但能享受到她红利的只是一小撮人。
Web1.0是read only,Web2.0是read write,Web3.0是read write own。
Web2.0让用户拥有表达的权力,但是一些自媒体质量较低,网络上一些观点也就随便说说,能享受到Web2.0红利的用户是高质量的内容创作者,Web2.0并没有淘汰Web1.0,它们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共存的。
Web3.0让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的主权,用户自己的数据能在不同网站上使用。
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什么类型的数据有在不同网站上使用的需求。
我觉得,用户自己的数据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与平台强依赖的,一类是与平台弱(无)依赖的。
用户在日常生活产生的数据(非创作型,如在朋友圈发动态感慨一下今天天气不错,在脉脉等匿名职场软件吐槽一下公司饭菜难吃,在小红书上分享父母晚上做的饭菜照片等,价值属性低),是与平台强依赖的数据,用户不需要将公司饭菜难吃的数据用到朋友圈里。
此外,这类数据,用户可能会设置一些内容可见的规则,甚至可能过几天他就删掉这条内容,无存在区块链这种不可篡改的数据系统上的需求。
用户自己创作的内容数据、自身的身份数据(如博客、摄影等,价值属性高),则是有确权的需求,在多个网站平台上都可以用,数据与平台弱依赖。
基于此,有理由认为Web3.0也是会和Web2.0、1.0共生共存的。
站在内容创造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网络用户只是内容的接收者,而不是创作者,而创作者中的大部分人在产生低质量内容(Copy Paste),这些低质量内容即使确权了,作者也不会享受到啥红利。
虽然内容质量有高低之分,但是人人在机会和权力面前却是平等的,这是每一代Web的演进意义。Web2.0让每个用户都有表达的能力,Web3.0让每个用户都有对自己数据确权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Web3.0是可以普及的
#web开发##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