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薪资是会一直涨的吗?怎样才能实现涨薪?
我日常就潜伏在各种产品社群里面,和行业里的朋友瞎聊天。前两天,有个群友在群里吐槽,说自己入职满一年了但没有加过工资。我因为不清楚这位群友的其他背景消息,所以不做任何评论。
我是想就沿着这个点聊一聊一个问题:在职场,薪资是会一直涨的吗?
这个问题我想有的朋友可能没有认真想过,尤其是年轻的朋友。职场的薪资涨不涨是基于什么呢?是基于你对公司的贡献和行业的整体情况。
后者很好理解,如果行业的整体薪资都在往上涨,你们公司不涨也不行,不涨就大家都跳槽走了。这属于防御性策略,跟公司赚不赚钱、老板高不高兴都没关系。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都是一样的,就看所在地区和行业的竞争程度,大部分情况下竞争都是激烈的。当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倾向于不涨薪,因为疫情持续这么长时间,很多企业都确实比较困难,不要说加薪,不降薪和裁员就很不容易了。大家看互联网大厂就知道了,裁员潮一波接一波。如果把目光投向传统行业,情况就比较有意思,蓝领工人的工资年年都涨,因为工人不够用,而旅游相关行业估计就比较惨淡。这就和整个行业的业态有关系。
前者是复杂的,因为贡献的衡量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你说你贡献比较大,那么你用什么证据来表明这一点?KPI或者OKR完成情况?KPI或者OKR的制定本身在很多公司就不够科学,过程不科学结果科学的可能性不大。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很多公司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是大部分情况下都不是依靠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的,都是人治。人治这东西就是最终解释权归老板(领导)所有,那说你贡献大你就贡献大,不服不行。当然贡献还和岗位本身有关系,你能力值80,但是岗位就需要30的能力值,那你的最终贡献就是30,你能力强不强的没有用。
我更具体的说明一下,譬如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假设个人能力满分值是100,那么刚毕业的产品人可能也就是个10分,干完1年就涨到了30分,干到3年就涨到50分了,干满5年就涨到70分了,再往后就不好说了,干满10年可能80分,也可能90分,就看个人的天资和机遇了。能力的提升从来都不是线性的。
所以对大部分产品经理来说,前面5年涨薪是很快的,起薪也相对比较高,但是到了5年以后,那就不一定了。如果一直还是干原来的活,那么80分和70分的能力输出对结果影响差异并不大,最终结果相差并不是10。
假设产品经理对结果的影响权重是50%(这个权重不低了吧?),那么实际差异就是5,很多时候可能也就是差个3,你说差异大不大?迭代到现在,产品经理的决策权很小,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执行,执行的话到了后面其实差异不大。所以如果想要持续涨薪,光靠本职的专业是不够的,需要做很多扩展和提升,需要能对结果有更多的影响。刚开始是靠长板,后面是靠补短板,市面上常说的复合型人才就是这个意思,一专多能的人总是更值钱的。
最近几年互联网圈子里的35岁危机也是类似的逻辑,并不是说35岁的职场人就不行了,而是对应的岗位能发挥出的实力就这么多,更年轻的人也能做到,差也不会差很多,但是更便宜,而且能带来更多新的想法和适应新的世代,所以选年轻人就是一个更理性的选择。当然很多处于关键节点并链接很多其他岗位的不适用这种逻辑,关键节点的力量不是根据岗位的职能来体现的,而是根据链接的其他岗位的数量和业务条线来决定的。关键节点能在各个局部网络传递相邻网络的信息,并协调各方关系,价值就在这个传递信息和协调合作。所以复杂的分工网络,关键节点的作用和价值是巨大的。但这种关键节点是极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人并不在此列。
既然前面说到了决策和执行,我们就顺便再聊一下做决策的人为什么那么值钱。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想把业务做好,有两点是重要的,一个是做对的事情,一个是把事情做多。做对的事情就是做决策,做决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是未来不可预知,是风险,是做决策的时候不知道对不对。譬如做新能源汽车这件事,大方向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具体的技术路线也是需要做决策的。从各家车厂当前的布局来说,有的是做纯电的,有的是做油电混合的,有的是做增程式的,虽然大家都是做新能源汽车,但是技术路线并不一样,最终谁的路线是对的?不知道,有可能都不对。现在刚开局,不知道终局如何。要是技术路线选错了也是会有重大损失甚至直接消亡的,毕竟造车是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设备和技术研发的,不同的技术路线设备和技术是不一样的,选错了这些设备和技术可能就都没有什么价值了,这种损失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更麻烦的是,等到发觉不对想要转换方向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机会了,位置都被别的厂商占据了,公司可能就只能关门大吉了。
CEO们之所以薪水这么高,就是能在这种高风险的决策中降低其中的风险,尽可能的选对方向。当然同样是CEO,决策水平不同,身价也大有不同。决策水平70分和决策水平80分,一个项目10亿,这中间的预期值就差1亿,你感受一下。所以越是大的企业,CEO的身价越高就是这个道理。把事情做对,就是执行落地的问题,强调的是执行力强。执行并不是没有风险的,只是这个风险远小于决策的风险。
还是刚才做新能源车的这个问题,譬如决定做纯电的,也会有技术难点,但都是可以克服的,最终成品能打几分就得看最后的定型方案,差别是有的能到60分,有的能到70分,最终的差异是表现在定价和销量上,但就实现本身来说肯定是能实现的。所以就价值来说,做对的事情这个部分的价值远大于把事情做对。
我们再回过头来回答那个问题:在职场,薪资是会一直涨的吗?
答案是不一定。前期肯定是一直会涨的,是对专业技术提升的肯定,这种涨幅工作时间越长会越小。到了5年以后就尽量要靠其他价值来涨薪,譬如前面提到的做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或者做关键节点,当然最好的选择肯定是开始做一些决策。不同的选择,难度不同,和每个人的匹配度不同,做你自己就可以,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停在那一块狭小的专业里面。至少,就目前来说中国还不能对日本式的工匠精神给出很高的评价。别看大家都在吹捧工匠精神,但是你看看大家实际的选择就知道了。所以想要在职场一直涨薪,还是有一些套路的,虽然做起来当然都不容易。想清楚,用套路,坚持做,直到有结果的那一刻。
那么,祝大家职场顺利。