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厂封培~2022
但说实话,我前两天只想做一只摆烂的孔雀——懒得协作互动,也懒得开屏。后来发觉,想要体验封培的“有趣”,还是要积极投入,努力开屏。于是,后两天的我,变成一只“勇猛的孔雀” ——表达自我,协作共建,积极social。
封培给我们了一个非常稀缺的视角——“公司”的视角。“BG”的视角不稀缺,因为我们每天都深处其中;“部门”的视角也不稀缺,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有信息来往的场域。
我来腾讯之前就知道腾讯很大,大到你根本不清楚旁边那位开发小哥是哪个部门的、支持哪个产品;但在封培这里你可以随时从手边“抓”到一位WXG的开发、TEG的AI算法、CISG的产品、CDG的数据、IEG的策划、PCG的内容、SSV的战略同学,聊着不同事业群、部门做的事情,从不同的视角去感知公司,这很有趣。比如,看到这么多来自T族的同学,让我很直接的感受到我们腾讯确实一个“科技公司”耶!
之后我可能又得回归到我自己的工作本身,聚焦在游戏、在元宇宙、在海外市场上等等。
同时,封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纯粹的环境。它的纯粹性在于,我有机会能和业务伙伴成为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的关系更多决定于第一个场景的设定。
“你好 我是xxxxx,非常感谢您的分享,请问授课的ppt可以share一下吗”,我们更有机会成为业务伙伴;
“来 1115狼人杀 家人们冲!”,我们相识于朋友。
当然,我们最后大多数人还是只会成为业务伙伴了,但至少我们都带着一层光环——我们一开始是朋友。
我这里并没有说,朋友在职场中好稀缺呀呜呜,也没有说同事不能成为朋友。缘分的事情毕竟交给缘分本身,但前提是尊重人心的感知。
不是我不懂事,我知道在行业冰河、降本增效的前提下, 5天的封培已然奢侈,但8天确实值得。我觉得,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第二晚、第三晚刚开始熟悉,在第四晚我们有了第一次愉快的、深入的交流,第一次笑声,第一次邀约;然后,第五天就分别了。这或许,有点不太浪漫。但若切实的浪漫实在无可奈何,那就从缘为好。
另外,我有一点个人的小建议——封培,能早参加就早参加。我不仅仅指上一次封培是7天,这一次***成为5天,错失多两天“度假”的机会(OMG 死亡 我去 醉了 哭泣··),更是指我们是否能真的用一个空杯心态去面对呢?
和一些工作半年、一年的小伙伴有一些交流,其实在有一些工作体会后,很难去用空杯的心态面对封培,因为毕竟有一些体验,还是会慢慢刻在DNA里面的。这不是一个主观态度问题,这是一个客观技术问题。对于封培的课程体系,我觉得,更适合来鹅厂一个月左右的伙伴,或者干了三四年迷惘后需要归零重看的伙伴,倒不很适合还在摸索路上的伙伴。若我几个月、几年后干到迷惘,再回来听这些课、做这些活动,或许有更大的收获吧~
封培的契机也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些反思,比如我本质还是个“蛮严肃”的人,缺少娱乐精神。如这篇文章,本来想嘻嘻哈哈写成一个流水账,写着写着又成了一个严肃的讨论和反思了····
最后,吐槽一下吧。吐槽一下封培课程的趣味程度——怎么说呢,就像沙漠掘金中的天气吧,一天有趣,一天无聊,非常有规律~
明天就要上班咯,家人们一起冲冲冲呀!
爱你们的小harv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